當你問到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他的理想大學是哪所高校時?我想得到的回答更多的是211985高校中的某一所,人人都想考上這樣的高校。但是現在又有了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報考「雙一流:高校,因為這是新時代衡量我國高校好與壞的又一重要指標。可事實上很多學生,最後僅僅是被」四非「大學錄取了。
那麼」四非「大學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其又成為了考研調劑的最佳選擇呢?
其實一開始是沒有」四非「大學這種稱謂的,一般來說我國的高校是由211985高校和雙非院校所組成,僅僅是有「雙非」大學這一稱呼,但是自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37雙雙一流高校後,慢慢的形成了「四非」院校這一稱謂。
對於「四非」院校的理解,更多的指那些既不是211985高校,又不是「雙一流」高校的其他高校。曾經校友會還發布了「四非」大學的全國排名,排在第一名的是來自雲南的昆明理工大學。
那麼為什麼「四非」大學成為了考研調劑的最佳選擇呢?
參加過考研的學生都應該或多或少的對考研調劑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中便包含考研學生最後的調劑院校,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被這些「四非」院校順利的調劑。
第一,這些院校的考研調劑名額較多。
一般來說,考研的學生都會把第一志願定位比較好的211985高校或者是「雙一流」高校,當第一志願失敗後,便選擇這些有大量調劑名額的學校,可以實現自己一戰成碩的夢想,也不用二戰考研。
第二,這些院校的要求低,門檻低。
如果你調劑到這些普通的院校時,在複試中一般不會因為你的本科出身不好而淘汰掉你,也不會因為你在大學期間的表現很糟糕便淘汰你,整個的複試氛圍都比較的輕鬆,沒有其他的附加要求,只要能夠順利的通過國家線,你便可以大概率的被錄取。
總之,「四非」大學這不是一個好的稱呼,對於高校來說這更多的是一種否定,對於學生來說,也不想自己去這樣的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但是這也為很多的考研學子提供了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也為很多考研的學生提供了調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