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會議報導: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2021-02-21 同濟外語人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高衛泉 郭亞東)2020年11月21日,教育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十七屆全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暨第二屆院長/系主任論壇」在雲端舉行,騰訊會議和嗶哩嗶哩平臺同步直播了本次會議。本屆研討會主題為「數字人文與英語專業改革創新」和「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名學者、師生共同觀看了直播。

  同濟大學副校長呂培明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歡迎學界專家同仁蒞臨本次盛會共議理工院校英語專業在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呂培明指出,理工院校的英語專業在整個學校體系以及整個學科體系中,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佔據什麼樣的地位,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藉助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英語專業會有什麼樣的新發展,這是值得外語人認真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次大會的重要意義之所在。同濟大學英語專業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得到兄弟院校領導、專家一如既往的關注與支持。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理工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彭青龍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彭青龍表示,第四次科技革命風起雲湧,我們無法迴避科技變革對英語教學與科研的影響,只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實現英語專業發展新格局。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包括英語專業在內的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培養體系,所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生培養的目標在於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解決現實中的「真問題」。第二,應當著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學科素養、中文素養和科技素養。

  開幕式由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贇教授主持。隨後,兩位教指委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許明武教授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克東教授主持了上午9位專家的主旨發言。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蔣洪新教授在題為《關於<英語類教學指南>實施的幾點建議》的主旨發言中強調,落實《英語類指南》應著重做好如下四個方面:第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第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第三,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第四,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蔣洪新特別指出,各院校要認真研讀《指南》,在實踐中結合各校辦學特點和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制定符合各自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原主任委員、黃埔書院院長仲偉合教授主旨發言的題目是《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仲偉合首先根據大家對「新文科」這一概念的不同闡述指出,「新文科」是相當於傳統文科而言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引領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新文化建設、新教育要求的文科。英語類專業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需要明確人才理念,更新英語專業教學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北京外國語大學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院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外語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文秋芳教授在題目《「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嘗試:以培養「英法+」國際治理人才為例》的主旨發言中,分享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北外學院「英法+」專業的設立背景、由核心體系和支撐體系構成的「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以及一系列相關的實踐活動。文秋芳強調,思政育人不僅要做好課堂思政,更要做好社會實踐中的思政,後者對於學生的成人成才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陳永國教授的主旨發言題目為《數字人文發展中文學的最後堅持》。他認為,文學在當下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就是電子文學的出現,電子文學所採取的審美策略的複雜性意味著文學批評者必須以對待紙質文學的熱情和專注對待網絡文學,但是要求採用新的批評方法。換言之,文學批評理論上各種範式和視角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不會有什麼新的發展。面對數字文學的興起,文學批評必須要注重培養一種數字思維。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大連海事大學羅衛華教授在題為《新文科與英語專業建設思考》的主旨發言中,主張在「新文科」的背景下用新的模式去豐富英語專業的內涵,賦予英語專業新時代特徵。為此,我們需要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的三大戰略,實現三個融通:即英語跟新科技的融通、英語跟文史哲的融通以及英語跟全球化的融通。

  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分會原副主任委員、四川大學石堅教授為與會專家學者帶來的主旨報告題為《新文科建設中的外語學科發展:課程的內涵與外延》。石堅指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2035遠景規劃計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願景下,「新文科」人才的培養首要任務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價值觀的引領;其次是構建合理而完整的課程體系,將文科課程和其他領域學科的課程內容穿插結合,提升學生的素質,拓展學生更多的技能,從而讓學生具備服務於社會發展的資質。

