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席軍事評論員:年輕人看戰爭太浮躁(圖)

2020-12-16 搜狐網

  央視首席軍事評論員屢被調侃預測不準是烏鴉嘴

  張召忠:年輕人看戰爭太浮躁

  ■我的預測只有一個不準

  ■不知中國網民為何看不起薩哈夫

  ■專家必須提出新觀點

  ◎文/《青年周末》記者 鄧豔玲 ◎攝影/《青年周末》記者 呂家佐

  「現在的年輕人多數浮躁,還沒有大局意識,對戰爭不懂還胡亂發言。」1月11日,被稱為中央電視臺「首席軍事評論員」的張召忠在國防大學的家中接受《青年周末》專訪時無奈地表示。

  以色列軍隊去年12月27日對哈馬斯組織佔領的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空襲以來,網民一邊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對巴以戰爭的報導,一方面對節目中的軍事評論員張召忠大肆調侃。有網民毫不客氣地說:「每逢出現戰事必見張召忠;每見張召忠必有烏鴉嘴」。

  一個中國最高軍事院校的學術帶頭人真的像網民說得那樣只會紙上談兵、每說必錯?

  ■我的預測只有一個不準

  青年周末:現在巴以戰事爆發,您在休息時都處於一種候播狀態。從1992年在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做軍事類訪談節目算起已經17年了,都沒有意興闌珊啊?

  張召忠:中國有幾十年沒有打仗了,現在中國軍隊裡頭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打過仗,這是一個問題。你自己沒有打過仗,別人打的仗你自己不好好學習研究,將來怎麼辦。戰爭是大家都關注的事情,利用戰爭這樣一個大家關注的熱點,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讓大家知道一些國際形勢、軍事形勢、武器裝備,知道一下戰爭的威脅,提高大家的國防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青年周末:但您知道網上有一股潮流在說,張召忠軍事知識比較豐富,尤其說各國軍事裝備說得特別好,但預測戰爭進程幾乎就是烏鴉嘴了?

  張召忠:網絡一些亂七八糟的地方我不會去,我比較關注正規的網站,人民網、央視網、中青網、新華網。在這些網站,我並沒看到這種說法。

  戰爭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怎麼看待戰爭不是你我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甚至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輕易下定論的。有些人自己在網上看了一兩篇文章就以為自己很懂軍事了,什麼都敢胡說。我研究軍事39年,幾乎每天都是吃完晚飯就要看書做研究到深夜12點,都不敢說自己對戰爭完全掌握了。專家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你不能要求專家的預測百分之百正確,就像你不能要求經濟學家對股市、樓市的預測百分之百精準一樣,精確制導炸彈還經常誤炸誤傷呢,何況是人!但目前看來,除了伊拉克戰爭那次伊拉克軍隊沒有抵抗之外,其他我都預測準了。

  青年周末:既然戰爭複雜,那您為什麼還要每次都大膽預測,這樣難免會出錯啊?

  張召忠:作為專家,主持人通常會問我們的看法,我們根據來自戰場的各種情報給出判斷,但實際情況的發展並不是我們專家可控的。比如這次中國派艦艇去索馬利亞護航,我一個月前在接受《東方時空》採訪時就說,中國應該派艦,那時距離我們要派艦艇還有一二十天呢。他們問派什麼艦艇合適,我說派最好沒必要,最差的也不行,派中等水平的比較合適的。最後我們派了兩類,中等水平的補給艦,還有最好的飛彈驅逐艦,這個是出乎我的意外,因為太好了,太先進了。那是國家的考慮,中國人愛面子,這已經不是作戰範圍的事情了。

  ■不知中國網民為何攻擊薩哈夫

  青年周末:但您在為眾人所熟知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好多預測都和戰況有很大差距,甚至你自己都在直播中連聲說「搞不懂」?

