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食科院通過「網際網路+」新模式積極倡導師生融樂的學術氛圍,組織了系列小成本、小場地、小眾參與的多樣性研究生學術年會學術文化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更人文、更開放、更自在的交流平臺,旨在激發學術樂趣、涵育學術興趣、培養學術志趣。學院師生首創了「你的回合」線上科研交流平臺,通過知識交流大賽和趣味科研分享的形式推廣至全校14個學院及周邊高校,旨在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學院圍繞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的南湖學術論壇,互動式、探討式、啟發式的學術晚茶,師生共學、共研的開放式學術社區三個層次,開展了系列學術活動。12月以來,學院共舉辦10場專業學術報告會,2場南湖學術論壇,1場國際學術論壇,2場青年學子報告論壇,4場學術晚茶;6項學術社區活動。
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模式科研交流新常態
「你的回合」app是今年食科院師生首創的創意線上科研交流平臺,以「思想交流拓邊界,隨機智慧繪圖譜」為主題,分為科研故事集、師生二三事、腦洞科普說、學霸的秘密筆記四個電臺主題同期開展,通過記錄科普日常產生交互聯繫,通過談話進行學術討論。
研究生同學們在課程匯報、學術報告、生活記錄等各類學習的同時在平臺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截至目前師生已共同創作3000餘條科研聯繫,10000餘條討論對話,100餘個談話錄,同時邀請學校多位受學生喜愛的青年教師一同進入平臺,發表高質量的科普,並與學生開展談話錄,探索師生交流新形式。
食科院研究生沈路虹在參與科研知識分享交流的活動中談到:「學院這次科普活動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從來沒有想過文字是能夠賦予我們這些科研君們如此的力量的,老師和同學們的一些觀點的碰撞帶給我很多靈感,讓我覺得科研的道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也發現了身邊好多有趣有才情的研究生同學。」
食科院在華中農業大學電臺中的3000餘條科研聯繫中評選出了30個最受同學關注的優秀科研分享作品進行了展示。「這次科研知識分享大賽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食科專業的學生的使命感。之前老師讓我做課題,查資料,我總是被動的,但是在這次科研分享的活動中,很多時候會因為同學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去主動搜索相關領域的學科資料去解決她的問題,真的是助人自助。通過很多優秀的同學的交流,也拓展了我科研的思路,最棒的是還結識了來自不同學院的好多同學。」食科院的劉曉璐同學談到。
激發師生交融,將思政育人融入日常的科研生活
學院以學術社區、學思的探尋、師說新語等線下的小型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以你的回合21天線上趣味知識分享活動為依託,激發師生就泛學術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把學術研究和思想引領結合在一起,讓思政工作的鹽融入到日常的科研生活中來。學院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一粒米飯的前世今生、一顆柑橘的故事、尋找螺獅粉的人氣配方、一顆魚丸的誕生、給生活撒把智慧的糖……通過系列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培養學術思維、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
在談論到科研中的孤獨時,食科院研究生陳曉娟提出一個問題:孤獨時是怎麼度過的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孤獨是一個人的升值期,我不怕孤獨,只怕別人覺得我孤獨,也許在熬夜寫論文的時候,你會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而猶豫,但是你要相信,處在深谷,仰望星空,你自會追尋到星光。」食科院邱寧老師在評論中說到「理解一個詞彙的內在含義必須從其字義本身求取,獨的甲骨文是左犬右蜀,蜀字義為動物瞪大眼睛的樣子,於是有人理解獨字:形容離群的狗瞪大眼睛楚楚可憐的樣子。但是,離群的狗瞪大眼睛就一定是楚楚可憐嗎?也有可能是因為離群而不能再盲從,必須警覺起來,必須瞪大眼睛重新認識、審視世界的樣子呢!」
「自古以來,中西方最偉大的思想著作均來自於談話錄,西方是理想國,中國是論語。我們也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思路,以師生談話錄的形式,為老師和學生搭建思想碰撞的平臺,在交流中逐共同探索出真知。」研究生輔導員張靜妍介紹道。
拓展視野,引導學生理論學習與科研實際相結合
在疫情背景的學習和交流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學術年會的系列活動中,學院特別注重科研學術視野的拓展以及科研學習是否落到了實效。學院邀請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十餘名優秀碩博開展「智匯食科新發展,創新驅動大健康」食科青年學子論壇,同時在學院內展開「研究生學術報告比賽」活動,兩場活動受到了學院400餘名同學的關注。
「這個周末特別充實,我看到了來自華農食科院和全國其他食品類高校的優秀碩博的精彩科研報告,給我的觸動非常大。在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領域中,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靈感。比如我的課題研究的果蔬方向,曾經有一點課題研究一直沒有進展,後來是在聽理學院的一場報告的時候,思維上有了突破,才有了後續的研究。因此,作為研究生,我們真的要打開自己的思路,積極的走出去,看未來,激發興趣,注重實踐。」食科院連續兩年的國獎獲得者萬曆同學分享道。「學術報告的目的要強調四性:高階性、邏輯性、層次性、科普性。每一名報導者不僅是科研員,更是科普員,要考慮如何把自己的研究內容以科學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向觀眾展示,讓每個人都可以從報告中有所思考。」食科院魏雪團老師在論壇中與學生一同探討道。
據悉,食科院研究生學術年會還在繼續推進中,學院旨在以「網際網路+」的思維融入到思政工作中,打造師生融樂新模式,引導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食科院積極探索推進科學事物之間的聯繫,更在跨學科交流、跨學院交互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為理工科學生科學精神的養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提供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