  下午的主旨發言由同濟大學陳琳教授主持,湖南師範大學曾豔鈺教授、同濟大學吳贇教授、西南大學文旭教授依次作了報告。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豔鈺教授以《數字人文與英語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題,指出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流行的當下,外語同仁應努力將語言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將文科專業升級為數字人文。曾豔鈺認為,當前我們處在開展數字人文專業建設的初期,每個學校應該堅持本校的專業定位,根據自己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數字人文學科建設的探索。最後,曾豔鈺結合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創新探索為數字人文學科的破局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教授在《外語教學中的視覺學習》的主旨報告中,提出了「新文科」建設下一個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型——視覺學習。文旭從視覺注意、視覺感知、視覺思維三個維度結合不同的實例向學界同仁詳盡介紹了視覺的定義和視覺學習所包含的因素。文旭認為,視覺學習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和學術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合理規劃教學課程,充分利用現在的數位技術,才能讓視覺技術在「新文科」的建設中佔據重要一席,也為「新文科」的建設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贇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數字人文和英語專業的新使命》。她首先剖析了數字人文的基本屬性和基本特徵,進而提出應當將新技術革命成果應用於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實踐,實現融合式發展,同時將「新文科」的建設服務於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吳贇認為,英語專業的新使命和「新文科」的使命一脈相通,英語專業應該抓住數字人文改革的機遇,為課程改革做合理而細緻的規劃,培養適應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質國際化專業人才。最後,吳贇依據教育部對英語專業設定的五個維度分享了相關課程的設計構想。

  在大會分論壇環節,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和同濟大學等高校的40餘位英語教學與研究專家、外語學院院長或系主任,基於各自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圍繞「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發展中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與探討。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互通有無,為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建設的守正創新建言獻策。

