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中國城正在紐約市興起,引起紐約時報關注並報導,圖為布魯克林8大道華人小區。(美國《世界日報》/黃伊奕 攝)
衛星中國城正在紐約市興起,引起紐約時報關注並報導,圖為布魯克林8大道華人小區。(美國《世界日報》/黃伊奕 攝)
中國僑網4月1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過去幾十年,紐約這一「移民熔爐」的人口組成大洗牌,華裔移民源源不斷湧入,成為全市第二大少數族裔群體,未來幾年更有潛力趕超多米尼加裔、成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潮流之猛、趨勢之強,獲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關注,除了日落公園(Sunset Park)和班森賀(Bensonhurst)這兩個「中國城」外,其它「衛星中國城」(satellite chinatown)也在悄然茁壯。
華裔人口目前在紐約的增長勢頭,沒有一個少數族裔能趕得上。而這一點,又沒有一個區比布魯克林更能體現。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13年間,紐約市的華裔從26.2萬人猛增到35.3萬人,漲幅多達35%。同一時期,布魯克林區的華裔從8.6萬人增長到12.8萬人,49%的漲幅令人吃驚。
區內附著在8大道的第一個「中國城」顯然已經不夠容納不斷湧入的華裔人口,於是催生出班森賀86街的第二個「中國城」。可這依然止不住新移民的步伐,曾經以歐洲移民為主的貝瑞吉(Bay Ridge)、康尼島(Coney Island)、戴克高地(Dyker Heights)、菠蘿園(Borough Park)、海洋公園(Marine Park)、Gravesend和Homecrest,也慢慢在華裔移民的推動下以「衛星中國城」的態勢發展起來。
這種現象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教授鄺治中看來「就像是滾雪球」,只要有中國人在一個地方確定了一個方向,其他人便群起跟進,並且更願意沿著地鐵線路延伸下去。從廣東或香港來的相對富裕的老一輩移民,逐漸安居在布魯克林東南地區。
從福建來的以講中文為主的新一輩移民,則一窩蜂地選擇日落公園生活。更多的空間、更平價的住房、更安全的小區、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吸引華裔搬遷的重要因素,餐館、超市、奶茶店等店鋪雨後春筍般出現。
除了帶動經濟發展之外,華裔移民的湧入還改變了當地政界格局。借全市最大華人聚居地班森賀、以及Gravesend所凝聚的華人力量,唐鳳巧去年夏天一舉拿下州眾議員第47選區民主黨地區黨代表的競選,成為首位華裔民主黨黨代表。
華裔移民的腳步沒有停息,就連最南端的康尼島,也吸引華裔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島上商家表示,「儘管目前還不至於在島上看到一個中國城,但島上的中國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劉大琪)
【責任編輯:劉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