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最近,「一口牙等於一輛寶馬」的說法引發網友熱議。華西口腔醫學院主任醫師周學東曾透露,「目前醫院最貴的牙植體8萬元一顆。」但另一方面,有口腔機構打出了進口種植牙手術僅3980元的廣告價格,這與動輒上萬的「寶馬標準」相差甚遠。種植牙究竟有多貴?差價背後又隱含了哪些風險?消費者該如何選擇?這些疑問困擾了很多人。
8萬元一顆牙,成人牙齒長齊,共有32顆牙,一口牙的價格可以買一輛寶馬。這樣的價格,不僅讓普通人難以承受,即使是比較富裕的人,也不敢隨便動種植牙的念頭。價格雖然昂貴,但業界的解釋似乎也有道理。進口牙的材料費很貴,人工成本也很高,兩者疊加在一起,總價不可避免。但這些理由其實很難說服人,畸高的進口種植牙價格有多少水分可擠,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醫用耗材「水很深」一直備受詬病,以至於不少人發出「耗材真耗財」的慨嘆,銷售環節層層加價,是導致耗材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為此,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醫用耗材專項整治活動方案》,對醫療耗材採購流程進行核查,劍指流通環節各種不正之風。進口種植牙是否存在層層加價現象,有沒有人從中吃回扣,選用進口與國產兩種材料時,醫生是否存在故意誘導患者消費等現象,這些疑問都有待化解。
有業內人士表示,種植牙的毛利率能夠達到90%左右,這說明,材料費固然很貴,但與其它費用相比,或許仍然不值一提,進口種植牙高昂的價格,主要由高昂的手工操作費用導致。據稱,當前,我國專門從事種植牙的醫生不多,有醫院將月薪開到12萬元,都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儘管這種說法不可全信,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醫生在專業結構分布方面,的確存在緊缺和過剩並存現象。
從事種植牙的醫生12萬元月薪還很搶手,有很多醫生連零頭都拿不到卻每天幹著又苦又累的活,且出現這種情況,並非他們願意,而是保醫療公益性定位的結果。如此巨大的反差輕則影響公平,重則挫傷其他專業醫生的積極性,導致兒科、急診科、婦產科等專業更難招人。因此,消除這類不正確現象,意義不僅在於降低高昂的種植牙收費,更在於維繫醫生薪酬基本平衡。
將醫生收入簡單削峰填谷不可取,但拉平過於懸殊的收入水平,並不缺乏合適手段。從長遠來看,既然從事種植牙的醫生如此搶手,想從事這一專業的醫生必然增多,若能夠提供更多人才培養的機會,過高的種植牙醫生收入和種植牙收費,都會隨著醫生數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在短期看來,在輿論的影響下,對於有機構主動降價的現象,也不能簡單地視為不合理,只要不存在其它貓膩,這樣的讓利應該得到鼓勵。正常的市場競爭,不應該將高收費當作標準,卻將讓利看成「另類」。
種植牙已經變成極少部分人方能獲得的醫療服務,與大眾需求已很遙遠。但疾病不分貴賤,包括種植牙在內的所有醫療服務大項,不能只有高端服務缺乏基本服務。擠出種植牙高收費的水分,提供不同等級的多元化服務,不僅可讓普通民眾也能獲得這類服務,而且還能對高端服務收費形成制約,消除「一口牙等於一輛寶馬」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