  閉幕式上,分論壇主持人分別總結匯報了小組研討的具體情況。華中科技大學許明武教授做了總結髮言,認為本次論壇充分回應了英語專業改革創新的時代命題,為理工院校英語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初步指明了方向。下一屆研討會將由大連理工大學承辦,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宏俊教授向與會專家學者發出了真誠的邀請。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數字時代對於英語專業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屆研討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是教育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帶領全國理工院校外語學院攜手面對時代命題、共同開拓學科新局的探索和嘗試,為未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勾畫出藍圖,對「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發展及外語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高衛泉 郭亞東)2020年11月21日,教育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十七屆全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暨第二屆院長/系主任論壇」在雲端舉行,騰訊會議和嗶哩嗶哩平臺同步直播了本次會議。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 第十七屆全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暨第二屆院長/系主任論壇在同濟大學召開
    同濟大學副校長呂培明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歡迎學界專家同仁蒞臨本次盛會共議理工院校英語專業在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呂校長指出,理工院校的英語專業在整個學校體系以及整個學科體系中,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佔據什麼樣的地位,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藉助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英語專業會有什麼樣的新的發展,這是值得外語人認真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次大會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 觀點|封一函:新時代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內涵
    我們應該圍繞這個主脈去考察英語專業的過去和未來。現代社會的變化,特別是思想潮流、科學和經濟的全速發展使英語專業群陷入窘境,但也使其獲得了新的機遇。在此借用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的一句名言:「我們遇到悖論之時,等待我們的是取得進步的絕佳機遇。」
  • 南哲學術|「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技術社會中的人文治療」國際會議在...
    8月19—20日,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技術社會中的人文治療」國際會議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召開。Oluwole)教授,以及中國大陸高校的諸多教師與研究生,共約8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開幕式潘天群教授致辭潘天群教授代表主辦方在會議開幕式上致開幕辭,熱烈歡迎大家參加這次國際會議。
  • 國內權威數據專家、學者福州論道「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
    研討會現場 東南網記者張立慶攝東南網1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21日-22日,「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研討會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15所高校的數據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匯聚福州,
  • 未來人文地理學發展機遇、挑戰和應對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欄
    本文分享其核心觀點及「未來人文地理學發展機遇、挑戰和應對」部分內容。《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認為: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三大學科分支之一,是以人類活動的地域空間分布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文地理學才真正作為一門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分支學科得以發展。過去70年,重大社會發展需求始終是推動中國人文地理學發展最強勁的驅動力。
  • 數字貨幣時代,機遇和挑戰在哪裡?
    那麼央媽,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大腦的央行,為什麼要發行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法定的數字貨幣到底怎樣區別於現有的民間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規範化以後又為區塊鏈的應用打來了哪些機會?數字貨幣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改變和機遇?經過訪談分析,認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將帶來深遠的影響,現有結論如下:宏觀而言,未來金融體系將透明化。
  • 數字時代美術館的機遇與挑戰
    此次大會設立了校長論壇、設計論壇、建築論壇、藝術史論壇、藝術管理論壇、美術館論壇這6個分論壇,借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分館開館之機,出席美術館分論壇的嘉賓從「美術館在當代藝術史中的作用」和「高校美術館與公共美術館在藝術教育上的異同」兩大議題出發,探討了「數字時代美術館的機遇與挑戰」。
  • 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對話與爭議 ——南京大學「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
    來自國內外英語文學、圖書館學、藝術學、比較文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博物館學、計算機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學科的20多位嘉賓,在研討會上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議題覆蓋數字人文的核心理論及方法論等理論化問題,也包括用於學術研究的工具、方法和工作流程等方法性問題,還包括數字人文項目的研究資金、可持續性和課程建設等相關體制及資源問題,並在討論中形成了一系列非常有趣而深入的對話。
  • 高校英語專業定位的挑戰與顛覆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頒布思考
    本次在第一時間推送蔡基剛教授在《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網絡首發,2020-06-10)的《高校英語專業定位的挑戰與顛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頒布思考》。文章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英語專業比今天充滿著更深刻的危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英語專業比今天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但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英語專業比今天迎來更好的機遇。」
  • 人文學院召開英語專業建設與發展視頻會議
    為進一步加強英語專業建設,凝練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競爭力,4月16日下午,人文學院召開了英語專業建設與發展視頻會議。會議由劉伯茹院長主持,總支書記宣王威,副院長孟琳琦,副書記石杭科,外語系全體教師參加了會議。會上,劉伯茹介紹了專業改造升級的背景和重要意義,分析了我院英語專業的現狀、存在的短板以及英語專業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 ——「後疫情時代」中國海外學子的挑戰與使命
    廣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遠赴異域求學成才,處於國際化的前沿,是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樹立中國青年形象,未來展開全球對話,實現全球勝任的重要力量。國際局勢的複雜多變,也給中國留學生群體帶了來巨大的挑戰。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發起「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多種平臺和多種形式發出大變革時代中國學子的強音,發揮榜樣的力量。
  • ...媒介素養高峰論壇:聚焦數字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擔當與人本...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楊月 張瑞玲 通訊員 莊瀟)面對數字智能科技的迭代發展,面對網絡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公眾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行為的深遠影響,如何正確接觸使用媒介、辨析理解媒介信息、科學理性傳播與分享信息,成為數字時代社會公眾共同面對的問題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
    「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
  • 湖南師範大學迎接研究生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湖南師範大學迎接研究生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2020-09-15 | 來源:湖南師範大學 https://www.eol.cn/ceici
  • 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大...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當下中國「數字人文」研究狀況及意義
    那麼,我們在當下強調「數字人文」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的數字人文在已有的學術圖景中又遭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本文以2009年為中國數字人文的一個分水嶺,稱在此前為前史,此後為當下,展開關於中國數字人文當代意義的討論。中國大陸第一篇有據可查且被廣泛接受的介紹數字人文的文章是由武漢大學的王曉光教授在2009年發表的。在臺灣地區,2009年同樣是一個起點。
  •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
    次日,本次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再次通過網絡對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中國新經濟統計領域的知識體系如何完善與實踐應用指明了方向,非常及時且富有意義。數據泛在化,宏觀經濟系統完全被智能連接,數字經濟形態下,人類通過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和相應產生的大數據實現了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優質發展,經濟統計的內涵和外延也 正在改變重塑。那麼,大數據背景下,新經濟統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