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不論是70後、80後、90後、甚至是00後,大部分人小時候都從各種渠道聽過或者看過小人國的故事。在《格列佛遊記》中,有一次他在航行中遭遇不幸,漂流到了「小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都只有15釐米左右,因此,和他相比,格列夫就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巨人山」……
如今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當然是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小人國的,這當然不是一個想當然的想法,因為從來沒有過一個科學報告是證實了有人類接觸過小人國的事件發生。本文就這個話題,站在科學的角度上與大家探討一下,為什麼不會誕生小人國。
一、身高為15釐米左右的人類有沒有可能存在?
單從生物學角度來說,15釐米左右的人類是可以存在的。因為15釐米身長的哺乳動物有很多,大家隨隨便便都能舉上一大堆的例子,我這裡就不浪費筆墨了。人類的身體結構,跟哺乳動物的區別也不是非常大,所以如果真有15釐米左右的小人,從生物學角度說,完全沒有問題。
從哺乳動物的大小上看,還可以更小,事實證明,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鼩鼱,它們普遍身長只有4釐米,體重只有2到5克,還不如人類一根大拇指大。鼩鼱分布廣泛,歷史悠久,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上億年的時間,是最早進化出胎盤的動物。
迄今發現的最早靈長目動物「阿喀琉斯基猴」,是所有人和古猿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約5500萬年前潮溼、炎熱的湖邊。這種古猴身長約7釐米,體重不超過30克,體積接近現代的小侏儒狐猴。它還具有修長的四肢、尖小的牙齒和大眼窩,善於跳躍和利用四肢走動、以昆蟲為食並擁有良好的視力。
可見,在生物進化的早期,尤其是人類和古猿的共同祖先開始進化的那個時期,體型是很小的,甚至比小人國還要小很多。
二、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
從6500萬年前那次恐龍大滅絕之前的化石證據可以發現,早期的哺乳動物的個頭都是比較小的。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畢竟當時是恐龍的天下,體型大的哺乳動物不容易躲藏,在恐龍的威壓面前,它們的生存機會很少。恐龍是白天覓食,而哺乳動物多數是夜間活動,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然而,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給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體型巨大的恐龍仿佛一瞬間被從地球抹去了。那些原先生活在地下、體型小巧的哺乳動物,由於身體恆溫等優勢,慢慢取得了生存的優勢,成為了地球上新的主宰。
來自聖菲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表明,對於哺乳動物來說,物種滅亡的機率與動物的體型大小直接相關。科研人員分析了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新研究的覓食習慣和以往的滅絕理論。他們採用了一種叫做營養狀態結構模型的方法(NSM),把一個生態系統擬化成資源密度和生物數量之間的線性關係,可以推斷出一個物種存活需要消耗多少資源。
這個模型顯示,飢餓的動物更容易滅亡,而完整的動物是唯一能夠繁殖的。因為動物的能量需要隨著體型的變化而變化,研究人員將它們的計算基於補充和複製生物體比例法,從而將身體的大小與新陳代謝聯繫起來。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動物物種傾向於它們最穩定的狀態,它們是最不可能滅絕的。總的來說,新陳代謝較慢的大型動物是最能抵禦飢餓的動物。」
我們前面提到的目前最小的哺乳動物「鼩鼱」,心跳每分鐘1000次,每天消耗的能量相當高,每天要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3倍重量的食物。這也能佐證上述觀點。
這份報告也說明了,為什麼哺乳動物,在失去了地球霸主恐龍的壓制之後,體型慢慢變大的原因。
三、體型較大的動物率先邁出了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大約在400萬年前,生物的進化到了一個關鍵的點,非洲古猿的一支開始向人類進化。其實,我在其它文章裡面也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當時有機會進化成人類的,不僅僅是古猿,還有同時期的其它少部分哺乳動物,比如非洲野狗。
這是因為,從動物進化成人,需要很多的條件,其一是,這些動物必須是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腦容量,換句直白的話說,就是它們的個體要足夠聰明;其二是,這些動物必須具備真社會性,這個意思就是說,有機會進化出文明的動物是需要群居,並且在內部有等級和社會分工合作的動物;其三是,要抓住自然界提供給它們的進化機會,也就是草原、穴居和學會用火。
在進化的過程中,南方古猿抓住了這個機會。由於掌控了火的使用,使得人類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帶來了人類的消化器官和腦部的飛速發展,並形成了分享食物的文化,進一步加強了群體的社會化。人腦的飛速進化,是生物進化史上史無前例的進化事件。
四、人類的身高變化
如果我們一定要追溯人類早期到現代人的身高,那就需要從古猿開始雙足行走來計算。從猿到人的演化大致是,約400萬年前,非洲的肯亞、查德等地開始有了能雙足行走的人類學意義上的南方古猿。之後,約200萬年前,真正意義上的人類--能人,也就是能製造工具的人出現了。
再往後,大約170萬年前,能直立行走、有了語言能力的直立人出現了。大約20萬年前,直立人開始逐漸進化為智人,人類文明開始萌生。其中,智人的跨度比較長,大約在20萬年到1萬年前,智人之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
考古發現能確定身高的有直立人,身高約160釐米,體重約60千克;其中,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萬年前,男性身高約156~157釐米,女性約144釐米。腿短臂長,頭部前傾。腦容量平均僅1075毫升,身材粗短。爪哇人(另一種直立人)平均身高160釐米、體重約60千克。
晚期智人各方面的特徵已經基本上接近於現代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萬年前的法國克羅馬農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約2萬年前的中國山頂洞人。前者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克羅馬山洞,後者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克羅馬農人男性多在180釐米,女性約167釐米;山頂洞人男性身高174釐米左右,女性身高159釐米左右,腦容量達到1300~1500毫升。山頂洞人的體格特徵和現代人極為相似。
這種人類在正式進入文明之前的人類身高水平明顯顛覆了我們現代人的傳統理解。在我們看來,原始人應該是食物匱乏,營養不足,身高不可能很高才對。但是對於很多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身高是普遍很高的。
那時候的氣候條件比現在更好,按照中國氣候史來看,至少在殷商時期,當時氣候比現代更溫暖,黃河流域接近如今南方氣候。《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顯然,這說明了當時氣候溫暖。再加上廣泛種植、飼養家畜,不缺食物、不缺營養,原始人類身材普遍較高就不足為奇了。
這一結論在兵馬俑上,也能得到體現。專家統計顯示,兵馬俑是按照真人比例製作,身高普遍在170.5cm—181cm(去掉底座之後)。考慮到對軍人的要求,略高於平均身高才是正常現象。因此,至少在秦漢時期,男性身高普遍在1.66m左右。
結束語
從本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小人國是不存在的。如今我們人類的身高狀態,是由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祖先的對自然界的生存壓力做出反應的一個結果,其實,現代所有的生物的體型都是跟自然互動的一個產物。沒有進化出小人國,是因為,我們從古猿向人類開始進化的那個起點,體型就已經遠超小人國的尺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