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不再是「鐵帽子」,讓學術頭銜回歸本源

2021-01-11 人民日報

長江學者是什麼?許多人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但在中國學術圈卻是響噹噹的名頭。1998年,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共同設立並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旨在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中國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因為其權威,「長江學者」成了學術界的一大榮譽。一旦某學者戴上「長江」榮譽帽,不僅是對其學術成果的高度肯定,更預示著他將來的學術道路更加坦蕩。

然而當下,「長江學者」正在偏離設立的初衷。由於其只進不出和監管不嚴,一些學者在成為「長江學者」後,開始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甚至在師風師德上自甘墮落。今年多起校園性醜聞都涉及到了「長江學者」,還有68人由於違規擔任校領導、不能按時到崗、違規轉校導致獎金停發。改革「長江學者」制度,讓其回歸鼓勵科研的本源,勢在必行。

從最頂級的「長江學者」榮譽開始改革,也有助於學界破除對於「頭銜」的盲目崇拜。近年來全社會對科研重視空前,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紛紛開出優渥條件招攬學術人才。標準水漲船高,一些招聘條件也逐漸走上歧路。

譬如學者是否「知名」,認定就像一堂「地理課」,是頭頂「長江」,還是手握「黃河」;是身懷「楚天」,還是腳踏「泰山」……當「帽子」成了科研人員通行學術界的「硬通貨」,追求形式就會大於探求實質。因此,許多科研人員把大量時間用在了申請稱號上,白白浪費了科研資源,產生權力尋租、拉幫結派等不良風氣。

學術水平終究要靠成果說話。毋庸置疑,學者的成就需要一些頭銜予以肯定,但有了「頭銜」既是榮譽也是鞭策,不代表有了「老本」,可以坐吃山空。比起之前的榮譽,我們更應當關注後續的學術創新。做了學科帶頭人,就應當帶動學科發展;做了「青年千人」,就應當成為「青椒」的表率。唯成果,不唯頭銜,健全退出機制,讓人才能上能下,才能激發活力,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

近一段時間,學術領域的改革動作不斷,可以預見將來還會有更多舉措。不斷優化機制,改革體制,用正確的標準引導科研人員回歸初心,讓人才評價「脫虛向實」,我們的科教興國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來源:長安觀察)