  張召忠:我根本沒說過「搞不懂」。我在伊拉克戰爭中的預測只有這一個事兒沒有預測準,大家記得比較牢。伊拉克那次非常偶然,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的確有些我們當時完全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左右了事情的最後解決。美國兵臨城下,到了巴格達。伊拉克為什麼沒反抗,是戰後兩年以後才解密的,原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軍事情報局聯合發展了一套策反戰略,伊拉克旅團以上的指揮官全被策反了,策反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司令下了一道命令,全軍化軍為民,穿上老百姓服裝,四散而逃,不許反抗。這些都是絕密的情報,我們怎麼可能掌握?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專家和新聞媒體預測準確。

  青年周末:說到情報,那時你似乎經常參考伊拉克新聞發言人薩哈夫的說法,而這個人又因為睜眼說瞎話被世人笑話?

  張召忠:薩哈夫是一個很受尊重的伊拉克高官,他面對強敵無所畏懼,以心理戰和輿論戰的方式對敵人發動攻擊和作戰,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敬仰,就連美國人也很尊重他,戰後並沒有追究他的罪責,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的有些網友卻經常攻擊他、看不起他。

  那次直播,我們非常缺乏情報、缺乏信息。因為中央電視臺並沒有派記者到前方。當時鳳凰衛視有記者在前方,那他們的專家完全可以信任他們自己記者的報導,可以根據自己的新聞進行評述。咱們中央電視臺告訴你的就是半島電視臺怎麼說,CNN怎麼說,BBC怎麼說,然後就問專家,讓專家評論,這個就非常麻煩,你不知道哪是陷阱。

  而我當時幾乎都是每天晚上7點半直到第二天的凌晨兩點這個區段,都在演播室,白天還要將工作翻三倍,要給學校的學員及時講戰事和分析形勢。只能是在去電視臺的路上把當天的《參考消息》看一下,到了電視臺就沒有任何其他的消息來源了。

(責任編輯:李夏冰)

