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之前,不會爆粗口。
寫東西,最常用最嚴重的髒話也不過是「他媽的」,還經常用TMD代替——要讓說,說不出來。
這得說是爹媽教育得好,小時候書讀得多免疫力也強,沒有被小同學帶歪,越長周圍的環境越好,也就學得素質高,說不出來了。
素質高,當然是好事,還有點迷之優越感。
就是在社會上混,有點不爽。
有人對「不帶髒字的罵人」這件事頗為推崇,經常是一個視頻,一個讀書人搖頭晃腦陰陽怪氣地把對方損一通,對方還不明所以以為是在誇自己,外面的觀眾看得哈哈大笑,來一句:
「這罵人的水平真高,都不帶髒字」。
電視裡這麼演,一個裝聰明一個裝傻玩推手,娛樂性不錯,擱現實裡,想想,挺沒勁的。
暗搓搓的,陰嗖嗖的,不敞亮。
不過也挺準確的,小知識分子,就這麼樣,罵人都憋不出髒字來,懟人還得費盡心思找典故,九曲迴腸,拐彎抹角。
直接口吐芬芳,暢快多了。
按說吧,也算是能舞文弄墨,扯點閒篇,罵人不帶髒字,也不是什麼難事。
寫個事兒,矯情地扯上幾千字,怨天怨地的,不明說插上幾層的小心思,就是日常操作——有時間隨便翻上這號上的幾篇,就能看出來。
但是幾千字,有時候也比不上一句「這日子真他娘的操蛋」有勁。
簡單直接,說出來就痛快。
遇上不順心的,鬱悶了,喊幾聲,「X他媽的」,渾身通暢,爽多了。
「老子」來「老子」去,以此開頭說話,頓時豪氣幹雲,酸腐盡除。
發洩情緒,太有用了,簡直是老祖宗留下的語言瑰寶——說日語的八格牙路,英語的馬澤爾法克爾,也湊合,但是還是不如漢語給力。
剛查了下,說髒話有益於身心健康,還有科學依據——心理學研究表明的。
《鹿鼎記》裡,韋小寶剛遇到康熙,教的技能就是說髒話——「你爺爺的」,最後的書信裡,康熙還用上了。
估計金老先生早就意識到,所謂「高素質」的軟肋,和髒話的妙用了。
當然,對生活豎中指的時候,怎麼罵都行——爆粗口像是懟向眼前一堆狼藉的直拳,打不打的中另說,先把怒發了,氣撒了。
對人嘛,一般情況下,還是要優雅大方,端莊持重——畢竟都是活生生的和藹可親的趙大貓李二狗,不是沒腦子咬人的殭屍,咱也不必化成豌豆射手,叭叭地噴個不停。
真要遇上了整景的……
老子他媽的不是以前的Hello Kitty了,媽的,過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