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校園生活,弘揚傳統文化,讓全體師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增強團隊凝聚力,更好地融入到學校這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庭裡,2020年12月21日晚,鄭州外資學校在餐廳舉行「溫馨冬至夜,情暖師生心」活動,為師生們精心準備了熱氣騰騰、飄香四溢的餃子大餐,為充滿寒意的冬季,帶來溫暖貼心的味道!
晚上6點,活動拉開序幕,校長姜興國在致辭中動情地說,「今天是一年中夜最長的日子,也是大家又要長大一歲的重要節日。每年的這個日子,學校的老師都會和同學們在一起度過,希望大家能在今後的日子裡更加學會「感恩」,用「愛心」與「善意」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也希望大家真正學會「快樂」,用「自信」和「勇敢」追求夢想也幸福人生!」
在同學們的歡呼聲中,老師們一一為大家端上了象徵著美好祝福的餃子。這一幕,每一位在外資求學的同學都會經歷,也是外資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外資的老師們在課堂上板起臉來為人師表是在諄諄教誨的時候,放下身段化身大廚與學生一起品嘗快樂人生,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一份責任,教育也該有溫情,有溫暖,有溫度。吃一口濃香的餃子,留一年溫暖的回憶,歡樂的笑聲印在外資校園的記憶裡,溫暖的瞬間藏在外資學子的心坎上……
活動現場,學校預備役的同學還帶來了精彩的軍體拳表演,各班級也各顯神通,豐富多彩的歡慶節目讓冬至的夜晚變得更加激情、溫暖。
據悉,鄭州外資學校一貫注重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育,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本次活動集歡慶娛樂、德育教化和文化傳承為一體,體現了該校德育工作策劃的精細與縝密,彰顯了該校育人手段的豐富與獨特,是該校塑造「天道酬勤,厚德載物」校園文化的又一重要創舉。
都城開博路,佳節一陽生。
喜見兒童色,歡傳市井聲。
幽閒亦聚集,珍麗各攜擎。
卻憶他年事,關商閉不行。
——(宋)王安石《冬至》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大如年」,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於過年。
冬至為何要吃餃子
一到冬至,很多人都會選擇吃餃子,小時候以為,冬至吃餃子是因為怕凍掉耳朵,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紀念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傳說,曾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告老還鄉的那年冬天,南陽大雪紛飛,白河邊上許多無家可歸的人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
張仲景命人在南陽東關架鍋,將祛寒的食材與藥材在鍋裡煮熬,撈出來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後,施捨給乞藥的病人。這就成了餃子的來歷,而那一天,恰好是冬至。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與相對應的「夏至」相反,「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逐步變長,夜晚漸漸縮短。
「冬至」為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陰氣衰,陽氣起,地下的泉水開始萌動,是冬去春來的標誌。但在天文意義上,「冬至」卻表示嚴冬應時而至。這是因為從「冬至」開始,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熱量要比吸收的熱量多,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降至最少,天氣最冷,所以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冷在三九」之說。
民間認為,「氣始於『冬至』」,所以此時為養生最佳時機。「『冬至』補一補,一年精氣足。」
羅澍偉建議,進補時應注意「養腎防寒」,多吃些溫補助陽、強腎壯骨、養陰益氣的食物,如羊肉、山藥、蓮子、大棗等,以增加熱量。為適應寒冬「萬物休整,陽氣內藏」的規律,宜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以養精蓄銳。午休後陽氣旺盛,是運動養生最佳時刻,但強度要適中,以微微出汗為原則。「冬至」養生,重在養心,要安身靜體,樂觀暢達,不為瑣事勞心傷神,以防早衰,保持旺盛精力,方可益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