相關焦點

  • 該怎樣避免「長江學者」變成「學術帽子」
    如教育部在答覆函中提出的,「專業方面的評估、評選充分信任學術共同體」,行政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學術共同體三方各司其職。我國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計劃,其目的是給學者提供經費資助,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專心進行學術研究工作。
  • 昌成明 熊和平 | 符號、控制與學術秩序:學者頭銜的反思
    一、學術場域中的符號消費(一)學者頭銜的過剩消費社會的一大特點是商品的豐盛與堆積, 而在學術場域中學者的頭銜也像商品一樣處於過剩之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學者的各類頭銜將近二百種,「院士」「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專家」「千人計劃專家」等閃耀著光環的頭銜符號正在包圍著教育界、學術圈。
  • 中國人才市場中的八大鐵帽子王:院士、千人、傑青、長江……
    但是,這種壯觀局面與大多數吃瓜群眾關係不大,細究起來,能在中國人才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有八大鐵帽子,現列舉如下:1、院士:待遇面議,出現多大數字都不要驚訝(這才叫學術江湖的任我行);2、千人:這是目前國內學術市場通吃選手(其中老千太多),全職薪水行情大約在80
  • 中國學者的頭銜,可以開一場武林大會
    與此同時,和涉事教師形影不離的還有一個叫「長江學者」的頭銜,也被人們反覆提及。不少學術圈之外的人想在搜尋引擎中對這些「長江學者」一探究竟時,意外發現竟然還有「崑崙學者」「龍江學者」等等極多帶有名山大川的學術頭銜,聽起來完全可以召開一場武林大會,或者決戰光明頂了。
  • ...莎士比亞戲劇本源系統整理與傳承比較研究」開題報告會暨學術...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上海交通大學劉建軍教授,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會長、浙江大學吳笛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王立新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終身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耿幼壯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 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當選院士有多難?
    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當選院士有多難?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簡稱長江特聘)和國家傑青獲得者(簡稱國家傑青)是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人才計劃,均有「院士搖籃」的美譽。那麼長江特聘和國家傑青離當選兩院院士還有多遠?兩者當選院士的比例到底有多大?為分析這一問題,青塔數據分析團隊對近五屆兩院院士增選數據(2009-2017)進行了統計整理。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
  • ​長江學者談中國學術原創的未來|《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第六課
    課程邀請朱國華老師主講,題為「漫長的革命:西學的中國化與中國學術原創的未來」。正式開始前,課程助教胡順向在座的同學介紹了我校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老師。他說,朱國華教授是我國知名的西方文論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特別對法國著名思想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情有獨鍾,在我國文學界享有盛譽。
  • 頭銜成科研人員獲取資源硬通貨,提防簡單戴「帽子」
    「帽子」成科研人員獲取資源「硬通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層面的人才計劃近20個:「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長江學者」(簡稱「長江」)、「青年長江學者」(俗稱「小長江」)、「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而省市級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人才計劃也不少於100個。
  • 「雙一流」高校校長榮譽統計,全是兩院院士,傑青長江學者數不清
    我國上個世紀提出了985,211建設高校的頭銜,在2018年,教育部明確規定了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新的頭銜,雙一流將取代985,221高校的頭銜,稱為新世紀高效的最大分類。但是雙一流只是剛剛實施,深入人心,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985和211高校的頭銜仍然百姓的心裡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於高考考生報考學校來說,仍然佔據重要的地位,對於考研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拔標準要看一個學校強不強?首先就看這個學校的校長是什麼資格的。一個學校的校長就直接可能影響這個學校的精氣神,學風等等。
  • 南開大學新增7位長江學者
    央廣網天津4月24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郝靜秋)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名單。南開大學7人入選,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學者6人。至此南開大學長江學者人數增至59位,其中,特聘教授37位、講座教授16位,青年學者6位。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文科長江學者們都有什麼特徵?
    文科長江學者群體的基本樣貌具有以下特點:從人數變動看,呈現群體規模日漸擴大趨勢;從性別結構看,女性學者人數極少;從學科分布看,總體上較為均衡、全面;從教育背景看,普遍具有濃厚的本土性。文科長江學者的研究取向具有以下顯著特徵:注重紮根本土,解決中國自身問題;把國際前沿學術理念和新興學科帶到中國;以學術為媒介,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的聲音。
  • 反華「學者」鄭國恩的學術裸奔
    他屢屢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反華政客提及,到處出席所謂學術研討會,四處散播仇華言論,頻頻在西方媒體發聲,造謠污衊中國的聲調越唱越高。要知道,在所有活動中,鄭國恩均被冠以「中國問題學者」或「少數民族問題專家」的頭銜。那麼,這位專家學者的成色到底如何呢?
  • 金融回歸本源才是「王道」
    金融回歸本源才是「王道」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5.09 星期三     回歸本源,就是銀行回歸為實體經濟貿易提供信貸的主旨功能,保險公司分散和承擔各類可商業化風險,
  • 教育應淡化名師回歸本源
    教育,理應淡化名師效應,回歸本源。01、改革名師的評定條件。目前,名師有哪些評定條件呢?首先,師德要過關,其次,教學水平要過硬!比如要獨立承擔一個學科的教學任務,要能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 要不要取消「長江學者」?教育部:淡化「帽子」概念 完善退出機制
    針對政協提案中,關於取消「長江教授獎勵計劃」的建議,近日,教育部回復稱,今後要完善「長江學者」退出機制,明確退出情形和退出程序,淡化「帽子」的概念。一年前公布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已明確,要建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退出機制,如有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弄虛作假騙取入選資格的、嚴重違反師德師風等八類情形,應當退出。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原標題: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遭調查,本人回應:早年素養不夠)
  • 從學術規範的視角論「好的學者」與「好的研究」
    【思想匯】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學者的論文發表數量在國際上屢創新高,然而,與此同時學術界呼喚更多大師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間的落差讓我們看到論文數量和頭銜並不等於學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