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交通 臨汾交通 臨汾交通
旅遊公路上的璀璨明珠、立體沙盤——「0公裡」標誌文化驛站
行走旅遊公路,縱覽壯美河山
無處不在的「蛇曲」元素
黃河文化體驗館——文化驛站的最大亮點
張步軍
在永和的黃河岸邊有這樣一條公路,她宛如母親河畔一條綽約多姿的絲帶,串聯起了黃河沿岸散落的明珠,給山城永和帶來了發展動能和蛻變契機。
9月23日,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啟用儀式同時舉行。從這一刻起,盤桓於永和縣全境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正式投入運營。
這是一條最美風景路
永和縣按照山西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的總體思路,以堅持文旅興縣、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縣」為目標,高規格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充分挖掘黃河之魂在山西、龍行乾坤在永和的黃河風情、峽谷風光、紅色及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不斷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縣委、縣政府謀劃確定了「十大文旅工程」,重點實施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乾坤灣景區、北方梯田農耕景區、樓山景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力抓好沿黃旅遊公路、通道綠化、東徵紀念館展陳布展等基礎設施工程,統籌推進購物、餐飲、娛樂等設施完善,逐步構建起「快進慢遊深體驗」的旅遊路網。
今年永和縣委、縣政府通過加強與宏源集團的合作,全力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圍繞現代旅遊特點,投資7.9億元,實施沿黃旅遊公路工程建設及通道綠化;投資2000萬元,著力打造「黃河1號公路0km」主題公園;投資2300餘萬元,實施「永和梯田」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培育新的旅遊熱點;投資2.28億元,啟動乾坤灣景區國際生活小鎮項目;投資1200萬元,建設黃河國家級步道公園;投資1.85億元,啟動乾坤灣景區地質博物館室內工程及室外景觀提升、基礎配套工程;投資6100萬元,建設乾坤灣景區集散服務區項目,全力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永和樣板」。同時,還在旅遊基礎設施完善和服務提升上提升標準,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走在這條路上,你看的是風景,品的是人生,悟的是哲理。
這是一條網紅打卡路
國慶、中秋期間,由國家衛健委扶貧辦指導,國家體育總局社體指導中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永和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徒步乾坤灣 健康扶貧行」健行者公益扶貧暨2020中國戶外徒步城市積分排名賽(永和站)活動在永和乾坤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舉行。近千名來自京、滬、蘇、川、渝等7省市的「健行者」蜂擁而至報名參賽。活動聚焦永和金秋特色,比賽起點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途經陰德河古村落、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奇奇裡黃河風情村等網紅景點,參賽選手在徒步健身的同時也收穫了一次非凡的旅遊體驗。
打卡地NO.1文化驛站展魅力
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佔地12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約2000萬元。項目體現道法自然的理念,堅持現代設計與周邊傳統文化相融合,以黃河乾坤灣為原型提煉出「蛇曲」藝術形態,將黃河衝刷峭壁巖層形成的曲折之勢作為造型元素,整體呈現出大型「立體沙盤」的空間感。項目以0km標誌景觀石為中心,黃河文化體驗園、黃河之子主題雕塑、棗林灣、黃河步道、觀景臺、數字攝影互動平臺、停車場、房車營地營位等各功能區塊自然流暢串聯其中,使遊客盡享黃河文化之魅力!
打卡地NO.2大美乾坤悟哲理
永和乾坤灣是黃河流域上一道奇特的風景,位於秦晉大峽谷中,壺口瀑布上遊。即使沒去過的人,僅憑望文生義,亦可知其形巧奪天工,其意蘊含深厚。她有數個觀賞景點,魅力俱佳,各有千秋。在永和縣境內的那一段黃河,既雄奇又柔美,既飄逸又和諧,使人留連忘返,感悟頗深。
透過伏羲亭,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於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古村落,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她令人遐想,發人深思。
這方奇彎,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裡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連、水山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山一水、一陽一陰情趣無限,奧妙無窮。就連歡快跳躍的浪花也對這一壯麗奇景吶喊喝彩。
打卡地NO.3元代文廟千年韻
創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文廟,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簷歇山頂。鬥栱六鋪作重栱出單抄,殿內柱網布局採用減柱和移柱造。梁架徹上露明造,均為圓木稍加砍制而成,是研究晉西南古建築區域文化的有效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
打卡地NO.4永和古渡知風情
據《元和郡縣誌》: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裡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裡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牆、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後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境內危巖奇石,妙趣天成,長達數千米的鳳雅長廊千次百態,造型各異。
打卡地NO.5秀美樓山領風騷
樓山是永和縣境內最秀麗的一座山,山勢由低而高,呈層巒疊嶂之狀,恰似層層樓臺,故而名曰樓山。樓山四周翠柏茂密,灌木繁多,雜草齊腰,從山頭到山腰,一座座道家觀院排列齊整,錯落有序,形成一個龐大的廟群。據考證觀院完整時,有五六十間建築物,其中有古式樓閣的石窯洞,石木結構的古典式殿堂建築,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樓山的四季都是美麗的。春天看樓山,柏林碧綠,野花開放,蜂蝶飛舞,清秀撲鼻;到了夏季,草木蔥蔥,涼風習習,酷暑炎熱,一掃而光;秋季去樓山,野果飄香,紅葉滿山,草深牛肥,別有情趣;嚴冬時節,或柏翠草黃,或雪白樹綠,野兔山雞,穿行期間,狐狸山中,時隱時現,所以,去過樓山的人,無論何時,都有不虛此行之感。
金秋時節,漫步樓山聽風、觀景、賞月。會讓遊客感覺時空的穿越,感受到悠閒的味道。
打卡地NO.6紅色記憶鼓士氣
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澤東主席、彭德懷總司令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進行了著名的渡河東徵,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徵村,距縣城80餘華裡,佔地7700平方米。紀念館以「紅軍東徵 歷史使命」「眾志成城 雄獅東渡」「南徵北討 永和決策」「回師西渡 功載史冊」和「紅色熱土 精神傳承」為主題分五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圖片、塑刻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東徵歷史畫卷,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徵紅軍的豐功偉績。
