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然學習資料網為同學們提供2021世界史考研真題庫免費下載
2021年世界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
課程目錄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一、世界古代史
二、世界近代史
三、世界現代史
第二部分 章節題庫
第1編 世界古代史
第2編 世界近代史
第3編 世界現代史
課程目錄
本書是與世界史考研科目配套的電子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部分為名校考研真題。本題庫精選了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僑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等院校的世界史考研真題,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析。
第二部分為章節題庫。參考眾多世界史經典教材的體系,按照選擇題、名詞解釋、史料分析、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進行分類,並提供詳盡的參考答案。
本書提供電子書及紙質書,方便對照複習。
【試讀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一、世界古代史
(一)名詞解釋
1伯羅奔尼撒戰爭[福建師範大學2019年研]
答: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引起了斯巴達的恐慌。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期間雙方曾幾度停戰,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對於雙方來說,這場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斯巴達的勝利使其暫時成為全希臘的霸主,但是各邦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激化。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古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極大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戰爭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戰後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2託勒密王朝[福建師範大學2019年研]
答:託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稱託勒密埃及王國,是在馬其頓帝國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託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託勒密王朝把原馬其頓的具有軍事民主制遺風的君主制與埃及古老的法老專制統治相結合,建立了以國王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國王把埃及視為個人的私產,他是國家的化身。政治、軍事、財務甚至宗教大權都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國王主要依靠馬其頓人、希臘人進行統治,高級官員都由王親國戚及國王親信充任。希臘-馬其頓人上層統治者的高壓控制與壟斷榨取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抗,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國內的階級矛盾主要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公元前3世紀末以後頻頻發生的埃及人民起義,動搖了託勒密王朝的統治,為羅馬的徵服鋪平了道路。公元前30年託勒密王朝亡於羅馬的屋大維之手。
3瓦爾那制度[中央民族大學2018年研]
答:瓦爾那制度是指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該制度萌芽於早期吠陀時代,正式產生於後期吠陀時代。婆羅門教的典籍規定了四個瓦爾那成員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第一個瓦爾那是婆羅門,主要為掌管宗教文化權的祭司;第二個瓦爾那是剎帝利,主要為掌握行政軍權的武士階層,包括「王」在內;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為平民,與婆羅門、剎帝利同屬再生族;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從事各種低賤職業,是非再生族。瓦爾那制度形成後,個人地位高低決定於他的家庭出身和職業世襲,各種姓之間原則上不得通婚。瓦爾那制度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
4封土製[中央民族大學2018年研]
答:封土製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因在法權形態上受到封臣制的極大影響,所以稱為封土製,具有等級性及條件性兩大特點。土地層層封授,領有土地須以履行封臣各項義務為條件。從生產關係上看,直接領有封土的封建主享有大部分剝削成果,是土地實際的所有者。西歐的封土製在採邑制的基礎上形成,它以封建地產的運動為核心,是中世紀西歐封建生產關係在人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最高體現形式,對於維護王權、維持社會秩序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都曾起到過積極作用。
5陶片放逐法[中央民族大學2018年研]
答: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雅典實施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於公元前6世紀末創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寫上那些不受歡迎的人的名字,並通過投票表決將企圖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設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對付政治上掌握大權而意圖恢復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6模範國會[中央民族大學2018年研]
答:模範國會是1295年英國封建貴族召開的代議機構。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籌集戰爭經費召集國會。出席國會的除大貴族、教士外,另有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參加,此後國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被稱為模範國會。模範國會創立了英國國會的雛形,是英國國會的真正開端。
7希波戰爭[華僑大學2018年研]
答:希波戰爭是指公元前492~449年古代波斯帝國為了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的戰爭。戰爭以希臘獲勝,波斯戰敗而宣告結束。公元前6世紀晚期,波斯帝國消滅了呂底亞,並趁機威脅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波斯國王向愛奧尼亞諸城邦提出要改民主制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找藉口宣戰。公元前494年波斯吞併愛奧尼亞,雅典出兵救援。前492年,波斯以雅典援助起義為由入侵希臘,希波戰爭爆發。主要的戰鬥發生於公元前490年和公元前480~前479年的兩次波斯大軍入侵期間,波斯均遭到失敗而退回亞洲。以後戰爭仍時斷時續,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雙方締結和約才結束。希波戰爭是歷史上第一次歐亞兩洲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結果是希臘城邦國家和制度得以倖存下來,而波斯帝國卻從此一蹶不振。
