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
在澳大利亞雪梨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離海面19米的花崗巖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總建築面積88000平方米,有一個2700座的音樂廳,一個1550座的歌劇院,一個420座的小劇場。此外,還有展覽、錄音、酒吧、餐廳等大小房間900個。實際上是一座可以滿足多種需要的文化中心。
雪梨歌劇院造型獨特,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這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小餐廳上。殼下掉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的貼面磚,閃爍奪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遊者,並已成為雪梨港的標誌。雪梨歌劇院的建成,說起來還有一段趣話,1956年任澳大利亞總理的凱西爾有個擔任樂團總指揮的好朋友古斯申,應他的要求由政府出資在奔尼浪島上建一座歌劇院,決定向全世界徵集方案。30個國家參加國送來了223個方案,由美國著名建築師沙裡寧等人組成的評委會進行評選。沙裡寧因故來遲,初評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沙裡寧看過評出的十個方案均不滿意,他從被淘汰的213個方案中挑出丹麥建築師伍重的方案。沙裡寧認為此方案如能實現,必能成為偉大不凡的建築。而這個方案不過是一個示意草圖,其最大的特點是有一組薄殼組成,遠望如海濱揚帆,景物生動,堂皇出眾,富有詩意。沙裡寧最後說服了評委採納了這個方案。當把這個方案付諸實施時,卻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難。當時粗估,殼頂只需厚10釐米,底部厚50釐米,經過科學計算,如此巨大的薄殼根本無法實現。於是伍重不得不求助於英國著名工程師阿魯普。但歷時三年,經過多次計算、試驗,均告失敗,阿魯普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最後不得不放棄單純的薄殼觀念,代之以預應力Y型、T型鋼筋混凝土肋骨拼接的三角瓣殼體。至此,才使殼體得以施工。但好事多磨,當工程進行到第九年時,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凱西爾總理粹然去世,自由黨上臺以造價超過估計五倍為由,拒付所拖欠設計費,企圖迫使工程停頓,而此時工程主體結構已經完成,勢成騎虎,欲罷不能。最後政府三人小組取代伍重負責,工程才得以繼續進行。從1973年始,歷時十七年,耗資5000萬英鎊,雪梨歌劇院始告落成。
近年,澳大利亞政府為了使雪梨歌劇院更臻完美,決定在投資5億美元對內部進行改造。
責編:楊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