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收錄於話題#北京大學80個
編者按
赫赫書城,巍然正中
北京大學圖書館
閱盡燕園四時
這裡是書的海洋
知識與學術從這裡誕生
這裡是浸潤心靈的文化殿堂
有它
「一塔湖圖」遂成華章
12月初
修葺一新的圖書館東樓
將以嶄新的面貌
回到師生們的生活裡
值此東樓即將重啟之際
讓我們一起走近圖書館
回顧歷史,期待未來
館舍變革,初心如始
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成立之初
條件雖陋
實為國家總書庫
代行國家圖書館之職能
京師大學堂藏書樓
1918年遷入沙灘紅樓一層
1920年「亢慕義齋」建立
專門收藏馬列主義文獻
成為中國傳播馬列主義的起點
運籌建黨偉業的聖地
為國家奮起和民族解放
做出了遠超圖書館職能之卓越貢獻
紅樓一層作為北大圖書館
北大圖書館現存八冊「亢慕義齋」藏書原本
1935年,北大歷史上
第一座獨立的圖書館竣工
5間大閱覽室座無虛席
24間研究室讓知名教授及其得意門生
體驗到了從事學術研究之樂趣
1935 年建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
1935 年新圖書館西文閱覽室
西南聯大圖書館戰地書香
不變的是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1952年,北大遷至燕園後
北大圖書館與燕大圖書館合併
強強聯合
邁向專業化、規範化
西南聯大時期的圖書館
燕京大學圖書館
1975年,今時的圖書館西樓落成
藏書、閱覽、出納
檢索、內部業務、辦公
各個環節有效銜接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之際
東樓竣工,與西樓完美對接
成為當時亞洲高校第一大館
2000年,原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併入
載入厚道情懷
2017年,古籍圖書館落成
飄蕩古韻古香
......
北大圖書館舊館(西樓舊貌)
北大圖書館新館(東樓)
北大圖書館古籍館
圖書館的發展
恰如一個有機體的生長
它是作為館舍的場所
也是師生活動的空間
是北大人的精神地標
歷經變遷的館舍
是圖書館華美的形貌
浩如煙海的館藏
則是廣闊淵博的內涵
而在館舍與館藏之外
圖書館不斷發展升級的服務
更是賦予知識與文化以溫度
讓蘊藏在書籍中的精神與思想
可親可近、可觀可感
服務師生,時時維新
流淌的歲月裡
圖書館始終堅持
「用戶導向,服務至上」
以真摯的情懷、專業的素養
為師生們營造一片
美好舒適的精神家園
品古琴雅韻、賞落葉綺麗
執筆臨摹大家書法
從師探知古書之美
在「圖書館文化工作坊」中
能將這些體驗一網打盡
文化工作坊第二期——燕園落葉藝術展
文化工作坊第七期——書法臨摹體驗
文化工作坊第九期——古書之美
在閱讀碎片化時代的語境下
「閱讀馬拉松」活動
引導「自主化、持久性、接力式」閱讀
以線上為入口,線下為支撐
拆解閱讀任務,名師領讀答疑
讓你不再被海量信息綁架
朱青生教授領讀《詹森藝術史》活動照片
在網際網路與數位化環境中
北大圖書館以主動者的姿態
從容面對複合性閱讀的新生態
好電影進校園
影評人進北大
電影藝術與閱讀聯動
共啟文化盛宴
「影評人進北大」講座——人類之維:電影、科幻與今日世界
《米花之味》放映及導演、影評人座談
與時俱進,生動活潑
新生服務是每年不可缺少的風景
待東樓重啟
一塔湖圖之下同讀燕緣
期你我再相約
積極調整,推陳出新
「一小時講座」
主題選擇愈發多樣
講座條件日益改善
無論是新手小白,還是學術達人
都不可錯過
實時獲取選課信息與參考書信息
不斷提升版權保護能力
疫情肆虐
仍助力網絡課堂
求學路漫漫
電子教參始終伴左右
特殊時期,轉被動為主動
送書到樓,也是送暖到樓
2018年的送書上門嘗試
為疫情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2月至8月再出發
200名專業館員
克服惡劣的天氣條件
嚴格按照防疫要求
帶出一萬一千多冊書籍
送到每一位需要的人手上
滿足畢業生的論文剛需
讓特殊的畢業季充滿溫暖
圖中的館員老師正在專注地為讀者尋找、打包圖書,回復讀者諮詢
未來可期,書寫新史
圖書館東樓重啟在即
煥然一新的館舍
和不斷提升的服務水準
將為師生提供
更多周到完善的體驗
百萬餘冊書從閉架走到開架
新鮮出版的書籍
直達新書展閱廳
全新設置的「和聲廳」
不僅提供高品質的多媒體體驗
還可以讓讀者朗讀、歌唱
營造圖書館中的「有聲空間」
……
故事從馬神廟開始
自沙灘紅樓,來到未名博雅
幾歷風雨滄桑
卷帙浩繁,書韻不改
載一份文化使命
傳一顆真心
社會發展,服務常新
北京大學圖書館
期待與你的相遇
原標題:《想見你,北大圖書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