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
除港澳臺地區之外,目前我們一個有32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
最年輕的省是海南,1988年成立;最年輕的自治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1965年成立;最年輕的直轄市是重慶,1997年成立。
在這32個省級行政區域中,很多都有自己的簡稱,比如上海簡稱滬、貴州簡稱黔、湖南簡稱湘,而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統一稱為東三省或者乾脆直接叫東北。
那麼,這些省份的簡稱從何而來,其中又蘊含著那些深意或者秘密?今天,我們就從正史和未經證實的野史兩個方面,和大家一起聊聊,各個省簡稱中的那些事。(當然,部分內容屬於非正式的小道信息,大可不必過分較真。)
1.海南
在臺灣還沒有統一之前,毫無競爭對手的三亞,如今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旅遊的勝地、度假的天堂,海天的盛筵。就憑那一句東方的夏威夷,就足可以讓三亞在國內一眾以旅遊為主的網紅城市中傲視群雄、獨孤求敗。
因此,能夠有幸成為三亞人,理應覺得是倍有面的事兒,特別是在當下海南全島限購的大背景下,一張三亞戶口本,那就是「房票」的象徵,如果有幸能買個限價盤,妥妥上百萬的收入。
然而,無數三亞人在給自己的汽車上牌照的時候,內心卻又是波濤洶湧的,不為別的,只因三亞車牌的打頭是:瓊B。
想像一下,一輛定製版金色勞斯萊斯,掛著一個瓊B88888的車牌從五星級大酒店門口經過,那畫面,真的是美的不能讀出來。窮B88888,看來真的是想發財想瘋啦?
因此,三亞有身份、有追求、有品位的人,在給自己的車上牌照的時候,都會想辦法到海口去,上一個瓊A的牌照,實在不行上個瓊CDEFG也行,這已經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了。
那海南為什麼要選這樣一個音同「窮」的——瓊,作為簡稱呢?
書上說:瓊——美玉也!神話曰:瓊漿玉液,飲之可以成仙。古人云,瓊漿玉液,實乃美酒佳釀。
知名驢友徐霞客當年到海南時,見海南島上有美山似玉,取名瓊山,隸屬今海口,故而1988年海南島脫離廣東成省時,設海口為省府,簡稱瓊——寓意美好之意。
02.北京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也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了。
北京在歷史上總共有七八個稱呼,不過最為熟知還是燕京,大都,北平和北京。
對於燕京之稱,估計今天很多人第一聯想應該是燕京啤酒了。其實燕京第一次亮相,是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應天皇帝,國號大燕,建元順天,改範陽為燕京,這就是今北京稱燕京的發源。
對於大都之稱,類似於我這樣的偽金庸武俠迷來說,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倚天屠龍記中,趙敏對張無忌留下的那句話:張無忌,想救六大門派,就來大都找我吧!說完之後,趙敏揚鞭策馬,飄飄而去,留下一臉懵逼的張無忌和亟待下一集的我。
只可惜王晶導演後來專注於他的三級片導演事業去了,苦等二十五年,也沒見著張無忌去大都找趙敏,著實讓人遺憾。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元,一統中國,定都南京,並正式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寓意北方平安之意,此乃北平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書上。
由於朱棣登基之前為燕王,一直駐守北平,那裡屬於他的基本盤,因此,明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將北平改為北京,定為都城,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司」的格局,北京這一名稱,首次亮相。之後,明清兩代,北京均作為都城,一直沿用。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北平之稱時間上早於北京,而北京之稱時間上久於北平。
民國時期,國民黨定都南京,並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廢北京稱呼,設立北平特別市,類似於今天的直轄市。
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不過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國民政府恢復原名北平。
而今天很多人對於北平這一稱呼的具體印象,應該是劉和平的小說《北平無戰事》了。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也就是近日之北京。
對於北平和北京,估計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一會北平一會北京,其中緣由到底為何?
