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示範性抗震建築:長水航站樓抗震烈度8.5度
作為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雲南省一直努力加強防震減災工作,尤其是在減隔震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近年來成功建成一批示範性抗震建築,成為全省防震減災能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推動力。
長水航站樓抗震烈度8.5度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站樓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減隔震技術的最大單體建築,新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這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的抗震性能。
記者了解到,7層的航站樓共安裝汽車輪胎大小的隔震墊1800多個,液壓阻尼器108個,使整個航站樓工程抗震設防烈度達到8.5度,可以保證小震不壞、大震不倒。
雲南省設計院專家王宏偉表示,隔震墊由橡膠和鋼板構成,採用隔震技術的房屋建築地震時的地震力會減少40%以上,可以有效地減少地震力對於建築主體結構的破壞力,保護整個建築在地震襲擊後的基本功能,從而提高建築內部設施和人員的安全性。
2008年啟動減隔震技術研發
記者了解到,雲南在全國較早開展減隔震技術的相關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後,雲南省政府根據地質特點和抗震減災形勢,正式啟動減隔震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建設。
據云南省住建廳抗震處處長張明介紹,減隔震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功應用,得益於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保障。2011年雲南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減隔震技術發展與應用的意見」,要求全省抗震設防烈度8度和9度區域內,凡符合條件的學校、醫院等重要公共建築,必須採用減隔震技術。2012年,雲南省政府還專門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於技術研發應用,並積極完善相關技術、產品配套標準建設。
雲南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東緣,地殼運動劇烈,是全球內陸地震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20世紀,發生了中國大陸23.6%的7級以上大震、18.8%的6級以上強震。
為了降低地震災害的損失,多年來雲南省一直高度重視防震減災科技創新。早在上世紀80年代,雲南省就建立了中國地震局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是全球六個地震預報實驗場之一,具有重要國際地位。近年來,還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昆明防震減災技術試驗基地,進一步強化技術研發,去年還成功實施全國首次實體高層隔震建築原位動力試驗,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領頭羊」。
已建成1000多棟減隔震建築
記者了解到,目前雲南的減隔震等技術研發應用都已初具規模,已建成1000多棟減隔震建築,接近全國的二分之一。中緬油氣管道、長水機場等大型項目都採用了相關抗震減震技術;玉溪公租房高層住宅共計11棟,高度達90米,是國內應用減隔震技術的最高建築。這些項目都成為防震減災技術應用的典範。
據介紹,雲南未來將繼續加大減隔震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力爭在2020年以前,在抗震設防烈度8度和9度設防區內,凡符合適用條件的中小學教學用房和學生宿舍、醫院、通信、電力及交通樞紐等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全面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