打卡地NO.7脫貧脫單奇奇裡
對於貧困群眾而言,脫貧致富不單單依靠幫扶,自身的努力同樣也很重要,永和縣奇奇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馮文忠,得益於黨的好政策,靠著自身的努力,不僅擺脫了貧困,還順利脫了單,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打卡地NO.8生態保護創奇蹟
盛夏時節,永和縣乾坤灣青山疊翠,黃河蜿蜒。這裡曾是被專家稱為「不能綠化、不敢綠化」的禁區,如今卻找不到一絲石質山的影子。作為山西沿黃和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縣,永和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縣」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壘石坑客土回填、PVC管道輸土造林等技術,先後在永和關、乾坤灣等重要區域實施石質山地荒山綠化工程10200畝,改變了黃河流域沿線植被稀少極度脆弱的生態環境。
打卡地NO.9永和梯田白雲間
站在觀景臺上,在白雲繚繞間,一道道梯田,猶如一層層湧起的波濤,排山倒海,宛如一幅用汗水硯墨、用智慧揮毫的壯美長卷。永和梯田層層疊疊,鬱鬱蒼蒼,它帶著乾坤灣的神韻,鋪展在萬頃黃土高坡,伸向飄著白雲的山野,不禁讓人發出,多美的黃土地,多美的永和梯田。
打卡地NO.10變了模樣鴨子河
走閣底,過東卓,一鼻子哭到鴨子河。鴨子河,受恓惶,涼水鍋裡泡蒸饃……如今的鴨子河,徹底變了樣。村裡人變得自信積極,正邁向富裕好生活。
在這條路上,你走的是健康,跑的是心境,飛的是理想。
這是一條小康致富路
2017年10月12日,山西黃河一號公路——沿黃扶貧旅遊公路在永和縣率先開工。該公路將連通永和沿黃河4個鄉鎮,解決44個行政村181個自然村3.2萬群眾的出行問題。特別是把乾坤灣的7個大灣以及永和關、奇奇裡等文化旅遊村全部連接起來,為景區整體開發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圍繞該公路的建設,永和還規劃了通用機場、掛壁酒店等項目。沿黃扶貧旅遊公路與霍永高速公路、328、248省道等共同構成公路交通主脈絡,形成了全縣旅遊公路的大循環,使永和縣連貫晉陝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目前,永和縣與蒲縣宏源投資有限公司按照《沿黃旅遊保護性開發框架協議》,計劃再注入18億元資金,進一步打造乾坤灣景區,為永和旅遊興縣戰略注入新的活力。
當地把景區開發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引導支持周邊群眾建設「農家樂」20餘個,開展了剪紙、布鞋等特色手工藝品製作,同時帶動了紅棗、核桃、蘋果、小雜糧等農特產品的加工銷售,「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旅遊對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初步顯現出來。
在這條路上,你遊的是大美乾坤,購的是綠色產品,娛的是豐收果實。
這是一條鄉村振興路
永和縣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相傳這裡是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裡,伏羲在黃河岸邊的乾坤灣觀天象、察地貌,發明了太極陰陽圖。遠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據專家考證,縣境內芝河兩岸有舊石器遺址,有羅倉、下退乾等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銅器、唐代的石佛頭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規格很高的文物被國家、省博物館珍藏,樓山龍王廟、縣城文廟大成殿為元代建築,全國罕見。
永和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徵,途經永和,在趙家溝、前龍石腰、上退乾等地居住和戰鬥了13個日日夜夜。永和因此成為紅軍東徵時期建立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是毛澤東主席在臨汾市境內唯一戰鬥生活過的地方。解放戰爭時期,永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先後四次組織支前運輸隊、擔架隊支援解放大西北。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永和接納和幫助了20多個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難關。
永和屬半乾旱半溼潤大陸季風氣候,全年比較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內基本沒有工礦企業,注重大氣、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淨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域小氣候使這裡盛產紅棗、核桃、蘋果、絨山羊、小雜糧、酸棗、野生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尤其是永和紅棗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無蟲、無公害、無汙染而久負盛名,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有機紅棗產品認證,是全國無蟲紅棗第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
永和縣雖然位置偏僻,但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和旅遊資源特色鮮明,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既是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為此,永和注重打響自己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東徵精神、黃河精神,把中國革命歷史當作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激勵貧困人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敢於戰勝貧困的自信,凝聚幹事創業力量、激發群眾活力,通過帶動當地群眾參與發展文化旅遊,讓當地村民吃上「旅遊飯」,發起「旅遊財」,激發當地群眾自我發展的自信心。
依託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永和縣堅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休閒度假、旅遊觀光、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為主的鄉村旅遊,著力打造環境優美、宜居舒適的「美麗鄉村」。結合旅遊興縣拓展綠色生態效益。現已成立造林合作社36家,生態防護林發展到34萬畝,項目區內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噸,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7.8%,流域內水土流失狀況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687戶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工程建設,戶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左右,32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被選聘為護林員,戶均年收入達8000多元。在大山深處構築的綠色生態防護屏障,已成為全縣旅遊興縣最寶貴的資源。
這條路,必將成為永和走向全面小康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
來源:臨汾日報
原標題:《旅遊公路「新鮮出爐」 伴您暢遊大美乾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