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是什麼?許多人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但在中國學術圈卻是響噹噹的名頭。1998年,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共同設立並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旨在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中國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因為其權威,「長江學者」成了學術界的一大榮譽。一旦某學者戴上「長江」榮譽帽,不僅是對其學術成果的高度肯定,更預示著他將來的學術道路更加坦蕩。
然而當下,「長江學者」正在偏離設立的初衷。由於其只進不出和監管不嚴,一些學者在成為「長江學者」後,開始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甚至在師風師德上自甘墮落。今年多起校園性醜聞都涉及到了「長江學者」,還有68人由於違規擔任校領導、不能按時到崗、違規轉校導致獎金停發。改革「長江學者」制度,讓其回歸鼓勵科研的本源,勢在必行。
從最頂級的「長江學者」榮譽開始改革,也有助於學界破除對於「頭銜」的盲目崇拜。近年來全社會對科研重視空前,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紛紛開出優渥條件招攬學術人才。標準水漲船高,一些招聘條件也逐漸走上歧路。
譬如學者是否「知名」,認定就像一堂「地理課」,是頭頂「長江」,還是手握「黃河」;是身懷「楚天」,還是腳踏「泰山」……當「帽子」成了科研人員通行學術界的「硬通貨」,追求形式就會大於探求實質。因此,許多科研人員把大量時間用在了申請稱號上,白白浪費了科研資源,產生權力尋租、拉幫結派等不良風氣。
學術水平終究要靠成果說話。毋庸置疑,學者的成就需要一些頭銜予以肯定,但有了「頭銜」既是榮譽也是鞭策,不代表有了「老本」,可以坐吃山空。比起之前的榮譽,我們更應當關注後續的學術創新。做了學科帶頭人,就應當帶動學科發展;做了「青年千人」,就應當成為「青椒」的表率。唯成果,不唯頭銜,健全退出機制,讓人才能上能下,才能激發活力,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
近一段時間,學術領域的改革動作不斷,可以預見將來還會有更多舉措。不斷優化機制,改革體制,用正確的標準引導科研人員回歸初心,讓人才評價「脫虛向實」,我們的科教興國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來源:長安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