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探索館(Exploratorium)是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場館之一。它建於1969年,成立初衷是通過提供動手操作的真實體驗,喚起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探索館歷經50年的發展,始終遵循其創始人——著名物理學家與教育家弗蘭克·奧本海默的理念,將科學原理蘊含在展品中,為觀眾營造一種「與科學家真實的工作環境一模一樣的氛圍」。
作為科學中心的開創者之一,探索館倡導學生獨立思考、親自動手,到實踐中去學習,從觀察和體驗中獲得直接經驗,增進理解科學的能力。探索館的先進科學教育理念將科技博物館的發展引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啟了世界科學中心(我國一般稱作「科技館」)建設和發展的序幕。探索館研製並展出的展品,成為世界各國科技館在展品設計時效仿的對象,引發科技館領域內展品設計的革命。2017年5月,筆者隨團參觀美國舊金山探索館,詳細了解展品研發理念和製作過程,對其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探索館展廳一角
探索館的展品設計強調動手互動與探究體驗,讓觀眾感到科學現象的奇趣,引發興趣和思考,而並不生硬地追求原理的具體解釋,也極少使用多媒體進行內容演示。探索館的設計團隊包含藝術家和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等,在展品創意的過程中,他們反覆碰撞、討論,共同打磨科學、藝術與趣味相結合的展品,往往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如「三維形狀」(3-D Shapes)這件展品,兩百多種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多邊形,每個多邊形的邊長相同或是其倍數,通過邊緣的尼龍粘扣相互連接,可以拼搭成豐富的三維立體形狀。多邊形很容易創造出幾乎無限多種形狀,可以搭建任何東西,從形式到內容都透出數學幾何簡潔的藝術美感。這種過程是通過讓觀眾自己構建物體,既有趣又讓人有成就感。這件展品建立在自然參與的活動基礎上,確保新手和專家都可以建造有趣的結構,激發他們在三維空間中的想像力。
「三維形狀」展品
展品初次亮相後,設計者在觀察觀眾行為時發現,觀眾只是胡亂擺弄一氣,並沒有如設計者希望的那樣進行深入思考、做出具體的幾何發現。設計者在隨後的展品迭代中,增設了任務卡,8張可以上拉的任務卡列出不同的挑戰任務,例如要求觀眾只使用五邊形和六邊形材料來製作一個足球,但並不詳細闡述製作步驟,觀眾可以嘗試各種挑戰。通過對觀眾的觀察發現,任務卡確實可以幫助一部分觀眾上手,尤其是觀眾完成挑戰後,還向觀眾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還有很多其他活動值得一試,觀眾會進一步嘗試製作自己的發明。展品的改良實現了在不影響初次參與的情況下促進觀眾長期參與的目的。類似的展品優化過程是探索館一直倡導的,他們鼓勵設計團隊根據觀眾的反饋,對展品進行快速的迭代設計。
同時,探索館一直致力於開發能夠促進觀眾積極主動、長時間參與的展品。那如何做到呢?探索館設計團隊認為:觀眾在對展品進行觀察時,能提問並自行尋找答案,閱讀說明牌繼續使用展品,參與說明牌中未完全涵蓋的活動,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這個展品就是一件成功的展品,可以把觀眾留在近旁。
如「三維形狀」的展臺設計成了一張八邊形桌子,允許多組觀眾同時操作,有效地促進了觀眾的長時間停留,不同背景的觀眾一起參與進來,可以進行社交互動,激發觀眾之間進行討論。展臺周圍還布置了長椅,當兒童或同伴在製作立體形狀時,長椅可以讓父母和其他參與度低的觀眾坐下,有助於排除幹擾,使得觀眾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和展品在一起,深入地參與到展示的現象中來。
探索館的展品正是通過這些巧妙的設計,鼓勵觀眾觀察、玩耍、研究、探索、合作、試驗、推測,在每一次互動中,觀眾都能得到積極的反饋,透徹了解展品的路徑,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激勵觀眾繼續進行探索發現。好的展品,能激發人的好奇心,鼓勵觀眾自主探究、自由思考,在這一點上,對於探索館,我是服氣的。
探索館的策展團隊
作者:莫小丹 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19年1月4日(第8版)「館窺天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