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明年會好嗎?四成民眾這麼看

2020-12-14 海峽集結號

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據臺灣《遠見雜誌》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於「2021年臺灣整體經濟」略悲觀。有39.3%民眾認為「會變差」,較「會變好」的比例要高。在20~29歲族群對臺灣經濟前景「最看好」,但樂觀指數隨年齡升高而一路遞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島內經濟衝擊已日漸顯現:旅遊業跌至谷底,無薪假成島內「熱詞」,農產品滯銷已經發生。對此,臺灣產業界人士已經倍感憂慮。11月1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但與RCEP成員國經貿往來密切的臺灣地區,不在此列。這更讓臺灣輿論對臺灣經濟前景的焦慮感直線上升。有臺媒分析,臺灣將面臨RCEP的三大衝擊:衝擊傳統產業、不易爭取服務業商機與減少外資投資產業。

「悶經濟」在臺灣持續發酵,壓得民眾苦不堪言。年中,針對勞工就業困境,民進黨當局提出了所謂的「安心就業計劃」「青年就業獎勵計劃」等搶救就業措施。但有調查顯示,臺灣上班族平均只給出51分不及格的分數,主要缺點包括條件太嚴格申請困難、釋出職缺太少以及補助金額太少。

高雄六合夜市人潮零落,冷冷清清

面對困局,民進黨當局不是千方百計為民解困,反而以疫情為藉口,大搞「兩岸脫鉤」。然而,「兩岸脫鉤」真的可行嗎?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接連潰敗,今年對東協出口將難逃負增長,創下連續三年衰退紀錄。今年前10個月,臺灣對東協出口僅432.3億美元,創下新低,依存度由2013年的高位19.0%下滑至15.4%;而對大陸的依存度則上升至43.6%。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當前臺灣經濟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實際上與兩岸經濟的高度相互依存有著密切關係。從臺灣當局「新南向」效果可以看出,試圖與大陸脫鉤,離開大陸市場,對於臺灣經濟而言前景並不美妙。如果臺當局繼續升高兩岸對抗,並試圖在經濟上與大陸脫鉤,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經濟將被孤立。對於臺灣經濟民生而言,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根據最新民調,明年島內經濟不會更好,已經在不少民眾的預料之中。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罔顧島內民眾生計,操弄兩岸對立,現在的慘況可能只是開始,島內民眾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和生計規劃。

