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熱搜上看到一條消息,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確定試點地區到2022年工作目標,包括:公眾對抑鬱症的防治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抑鬱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
這裡重點提到,要加大對重點人群幹預力度,而青少年將作為重點人群之一會重點關注:
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5%以上,同時,在各個高中以及高等院校中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會重點關注評估結果異常的學生。
為這種舉措點讚,不過也建議:
即便是抑鬱症評估,最好也是採取保密的狀態下進行,只是心理師知曉此事,不要擴大到別的同學也知道,可能會給當事人更加造成心理負擔。
有這樣一個數據,在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有專家揭示在我國目前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實4%是臨床抑鬱,也就是說,這4%是需要進行心理幹預和治療的重度抑鬱症患者。
不說初高中孩子了,就我接觸的小學裡的孩子,也有很多存在心理障礙的。
如果不是現實中的案例,自己真的很難相信,本來無憂無慮的孩子們為什麼會如此焦慮,又為什麼會陷入抑鬱的泥潭中?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案例,13歲的女孩小美,小學時成績很好,上了初中之後學業壓力越來越大,小美睡眠嚴重不足,每晚11點才能入睡,而且經常頭痛,慢慢的她產生了抑鬱情緒,但是父母並不知道,她只是把心聲都發在微博裡。
她的最後一條微博是:等一會就吞藥,希望有人幫我報警。
而在那個夜晚,沒有人過多關注這條微博,這個13歲的女孩再也沒有醒來......
1.獨生子女模式
現在是放開二胎政策,但之前普遍是獨生子女,人最基本的情感是人與人的交流,孩子也是,更需要同齡孩子之間的交往和滋潤。獨生子女的模式固然使他們獨自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但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和關注也都在孩子一個人身上,產生親子衝突也是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
2.身體體質上的差別
現在孩子普遍住在高樓大廈裡,很少接地氣,也很少接受陽光的洗禮,沒有了各種運動的加持,孩子們的體質普遍越來越差。
而現在的孩子家境大多不錯,各種小家電的普及,孩子們參加勞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更多是嬌慣著長大的,抗挫能力基本沒有,遇到問題時也容易慌張。
3.只要分數的怪圈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凡事以成績論英雄的時代,每個父母也被裹挾著掉進只看到分數的怪圈裡。這幾天火爆的一個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一個只有一年級的孩子凱凱,在一個暑假裡居然做了300多張卷子,他的媽媽非常有成就感,也很自豪。
但是在做遊戲以及平日的活動中,會發現凱凱似乎除了做卷子什麼都不會,老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想了一下說,不知道。其他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他也無法融入,最後他只能又孤獨地回去做卷子了。
4.網遊等精神傷害
我們處於信息爆炸時代,到處都充斥著海量的信息,有很多垃圾信息以及娛樂至死化的小視頻,這些信息也在損耗著孩子們的大腦能量。當孩子們不斷陷入這種怪圈裡時,會越加身心疲憊,人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如果發生紊亂,也會誘發抑鬱症。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長時間地看各類娛樂化的無異議的網絡信息或者小視頻,之後很長時間都難以脫離那種狀態,而看過之後精神只會覺得更空虛,絲毫沒有成就感。
5.來自外在的因素
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打架或者父母出現離婚等情況,孩子在家裡感受不到溫暖,或者在校內壓力很大,或者被同學霸凌卻不敢告訴父母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的抑鬱情緒,如果父母不加以重視,可能轉化為抑鬱症。
①情緒低落,不愛說話,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
②易怒,易激惹,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③不喜歡做運動,對自我的評價也很低;
④很自卑,不敢與同伴交往;
⑤食欲不振,或者很喜歡暴飲暴食;
⑥入睡困難,並經常失眠,半夜會偷著起夜,睡眠質量很差;
⑦偶爾會說好煩,經常會愣神,有厭學心理等
當這些症狀持續兩周以上時,父母就需要注意了。
1.不要總是拿孩子與他人比較,優秀都是相對的
在我另一篇文章下,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說,她女兒的同學,旁人看起來非常優秀,她的家長在初中畢業時被請上主席臺,為其他家長介紹成功經驗,但是這樣一個好學生,卻在臘月從30層樓跳下。而那時那個女孩已經早就處於抑鬱狀態中了。
我想,任何人的優秀都是相對的,並非是絕對的,如果父母只關係孩子的成績,卻並不在意他們心理狀態,上初中時孩子很優秀,但是上了高中之後,更多優秀的孩子匯集在一起,孩子是不是心理壓力會特別大?如果父母再不理解她,只看到她成績被別人比下去了,沒有看到她內心深處的巨大壓力,孩子本身很難會逃脫抑鬱的泥潭。
2.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促使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周末時最好多帶孩子去參加戶外活動,可以是打球,爬山,可以是一家三口的一項固定項目,比如打羽毛球桌球等,這種家庭活動會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諧,也能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親子關係連結更緊密。戶外的陽光和運動也能使孩子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能讓人產生愉悅的物質。
如果孩子更喜歡和同齡的學生們一起做運動,不妨讓孩子叫上幾個學生一起出去運動,父母最好後勤工作就好。
3.家庭要和睦
家庭在孩子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孩子最後的港灣,如果家裡總是充滿了指責與批評,孩子就連最安全的港灣都失去了,如果有了心事她又該向誰傾訴。
所以,父母關係要和諧,同時對待孩子多鼓勵,少批評,更關注孩子成功的一面,不要一味指責孩子做不到的地方。
4.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好朋友
在孩子青春期,朋友的地位會高於父母,很多事情,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卻更願意和同齡人交流,所以要允許並且給孩子提供條件,讓孩子結交幾個陽光向上的好朋友,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有朋友相互紓解,相互打氣。
5.不要有過於完美的思維
允許孩子出錯,允許孩子成績下滑,千萬不要孩子稍微有一點成績滑坡就大驚小怪,指責抱怨,要首先看到孩子的努力,然後與孩子一起找原因和解決辦法,始終對孩子充滿信心,才能讓孩子在遇到挫折時也不會懼怕,因為身後還有他的父母在支撐。
孩子的成長一定是螺旋型的,起起落落,都是正常的人生歷程,做父母的最重要是站在孩子這一面,給予孩子最溫暖的保障和最溫暖的港灣,這樣,哪怕孩子在外界遇到暴風驟雨,他們推開門迎接他的永遠是溫暖的笑臉和溫暖的飯菜,這些才是能夠治癒孩子的最佳良藥。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