其實,簡單說來就是,當其為首都時,稱之為京,當其為非首都時,稱之為平。因為京乃天子駐地,不是首都而稱京,有覬覦之嫌。
比如朱元璋時代,都城為南京,則北京就稱為北平。朱棣登基之後遷都,皇帝都去了,那麼北平就理所應當改名北京了。國民政府時期,南京為都,於是乎北京再次改為北平。日偽政府時期,北平為實際意義上的政治中心,所以又改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從陪都重慶還都南京,北京再次改稱北平,降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北平為首都,又改回北京。
因此,北京簡稱京,實乃京城,首都,天子駐地也,和天津簡稱津,西藏簡稱藏,浙江簡稱浙,這些隨便從省份名中截取一個字的,那完全是兩碼事。
當然,如果哪天我們再次遷都,估計北京,還是會再次稱北平的。
03.上海 天津
上海其實一共有兩個簡稱,一個是申,一個是滬。
當年的上海申花隊,也算是甲A時代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了。而對於申的由來,歷史還是相當悠久的。戰國時期,楚孝烈王封黃歇為春申君(同時比較有名的還有信陵君、孟嘗君等一幹君等)。
今天上海地區就是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的別稱「申」就是攀名人春申君而來的。
由於臨海(太平洋)又有江(黃浦江),晉代上海地區漁業十分發達,「扈」這種捕魚的工具遍及鄉村田野,因扈和滬是通假字,故因物命名吳淞江入海的那段河流為「滬瀆」,今日上海簡稱「滬」即源於此。
如果上海人民知道滬和申的簡稱由來,不知道會不會更希望上海簡稱「申」更高大上呢?
天津的由來,其實一直和北京有著莫大的聯繫,天津城始建於1404年,也就是朱棣登基後,在天津設衛,寓意拱衛京師之意。所以天津很多時候也別稱之為津門、天津衛。
所以,全國人民都可以罵朱棣篡位,唯獨京津人民不能,因為如果沒有朱棣篡位遷都北京,設天津衛,哪有北京和天津的今天啊?你說是吧?
津,古意為天子渡口,津門、津門,也就是首都門戶的意思。而天津衛、天津衛,直白一點說,差不多就是京城保鏢的意思吧。
所以,鴉片戰爭時期,每次八國聯軍只要一攻陷天津,慈禧準屁滾尿流跑承德甚至跑西安而去。要不然,保鏢都沒了,老佛爺還留在北京的話,不就等於坐以待斃嗎?
04.河北 河南
因在黃河之北,故稱河北。河北古稱冀州,因此河北簡稱為冀。而冀州的來頭,還真不小。
當年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俗稱華夏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冀州,赫然位列九州之首啊。
所以,別看今天河北在全國的知名度不咋的,真要論資排輩的話,北京都得尊稱河北一聲:雞哥,哦,不好意思,是冀哥。
黃河之北為之河北,那黃河之南,也就是河南了。河南古稱豫州,因此簡稱為豫。豫州也是九州之一,同時,由於地理位置上處於九州的中間,所以河南也被稱之為中州、中原。
而河南最有名的城市,不是鄭州,而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中國一共才多少個朝代啊?掐指一數,從夏朝開始,至今總共也不過23個。因此,說「一座洛陽城,半部華夏史」一點不為過。
只不過今天的洛陽,已經落魄到要叫鄭州大哥了。
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早期農耕時代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因此歷史上所謂的逐鹿中原,問鼎九州,差不多就是河南這個區域了。
05.山東 山西
戰國時期,山東地區出現過兩個較大的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從實力上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國顯然是強於魯國的,因此,山東歷來被稱之為齊魯大地,不過讓很多人頗感意外的是,山東的簡稱並不是排在前面的齊,而是魯。
說到底,還是因為兩個人的緣故,一個是周公,就是解夢的那個;一個是孔子,儒學代表。
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的殷人和東夷人勢力強大,屢次發生叛亂,於是周王很生氣,多次御駕親徵,得勝之後將兩個重要功臣周公和姜子牙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
雖然同是諸侯國,然魯國主公姓周,乃周王堂兄,因此屬於周王室的血親,而齊國主公姓姜,雖然實力更強,終究還是異姓諸侯,所以從血緣關係上說,沒辦法,魯,雖然較弱,但畢竟更正統啊。而正統二字,在中國人的心中,其分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當初宋國的孔父全家遇害,他的兒子尋求政治避難,就逃到了魯國,六代之後,孔家生了個兒子,不是別人,正是孔子。鑑於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現在的影響,所以山東這個魯的簡稱,也算是傍名人了。
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地區為晉國領地,因此山西簡稱為「晉」,同時,到了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各自自立門戶,然後搞了個圓桌會議,大家就開開心心地把晉國給切蛋糕一樣,分了。
所以山西還有一個稱呼叫「三晉」。
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到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因此,如果從歷經的時間來看,晉也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稱謂了。山西不稱晉,天理難容了。
06.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冀州豫州、齊魯大地、三分晉國;大禹治水、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一聽就是來頭不小,有深度,有內涵,有文化。
而到了黑龍江、吉林、遼寧呢?雖然緊挨著河北,但是卻一點沒沾上啥文化氣,直接就是黑、吉、遼,完全給人一種簡單粗暴的感覺。
據說齊齊哈爾人民在買車上牌的時候,那鬱悶程度,完全是碾壓三亞的,因為齊齊哈爾的車牌打頭是黑B。如果手氣好,搖到941,車牌上成黑B941(就是你),誰還敢開車上路呢?
