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做父母,都是認真的。
別看「打工人」每天加班忙碌,飛速拼命奔跑在業務的第一線,為了籤單喝到大醉,為了寫報告熬到深夜……
可是一旦下定決心要做父母,便立即轉換角色,預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備孕。
自己的身體不夠好,可不能影響了寶寶。
出於對寶寶的健康與智力考慮,新手媽媽們要提前鍛鍊身體,調整飲食;新手爸爸們要預先控制飲酒,克制吸菸;備孕期間,新手爸爸媽媽們要相處融洽,保證「愛愛」頻率與質量……
上半年疫情無情,但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夫妻也意外收穫了在家中長期的相處時間,借這個時間開始備孕,剛剛好。
孩子不是想生就能生
生孩子,還真不是「我願意」「我努力」就「我可以」的。
根據美柚APP數據,今年2月,新加入備孕用戶的佔比接近總備孕用戶的1/5,較前月增長26.18%。宅家的2月,備孕用戶的人均每月「愛愛」次數也增長了17.7%。
事實顯示,近85%的夫妻會在12個月內自然受孕,而仍有15%左右的夫妻在「正常性生活、不採取避孕手段1年內未能受孕或生育」,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類人群定義為不孕不育。
疫情期間有大量的新備孕用戶加入,但總體的不孕用戶佔比依然在大幅攀升。
其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此現象更加明顯。
北京不孕用戶佔比更是遙遙領先重點城市和全國平均水平,7月的不孕用戶佔比已高達36.72%,與全國其他城市的差距持續拉大。
備孕沒有「三十而已」
備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全國備孕用戶的人均每年「愛愛」次數呈明顯的U型,以35~39歲為谷底,也就是說,30到39歲的人群更難尋找到合適的備孕時機。
這些三十而已的人們,尤其是女性們,打拼著自己的事業,趁著意氣風發、精力旺盛再拼一把。但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多的備孕期是她們等不起、也拿不出的時間。
進入三十歲,面臨的挑戰不止是備孕時機少,懷孕成功率也更低。
全國30歲以上人群不孕用戶佔比明顯高於30歲以下的人群,而在北京,30歲以上各個年齡段中,不孕用戶所佔比例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一胎不易,二胎也難
《中國統計年鑑》每年會發布我國的生育情況,其中有一個重要指標是「第一孩次生育率」,能反映我國女性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和比率。
統計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到,我國20+女性的一孩生育率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其中20~24歲的女性,下降速度尤為迅猛。即使在2015年後,總體開始反彈但仍然有限。
一胎已經不易,二胎可能仍難。
在一般的認知中,生過孩子的人不需擔心不孕不育問題,畢竟他們已接受過事實的檢驗。
然而數據顯示,雖然未育用戶的不孕佔比要遠高於已育用戶,但對於有孩子的用戶,其不孕佔比仍直逼30%。
在未育用戶中,北京的不孕用戶佔比較全國平均高出6.76個百分點,已育用戶則高出2.09個百分點。
造成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經濟壓力。
據原國家衛生計生委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首位原因是「經濟負擔重」,佔74.5%。
似乎除非暴富,人們才有勇氣開始備孕的徵程。
生育孩子不僅費錢,還大大折損父母賺錢的空間。
研究曾估算,我國城鎮女性生養一胎的收入損失為29.25萬元、工作時間損失為6.57年,二胎的成本幾乎翻了一番,收入和工作時間的損失高達57.02萬元和12.82年。
京滬女性的收入損失更高,約為全國城鎮女性平均水平的兩倍。
難孕人群在關注什麼?
「從備孕開始,就覺得時間變慢了。」有網友這樣描述備孕的心態。
孕前檢查、計算排卵日期、補充葉酸、調整作息……即將孕育一個新生命的準媽媽的身體需要進行全面的準備,找好受孕的最佳時機。
同時準媽媽們還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未來懷胎十月、疼痛十級的辛苦只有一位強大的母親才能支撐得住。
懷孕期間身體各種不良反應丨新浪微博@伊能靜
備孕之後的日子仿佛沒有了其他,只剩下了對於身體與心理的關注。
但很多人一開始備孕就沒碰上好運氣,越到備孕後期就越需要尋求專業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飽受不孕困擾的她們儲備著大量的專業知識,關注更多關於不孕疾病及其診療方面的問題,比如造影、促排、人授、試管等等。
太多原因可能會造成不孕不育,而焦慮的備孕女性們只能在無盡的等待中竭盡全力地去尋找自己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自己的身體變化,有一點點不一樣的症狀都要開始在腦子裡做連線題。
微博超話、豆瓣小組、微信群組……四處都可以看到備孕人群互幫互助的身影。
備孕人群交流備孕藥品丨新浪微博
晚上累著身子,白天累著腦子。現在想做媽媽,真是需要付出很多。
當然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樣是治療不孕難孕的方式之一,祝天下所有的準媽媽們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