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一張全家福引發的故事
8月16日,在「相守計劃」重慶第七期總結交流暨第八期啟動培訓班上,我們又見到了劉龍泉老師。但劉老師的故事,還得從4年前說起。
「大家把自己的全家福作品交上來。」江西省興國縣隆坪鄉隆坪中心小學劉龍泉老師一一接過孩子們的畫。唯獨小雲(化名)低頭不語,劉老師拿過小雲的畫一看:一張大白紙上,僅畫了她自己一個人……
「這幅畫沒有展示,是為了保護她。我知道她是個留守兒童。」劉老師說,「她的父母吵架很多,在她很小的時候離異,她幾乎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和關心,她畫的就是她的內心。」
「我們不能強硬地讓孩子去做改變,『用充實來衝淡』,讓她充實讓她忙,讓她開心讓她笑,通過有愛的活動慢慢影響她、改變她。」
「很開心能看到她的改變,一年後的全家福裡,有了爸爸和媽媽。」劉老師露出欣慰的笑容,「其實,改變的還有我自己。」
留守兒童缺少家人的陪伴,留守老師又何嘗不是?劉老師是一名留守老師,他家距離學校近200公裡,大部分是山路,交通不便,回趟家很難。「課餘時間待在學校會覺得無聊和空虛,後來參與了『相守計劃』,讓我心裡有了一些著落。活動4年了,現在相守已經融入到了我日常生活,下課後有很多事情做,很充實。」
李秋怡,雲南省墨江縣泗南江小學留守老師,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深知留守兒童的境況。她大學畢業又回到母校,紮根山村,陪伴孩子們從一年級走到六年級,送走了自己的第一批學生。她在自己的日記本裡這樣寫:這是最後一次聽孩子們給我說「姐姐晚安!媽媽晚安!老師晚安!」。姐姐、媽媽、老師,這三個稱謂,是留守兒童給留守老師最好的勳章!
一場期待中的相聚
讓劉龍泉老師念念不忘又滿懷期待的,是「相守計劃」一年一度的「大團聚」。「相守計劃」是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於2014年發起的關愛留守兒童大型公益項目。每年夏天,來自各項目實施縣的教育局、校長、老師代表,都會在一起總結過去,共話未來。這次,6省10縣50名教師相聚在重慶第七期總結交流暨第八期啟動培訓班上。
「相守計劃」第八期培訓班 開班儀式
「每次的大聚會,就像是一個加油站,大家一起相互交流、研討、學習、借鑑,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方法、也更有方向。」湖北省竹山縣麻家渡鎮柿樹坪小學蔡春芳校長很期待這次培訓班。
「明顯感覺到這次培訓班的課程更對味兒了。」參訓的老師們這樣評價。根據前期調研,結合老師的需求,本次培訓更傾向於鄉鎮小學老師的心理技能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課程全程直播,觀看人次1.4萬。
相聚不僅在重慶。7月2日,江西省興國縣教體局組織所屬23所學校,分五個小組開展「相守計劃」互訪觀摩活動,掀起一陣互訪熱潮。老師們說:這次互訪,我們看到了相守老師們用心踐行著真情「為相守」,孩子們真正做到了開心「玩相守」。這樣的互訪在相守實施校中每年都有,有縣域內的,還有跨縣域的。
興國縣互訪交流活動
每次的相聚,都能聽到新活動、新特色。互訪之外,還有古藺縣的紅歌合唱比賽、寧都縣的七彩電腦社、竹谿縣的關愛女生護蕾行動、大關縣的感恩教育朗誦比賽、大名縣的農村風情風俗園……還有安全開學、地球日、AI65口罩也都成為了相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縣一風格、一校一特色。基金會積極引導各校開展主題活動,啟發各校在統一主題下發揮特長和優勢,拓展新活動,成效顯著、成果斐然。培訓和互訪,都是交流學習的形式,更是一種相互的認可,一種價值的凝聚。「相守人」抱團取暖,更加堅定了共同的事業和追求。
一個風車轉動的春天
「如果說留守學生的童年缺少彩色,『七彩帆』活動就填補上了它應有的色彩。」共青團四川省古藺縣委的「七彩帆」活動日誌中有這樣一句話。
古藺縣成龍學校「七彩帆」活動現場
2019年春節,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精心策劃了「相守計劃春節特別活動——七彩帆」。28萬個紙質風車,170多萬人次點擊量的電子風車,讓「相守計劃」實施地的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多彩的團圓年。風帆上的七種顏色代表安全、成長、夢想、團圓、幸福、健康和快樂,這是給到孩子們最美好的祝願;風帆上的七個小任務,讓春節的幾天團圓日更溫暖有意義。
「媽媽,您過年回家嗎,我好想您……」興國縣四小五年級的菲菲用老師的手機和媽媽視頻:「媽媽,您看,這是七彩帆,特別漂亮,老師說過年的時候要和爸爸媽媽完成七彩帆小任務,您能回家嗎?」菲菲在電話前舉起了七彩帆……菲菲的老師曾秋華回想起這個畫面,依舊很感慨:「是我撥通了孩子媽媽的電話,希望菲菲媽媽能夠回家陪陪孩子。過年的時候,媽媽真的回來了,看到菲菲和媽媽一起和七彩帆合影,我知道七彩帆給孩子和家庭帶來了團圓和美好。」
菲菲和媽媽視頻通話及合影