8象形文字[南京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象形文字是公元前5000年中期埃及人發明的文字。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它由三部分符號組成: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部首符號。這種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屬器和木器上或寫在神廟牆壁和紙草上。象形文字十分複雜,只有祭司和貴族家的子弟才有條件學習。到中王國時這種文字演變出一種簡化體——祭司體(通常由祭司在紙草上書寫)。公元前700年前後,從祭司體又演變出了一種世俗體(寫在紙草上,主要用於商業和日常生活)。象形文字、祭司體和世俗體一直通用到羅馬帝國。
9德拉古立法[南京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德拉古立法是公元前621年雅典執政官德拉古進行的立法改革。《負債法》的不合理之處加深了廣大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此外,貴族操縱司法權,依據習慣法任意解釋法律,引發平民不滿。公元前621年,德拉古當選為執政官並進行了改革,他將現行習慣法加以整理編纂,頒布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改革內容為:修改《負債法》;規定只有能夠自備武裝的人才有公民權;將貴族會議選拔官吏改為公民抽籤選舉。德拉古立法表面上是民主改革,實際仍是維護貴族利益。
10英諾森三世[南京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英諾森三世是羅馬天主教教皇(1198~1216年在位)。在英諾森三世任教皇時,教皇權勢達到頂峰,並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教會管理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確定基督教聖禮為洗禮、堅信禮、婚禮、彌撒、懺悔、聖職授任禮和臨終塗油禮七項,要求每個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懺悔一次,做彌撒一次。從此,西歐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規範化。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會徵稅,教皇在全西歐範圍內的徵稅權由此開始,教皇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他還曾迫使英王約翰納貢稱臣,幹預德國皇位繼承,組織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徵。
11《黃金詔書》[南京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黃金詔書》是德皇查理四世於1356年為穩定德國政局、防止教皇幹涉皇位選舉而發布的詔書。其主要內容是確定皇帝選舉法和規定諸侯權限等。在詔書中,查理四世同意七大選侯在1338年大會上提出的「他們所選舉的皇帝即使不經過教皇認可也是合法的」的意見,明確規定德國皇帝由七大選侯選舉,皇位虛懸時由薩克森公爵和萊茵的宮廷伯爵攝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權也得到確認,諸侯的獨立地位得到完全的肯定。《黃金詔書》的許多內容承認諸侯領地的獨立性,有利於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加強統一和集權。《黃金詔書》的頒布清楚地表明德國的歷史已經變成諸侯領地獨立發展的歷史。
12卡迭什之戰[湖南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卡迭什之戰是古埃及與西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的系列戰役之一。公元前1285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領3500輛戰車和近4名萬戰士,與西臺國王穆瓦塔裡二世爭奪西臺在敘利亞的主要基地和軍事要塞——奧倫特河畔的卡迭什。雙方損失慘重,無力再戰,以締結和約的形式結束戰爭。卡迭什戰役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之一,戰後締結的《埃及西臺和約》是歷史上保留至當代的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國際軍事條約文書。這場戰役也標誌著兩國正式結束了近一個世紀的爭霸戰爭。
13陶片放逐法[湖南師範大學2017年研]
答: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雅典城邦實施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裡斯提尼於公元前510年左右創立,約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諸實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寫上那些不受歡迎的人的名字,並通過投票表決將企圖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設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對付政治上掌握大權而意圖恢復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但歷史事實表明,「陶片放逐法」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這個弊病就是依此法做出的判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公民的情緒,而公民的情緒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影響而波動不定。因此,公民對官員優劣的判斷未必都能深思熟慮,用陶片投票做出的判決也就未必準確。雅典民主政治後期,黨派鬥爭頻繁尖銳,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為號召,鼓動民眾把「陶片放逐法」作為打擊政敵的武器。「陶片放逐法」的弊病更加嚴重地顯露出來,越來越失去了維護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劇了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14楔形文字[四川大學2016年研]
答:楔形文字是由蘇美爾人於公元前31世紀左右所創的文字,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由於多使用蘆葦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畫,線條筆直形同楔形;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簡化和抽象化為音節符號。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19世紀以來,楔形文字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
相關資料推薦:
全國名校世界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向然學習資料網:xrxxzlw
為您提供優質資料助你順利通關!
免費試看/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