相關焦點

  • 楊禹——央視「最牛評論員」
    楊禹:央視特約評論員組建不到兩年時間,初期我參與很多方面的評論。這是臺裡在摸索各個評論員的風格,看各自最擅長什麼,以便分工。另一方面,央視評論員現在人手不夠,尤其是國內新聞評論員,加上我,只有三四個人,我又是「元老」,所以承擔的工作就會多,大家看我的次數就會多。現在我的評論量在國內(新聞)方面是最大的,平均每天得五六條,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左右。
  • 央視特約評論員解讀
    美以情報活動服務軍事商業等多重目標央視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確實我們會看到美國是執迷於情報活動,而且是不斷地在進行著技術上的提升、手段上的更新。美方的做法是為了現實的利益,不管是在軍事層面還是在商業層面,美國通過情報方面的活動已經在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看到美國對丹麥進行監聽的同時,也在通過與丹麥之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其他國家的情報信息。那麼這一系列的信息收集,美國認為對於自己應對戰略對手,尤其是俄羅斯,在相關地區的影響至關重要的。
  • 戰略大背景軍事熱興起 女性登臺活潑好看[圖]
    原標題:螢屏聊軍事 看誰調性好 《從「白宮陷落」看總統安保》等。為了增加現場感,節目會和央視在美國、俄羅斯等地的演播室對接,偶爾還會外拍。   談及節目專家和主持人,薛菡稱現在節目由王鼎、曹煊一擔綱男女主持,「主持人需要有政治敏感性,掌握軍事知識,還要有臨場把控力」。   自去年開始,節目針對專家量身定做小的專家解讀板塊,由觀眾接受度高的專家自由發揮,其中就有著名軍事理論家張召忠。
  • 央視評論員的「高考作文」 你給打幾分?
    >>>2016高考作文考題完整版點這裡小編今天就邀請了兩位特別的「考生」——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劉華來寫寫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楊禹央視評論員1987年參加高考 北京生源歡樂頌就是琅琊榜上的好國足
  • 央視評論員楊禹為什麼啥都評? 憑的是真本事
    有網友因此稱你為「史上最牛新聞評論員」。    楊禹:央視特約評論員設立不到兩年時間,初期我參與很多方面的評論。這是臺裡在摸索各個評論員的風格,看各自最擅長什麼,以便分工。      另一方面,央視評論員現在人手不夠,尤其是國內新聞評論員,加上我只有三四個人,我又是「元老」,所以承擔的工作就會多,大家看我的次數就會多。
  • 解放軍報評論員:加強黨對軍事訓練工作的領導
    加強黨對軍事訓練工作的領導——三談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在中央軍委軍事訓練會議上重要講話■解放軍報評論員軍事訓練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習主席在中央軍委軍事訓練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突出強調了加強黨的領導對軍事訓練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指出了各級黨委、各級指揮員在軍事訓練工作中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和指導性。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軍事訓練是部隊經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基本途徑,是最直接的軍事鬥爭準備,一刻也不能離開黨的領導。
  • 央視7套《防務新觀察》招募特約軍事評論員
    為了強化欄目的思想性、專業性和普及性,優化軍事評論電視節目的理論層次和內容覆蓋面,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國防,讓更多的人參與節目製作,欄目將於2012年7月正式啟動《防務新觀察》特別節目《防務精英》選拔賽。最終選拔出的選手,將以「防務精英」的身份與我欄目籤約,成為欄目的軍事評論員。1、為了增加國防意識、普及軍事知識、樹立正確的軍事導向,激發全民的愛國情懷。
  • 新聞頻道給白巖松鬆綁 央視論壇選新評論員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梁建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央視論壇》正在挑選新的評論員,給白巖松鬆綁,「白巖松主要坐鎮《新聞會客廳》和《中國周刊》,至於主持《央視論壇》則堅持少而精的原則。  7月1日,當《東方時空》紀念開播10周年的特別節目播出時,央視新聞頻道在試播兩個月之後也將正式播出。在新聞頻道中,新增的《新聞會客廳》和《央視論壇》由新聞評論部主管,《央視論壇》還是首個冠以央視頭銜的欄目,白巖松也是央視第一個冠以評論員稱謂的主持人。
  • 當代年輕人心太浮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快,當代年輕人越來越浮躁。 科技高速發展: 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導致人們浮躁心態那壓力與競爭便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競爭促使優化,優化意味著給個人更多的要求。人們不能坐以待斃,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去獲得。導致我們變得越來越浮躁。
  • 這位央視軍事主持人,為什麼這麼忙?
    70周年大慶閱兵之後,天津直升機博覽會、武漢世界軍運會等盛會接踵而來,掀起了全民軍事文化熱潮。而在直博會、軍運會央視報導中,人們頻頻看見一位面孔熟悉的主播,不停為觀眾帶來最新軍事資訊。"羅旭!" 經常看軍事節目的觀眾會問:"他什麼時候去央視啦?越來越忙了!"
  • 央視特約評論員:我們為什麼相信華為?