如果說,「相守五有」關注留守兒童,滿足的是「需要」;那麼「七彩帆」則顯現的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七彩帆」連結起了家、校、社,打通了師、生、親,讓每個家庭都參與到活動中。通過學校影響孩子,通過孩子影響家庭,通過家庭影響社會,通過社會影響政策。
一個指甲染紅的童年
「千裡之外 大愛相守 從我指尖 到你心頭」,這句話,你一定沒有忘記。在這次培訓班的各縣分享中,「紅指甲」活動也成為了最溫暖人心的話題。
寧夏、三亞、錦州、惠州……全國各地;工人、志願者、大學生、廣場舞阿姨、的哥司機、明星藝人……公眾參與;班級、大禮堂、報告廳、操場、政府廣場、商業街……每個角落;「相守計劃」項目實施校幾千所學校,無數廣播電臺、新聞媒體,在2019年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左手大拇指指甲塗成紅色,或貼上紅色標誌,豎在胸前,表達對全國600多萬留守兒童的關愛。因為紅色代表愛,大拇指表示重要,左手離心最近。
海南省三亞市「紅指甲」活動現場
100多萬視頻播放量、400萬微博話題總閱讀量、22.4萬條引擎搜索。這個因《紅指甲》公益微電影引發的社會愛心活動,讓「紅指甲」成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背景下,一個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符號。留守老師和留守兒童相伴相守的獨特理念和全新人際生態,為中國乃至世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寧夏銀川西夏區第十二小學「紅指甲」活動現場
「老師,有你就有我」。李秋怡老師每看一遍《紅指甲》就要落淚一次,「小艾就是我的縮影,這是自己的故事啊。」這是感動和欣慰的淚。「她們喊我姐姐、喊我媽媽,我就要為她們負責,我要對得起每個孩子。」
一支彩筆畫出的家園
「地球生病了,我們需要幫助它!」
「武漢,一定要堅強,你們身後有祖國在陪伴,加油中國,你從來鏗鏘,歷經風霜總會見陽光。」
疫情期間,「相守計劃」項目實施地數千所學校的孩子們,用多種形式積極防疫。小視頻、繪畫、手工、詩歌,作品豐富多彩……這場「戰役」,給到相守孩子的是信心和希望,並懂得保護地球家園。
孩子們的防疫作品
「除了積極防疫,我們還參加了基金會『校園方舟——我的新船票』安全開學主題教育活動以及世界環境日開展的『AI65口罩』活動。能夠用多種方式表達心裡話,還得歸功於『相守五有』。」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鎮中心小學工會主席賴井英說,「這些作品,都是大家平日學習的成果。」安遠縣2019年首次加入「相守計劃」,一年時間,參與相守的老師和孩子們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孩子要社會化,不僅要生長,更要成長。」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副秘書長馬景對「相守五有」理念進行了闡述:「『開口有益』是為讓孩子們學會表達與交往,『下筆有神』是為了了解法度和規則,『上網有技』教孩子們學會使用工具,『動手有能』更主要的是掌握方法、培養能力,『互助有愛』其實是懂得合作與協調。」
一個包裹送出的未來
「相守計劃」項目自啟動以來,先後在四川省古藺縣,湖北省竹山縣、竹谿縣,江西省寧都縣、興國縣、安遠縣,河北省大名縣,雲南省大關縣、墨江縣,貴州省道真縣等6省10縣成功實施,已資助316所學校913個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受益師生達40萬餘名,榮獲第十屆「中華慈善獎」。
據統計,全國有近700萬留守兒童。2020年99公益日,「相守計劃班班包」正式面向社會開始眾籌,號召全社會支持「相守五有」活動,關注關愛留守兒童。
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汪文斌說:「『班班包』的社會價值,遠超其經濟價值。『班班包』關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學校最基本的群體單位——班級。班級是共同活動的集合體,在群體互動中,相互影響和帶動,形成集體效應,相比個體活動,能更有效促進每個人的能力提升。」
「相守計劃」走過六年,一直圍繞關愛留守兒童這一主題,抓住留守老師和留守兒童兩個群體,開創學相守、玩相守、愛相守三種模式,建立了主辦方、縣教育局、學校、班級四級聯動機制,創設了開口有益、下筆有神、上網有技、動手有能、互助有愛「五有」體系;打通了家、校、社、師、生、親六個連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龔維斌認為:「『相守計劃』各種要素、機制、方法有機組合,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發展、不斷優化的有機體。這是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它可以吐故納新、自我生長,從而長久有效地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