來源/中時新聞網 中天新聞臺 你好臺灣網

主編/曉培

編輯/騰陽 鶴溪

相關焦點

  • 2021臺灣經濟會變好嗎?最新民調出乎意料
    [新聞頁-臺海網]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最新民調可能出乎大家預期。據平面媒體調查「臺灣民心動向」,對於「臺灣明年經濟發展預期」,結果有近4成民眾認為「會變差」,要高於看好的比例。
  • 調查:臺灣2016年房價 七成民眾喊跌
    原標題:調查:臺灣2016年房價 七成民眾喊跌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灣永慶房產集團公布最新房產趨勢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七成民眾看跌明年房價。永慶認為明年房價難逃下跌,但由於利率仍在低檔,預估跌幅在10%內,不會出現急殺崩跌。
  • 一碗泡麵裡的風波:臺灣拼經濟才是最重要的
    上周,臺中市「立委」盧秀燕在「立法院」質詢「財政部長」張盛和,宣稱近期接獲不少「特殊電話」,要求代買臺酒生產的花雕雞泡麵,原因是這款泡麵市場上竟然缺貨,不少民眾甚至開始囤積泡麵。盧秀燕認為,產銷不順是大事,供應不及時要唯「部長」是問。她還擔心,目前臺酒的15年花雕庫存只剩769萬公升,約可生產100萬打泡麵,最快半年內就會售罄,屆時臺酒該如何因應市場需求?
  • 臺灣經濟到底好不好?民眾與政府感受天差地別
    6月15日訊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臺灣經濟到底好不好,似乎成為一個沒有交集的議題。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蔡政府執政一周年民調,近7成民眾不滿意政府經濟表現,不滿意度創新高。  評論指出,民眾與政府對經濟的感受為何天差地別?主要在於政府不懂人民的心,政府拼的不是人民想要的。在位者重視可以彰顯政績的數據,如進出口統計、經濟成長率或外人直接投資額等,人民在乎的卻是切身相關的數字,如物價、薪資與所得。
  • 臺灣八成民眾看衰經濟 教育程度愈高者愈不信任蔡英文
    中國臺灣網8月29日訊 臺灣《美麗島電子報》28日發布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當前臺灣整體經濟情況,11.6%認為好、78.3%不好,非常接近7月調查結果。交叉分析顯示居住在桃竹苗、或20至39歲、或大學以上教育程度、或泛綠民眾雖有1成6至2成餘認為臺灣整體經濟現況算是好,但絕大多數民眾主觀評價仍趨負評。對蔡英文執政整體表現27.2%滿意、60.2%不滿意。據中評社報導,民調顯示,對蔡英文信任度與執政滿意度評價,34.6%民眾信任蔡英文、49.5%不信任。
  • 兩岸評論│臺當局基本薪資連四漲,臺灣民眾依舊苦哈哈
    八月份島內最受矚目除了「2020選舉」外,還有件大事更是臺灣老百姓關心的,就是在薪資問題,因為這攸關臺灣眾多勞工和打工族的權益,臺行政機構恰巧在這個時間段發布了「基本薪資」和「時薪」調漲的消息,島內勞資雙方無不吵成一片。
  • 臺灣成美國「垃圾桶」?民眾要求蔡英文「道歉」!
    民進黨當局先前不願意同意的美豬美牛開放問題,現在為了「討好」美國,不顧民眾反對,毅然決然開放了美國的豬肉牛肉。這些肉類此前被檢測出含有瘦肉精,此事一出遭到了全世界160多個國家的反對,不少國家都禁止美豬美牛進口,可臺灣卻為了政治私利開放美豬美牛進口。
  • 從花蓮補選看臺灣明年大選
    花蓮縣地處臺灣東部,經濟落後,文化教育也不發達,常被臺灣人稱為「民主沙漠」。        三個月前,國民黨籍的花蓮縣長病故於任上,留下補選縣長的問題。按常理,補選縣長並不算是什麼大事,本不應該成為全臺灣關注的焦點,但因為此次補選時機特殊,遂使花選補選成為臺灣朝野矚目的大事。         一、藍綠雙方,藉機操兵         花蓮補選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其創造了島內選舉史上的三個「第一」。
  • 超四成臺灣民眾感到記憶力變差
    超四成臺灣民眾感到記憶力變差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隨處都可見「低頭族」在滑手機。據臺灣醫師觀察,就連在門診中也常見一邊描述症狀一邊急著找手機的患者,大約41%患者主觀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漏東忘西的人也增加大約一、二成。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臺灣一家醫療單位近日針對多位患者進行使用智慧型手機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68%的人在每一小時內就會看手機一次,其中甚至有17%表示他們隨時隨地都會看手機。
  • 蔡英文「雙十講話」自數政績:臺灣民眾會買帳嗎?
    為什麼蔡當局自認為做了那麼多事,取得這麼多改革成果,民進黨和蔡英文的民調卻一直往下掉呢?《大華網絡報》的點評一針見血,因為蔡當局根本就不是和民眾站在一起,他們想的和民眾感受到的有極大的區別。蔡英文當局做的很多事情,是攻擊國民黨,挑起臺灣內部對立,並自稱改革成功。但改革是這麼改的嗎?
  • 調查顯示逾八成臺灣民眾患口腔疾病且恐懼看牙醫
    調查顯示逾八成臺灣民眾患口腔疾病且恐懼看牙醫 2010年09月29日 08:5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民眾的2020太難了:「豬」事不順 「錢包」掏空