不過客觀地說,這也不能怪黑、吉、遼的人們沒水平,要埋怨,只能埋怨歷史太短,當中原大地已經萬國來朝的時候,這片土地還是女真人的牧場啊。
不過,雖然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缺少各自有特色的簡稱,但是這三加在一起的話,卻有著相當霸氣的名號,以前叫關東,現在叫東北。沒錯,就是曾經無數人闖的關東和當下急需振興的東北。
07.湖南 湖北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號稱八百裡洞庭,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不出意外,洞庭湖以北,被稱之為湖北,洞庭湖以南,稱之為湖南。
黃河之南是河南,之北是河北;太行山以東為山東,以西為山西,洞庭湖以南是湖南,以北是湖北。突然發現,相較於古人的冀州豫州,齊魯三晉,好像人們似乎是越來越懶了,有沒有這種感覺?
湖南簡稱為湘,民間津津樂道的是「三湘」說。原因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湘鄉、湘潭、湘陰三縣出了曾國藩、左宗棠等為首的眾多湘軍名將名宦,所以傍名人,稱湖南為湘。
其實近代這些人物的歷史,放在湖南歷史的長河中,完全是滄海一粟。如果曾國藩、左宗棠都能代表三湘之地,那,毛爺爺,你說該咋放?
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
書中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說:兩條河的發源地是一樣的,因為南北分流了,所以就被命名相水、離水,意為相互分離之意。後來人們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也就是湘江和灕江。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山東是魯國的發源地,山西是晉國的發源地,所以簡稱魯、晉,而湖北正好是楚國的發源地,按理說湖北簡稱楚,乃眾望所歸,人心所向。而且,楚字明顯比鄂字霸氣又大氣,可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楚不用,偏偏給取了個音同「惡」的「鄂」呢?
這說來真的是一言難盡,話長了。
在古漢語中,鄂和鱷是通假字。鄂也是鱷魚的意思。而在遠古時代,黃河鯉魚鱷魚非常多,有一個部落以鱷魚為圖騰,發展壯大之後,在夏朝時期他們建立了一個小國——鄂國,鄂國的位置在今天山西一代的黃河邊上。這是鄂國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到了周代,周成王的弟弟在山西建立了晉國。因此從歷史來看,鄂國比晉國還早啊。不過後來晉國發展壯大了,直接就把鄂國給吞併了。沒辦法,打不過那就跑吧,鄂國王室就帶著遺民一路難逃,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
鄂國人一路長途奔襲,從山西逃到湖北,心想這下夠遠了吧,可以好好過過日子了吧,於是就在這裡建了一座城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鄂王城,並作為首都,開始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
讓鄂國人沒想到的是,湖北這裡,也有一個和晉國一樣強大的國家,叫楚國。哎,真有點才出狼穴又入虎口的感覺啊。
看著鄂國人民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著老婆孩子小日子,於是乎楚國第六任國王大手一揮,率領大軍一個月內就徹底把鄂國從歷史上給弄沒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楚國滅掉鄂國之後,楚國國王沒有像曹操一樣看中鄂王的後宮佳麗三千,偏偏看上了鄂國的鄂王城,還不想走了,索性直接把楚國的都城也遷到了這裡,從此開始,鄂王城就一直是楚國的都城了。
於是乎,鄂這個地名慢慢地就延續了下來。到了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湖北的省會一直在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因為省會一直叫鄂,所以湖北也常常被稱之為鄂省,慢慢地,鄂也就成為了湖北省的簡稱了。
楚滅鄂,鄂丟了國家,卻留下了名,楚贏了戰爭,卻輸掉了份,不知道,到底是誰贏誰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