    我去年去了華為,看了很多華為的書和內部資料,實在是佩服。他今天的記者會冷靜理性溝通世界,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智慧。這幾天廣泛流傳的華為美國首席網絡安全官Andy Purdy在美國C·SPAN採訪電視臺演播室直播中的精彩對答,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在《紐約時報》的署名文章都傳遞著同樣的信息。
  • 朱婷發言好評如潮,獲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盛讚
    北京時間5月22日,2016年里約奧運會冠軍成員、中國女排隊長朱婷在人大「代表通道」的精彩發言贏得了滿堂喝彩,不僅登上了熱搜榜單,還獲得了包括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在內的眾多專家的盛讚。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表示:「剛才在代表通道當中,大家還記得中國女排的隊長朱婷講得多好,她沒有回望奪冠的時刻,她先講了遇到難題怎麼辦。對於攀登者來說,路陡是常態, 路特別陡的時候不會壓垮攀登者,反而會讓攀登者激發起前進、激發起攀登、激發起攻堅克難的更大勇氣。」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做客本臺《今日訪談》(組圖)
    昨晚,擔任今年全國兩會開幕直播現場點評的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做客本臺在北京搭建的新聞演播室,參與錄製了《今日訪談》兩會特別節目。  楊禹,是目前國內備受關注的新聞評論員,曾先後供職於清華大學,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經濟導報》。去年擔任了新疆首屆亞歐博覽會評論員後,楊禹和新疆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央視新聞評論員是今天中國最具風險的職業之一,其性質屬於在冰面上跳舞、在鋼絲上遛彎兒。直播時的三分鐘不能掉鏈子,鏡頭後的三更天必須下苦功,要經得住誇,要扛得住罵,要有情懷但不能耍情緒,要有智慧而不耍小聰明,既要犀利,又要厚道,貌似一言九鼎,其實九牛一毛。
  • 局座張召忠:一位64的老人,因為懂軍事、擅教育成功圈粉年輕人
    他從事過很多軍事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他從1992年就開始參加央視的軍事類節目。早期的局座還只是一個正常的特邀嘉賓,正常地參與軍事分析以及軍事評論。可能當時主要涉及的是自己擅長的方面,因此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出現。
  • 《新聞聯播》首引評論員 楊禹:連線都是無稿直播
    >  「央視《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首次引入評論員。隨後,央視通過官方微博指出,「新聞聯播:直播評論員點評將常態化」。昨日,本報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正在外地出差的楊禹,就《新聞聯播》評論環節的籌備、央視對評論員的要求以及增設評論環節的目的等問題,楊禹作出了回答。他說:「兩次連線,我都是無稿直播,壓力遠遠大於日常評論。」
  • 經開區為了這件事,「請」來了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
    經開區為了這件事,「請」來了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本次培訓由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中國改革報社副社長楊禹作為主講人進行專業授課。培訓會從「四個維度」看全會,做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13個「堅持和完善」等多方面對四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並就我區提出的基層黨員幹部在治理能力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提升等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 澎湃新聞「評論員」斷章取義:從感人到翻車!
    1月7號,有媒體發布遼寧大連海洋大學的志願者給封閉在宿舍中的學生送防疫物質,被樓上的學生拍了下來,但是澎湃新聞的首席評論員,華中科技大學的兼職教授沈某卻斷章取義,故意截取不完整圖片,肆意抹黑志願者的行為。事發在1月6號,大連海洋大學制學校封閉以來,學生各自在宿舍隔離,一日三餐。
  • 對話知名軍事專家、央視特約評論員杜文龍,航母將帶領中國海軍駛向...
    但戰力方面我們應該非常自信,因為我國的軍事裝備和軍事訓練是非常務實的。比如說,今年4月的海上大閱兵,正巧遇到了相關海域罕見的大霧天氣,不少網友吐槽說通過電視轉播看不清楚。但我要說的是,看不清才更顯實力。因為如果是在別的國家,遇到這樣的天氣很可能就會推遲閱兵。但我們還是按照預定的編隊,預定的時間,預定的海域進行了演練。一名飛行員告訴我,他飛得最低時只有90米高度,這就體現了一種自信。
  • 軍事題材:精推10本戰爭熱血小說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10本軍事戰爭的小說,希望大家喜歡。10《狼牙》是軍旅作家劉猛的小說,以中國第一支陸軍特種部隊的創建及成長作為背景,描寫了從海灣戰爭之後至今的漫長歷史事件,揭開了特種部隊神秘的面紗,小說成功塑造了何志軍、耿輝等特種部隊指揮官的形象,塑造了張雷、林銳、劉曉飛等一批特種部隊戰士,同時也刻畫了方子君、何小雨、徐捷等一批軍中之花的風採,人物稜角分明,情節扣人心弦,是軍事文學少見的精品,被評論家譽為把軍事類小說帶入可讀性時代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