    臺灣民眾的2020:我太難了  作者:虒僮  回顧2020年,很多臺灣民眾在感慨,沒想到今年會這麼難。有多難?且細聽分說。資料圖為臺灣一家商超內的豬肉貨架。  開放「萊豬」進口的消息一出,臺灣島內多個黨派、民間團體紛紛表示「堅決反對」。  要知道,當初馬英九當局有限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時,反對最歡的正是目前執政的民進黨。由於臺灣主要肉食是豬肉,臺灣民眾踴躍上街表達反對,臺當局立法機構一度上演了「大腸與豬肝齊飛,豬心共腰子一色」的「盛況」。  可民眾反對有用嗎?沒用。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來源:海外網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圖源:臺媒)臺灣「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臺灣人均GDP在2021年首度衝破3萬美元,突破「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
  • 臺灣民眾都是「食驗品」?
    美國「萊豬」(含瘦肉精美豬)進口一案,搞得「朝野」一陣混戰,施政團隊「大內宣」把自己打得灰頭土臉,蘇貞昌牽拖業者,還急得蔡英文數度親上火線救援,到現在臺灣民眾都還在全力反抗中。難道臺灣民眾的健康沒有意識形態重要?對於是否受到日本的壓力,謝長廷不願明說,但坦承「反核食公投」兩年屆滿,日本方面的確有關心。對於外傳日本明年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主席國,開放進口核食或許就是臺灣地區加入的門票,謝長廷也表示這可能有關係。對於謝長廷的這番說法,有臺媒質疑,這是在當日本的翻譯機嗎?面對各界質疑,謝長廷搬出大陸做「擋箭牌」。
  • 國臺辦:臺灣經濟怎麼樣 臺灣民眾切身感受最有說服力
    人民網北京11月13日電 (劉潔妍 崔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主持發布會並答問。有記者問:民進黨當局近日公布所謂數據稱,第三季度臺灣GDP增幅繼續維持在「亞洲四小龍」之首,蔡英文還稱,是因為她上臺三年多努力改變經濟結構,讓產業轉型,才使得臺灣成為「四小龍」第一,請問發言人對這種說法有什麼回應?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臺灣經濟成長未必真能超過大陸,經濟研究機構惠譽日前提高對大陸今年成長率的預測到2.7%,超過《經濟學人》對臺灣經濟成長的預估;就算臺灣今年成長率真的超越大陸,也只會是偶發的特殊,明年大概就會消失。
  • 蔡英文「報喜」:臺灣經濟增長率居「亞洲四小龍」第一,網友:都2020...
    蔡英文去年也曾熱炒臺灣經濟重返「亞洲四小龍第一」話題,國臺辦發言人當時對此表示,臺灣經濟民生的狀況怎麼樣,臺灣民眾的切身感受才最有說服力。今天(1日)的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今年因為新冠疫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受挫,但臺灣因為防疫得宜,經濟交流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最新公布的經濟增長率數據顯示,臺灣的增長率在「亞洲四小龍」中名列前茅,更是四個地區中唯一正增長的地區。
  • 島內最新調查:四成臺灣人一年不看一本書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滑時代」,臺灣人的閱讀能力堪憂。島內最新調查顯示,5個人中就有2個人一整年沒看過一本書。臺灣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尋找臺灣閱讀力」專題,其進行的「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發現,即使將紙質書和數字閱讀均納入,且包括漫畫與雜誌,仍有高達21%的受訪者去年一年完全沒閱讀;若進一步限縮在書籍閱讀,更有高達近41%的人,去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其中有四成是因為沒時間或看書太花時間,21%是因為本身不喜歡閱讀,其他原因還包括年齡/生理因素局限等。
  • 高雄人對不起臺灣?臺灣民眾突然向民進黨道歉,還搞起了比賽
    聯合新聞網16日報導,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在臉書嘲諷稱,臺灣真的對不起民進黨,給管碧玲的女婿月薪14萬元(新臺幣,下同)真的太少,對不起;給蔡英文的「口譯哥」月薪28萬元不夠用,對不起;讓前高雄市長陳菊只舉債3000億元,對不起臺灣;找楊蕙如當殺手網軍,只死了一個「外交官」,「太少了,對不起」;買了澳大利亞「假共諜」,沒想到這麼快被破解,沒騙倒臺灣,對不起。
  • 華春瑩揭露軍售真相,蔡英文花出去的錢,都要臺灣民眾還
    作者:年負「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表示,美國2020年對外軍售的最大客戶是臺灣地區,其軍售金額總計共118億美元。這也是臺灣歷史上軍售的最大金額。而且酈英傑聲稱,在明年,還將會有一筆52億美元的對臺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