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間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很多時在育兒路上會不經意作出一些行為傷害到子女,甚至對他們造成不可逆轉的心靈創傷。
家長想子女在一個正面的環境之下健康成長,以下這5個行為千萬不能做:
父母經常會把子女跟別人的孩子作比較,甚至過度地美化和誇大別人孩子的長處,本想藉此激勵子女求進步,但其實分分鐘起不了積極推進的作用之餘,更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這種不適當的比較,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
雖然孩子的天資確實有別,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別執著於某個方面就認定子女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否定他們的所有。
父母要學會欣賞子女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當你相信子女是優秀的,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更不要吝嗇讚美和鼓勵,他們自然更有動力繼續發揚自己的長處。
部分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去達到期望,總是頻繁地將自己生活的辛勞灌輸給孩子,生怕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他們吃了多少苦,爸爸媽媽每日埋頭外工作兼受氣,都是為了賺錢給你供書教學!
父母可能只是隨口說或是不經意的碎碎念,但是在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就像是一種控訴,他們會愧疚自責,總覺得是自己連累了父母,性格也會因此變得內向而自卑。
年幼的孩子心智未發展得成熟,不懂分辨真話或假話,父母的訴苦他們或會記在心上,像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早早就背上了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重負。
夫妻之間相處難免會有爭執,當與伴侶有意見分歧時,儘量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
即使要爭論,也要以事論事,絕對要避免用任何諷刺、挖苦甚至羞辱對方的語言。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整個世界。當面對最親的爸爸媽媽針鋒相對,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時,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來說,無疑會衝擊他們的內心,摧毀他們的世界。
而對於懂事一些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因為父母吵架而難過,胡思亂想,無心學習,會變得沒有安全感,甚至會否定自己,否定愛。
當爭吵結束後,父母不要當沒事發生,反而應主動找子女談談天,解釋爸爸媽媽只是意見不一致,並且堅定地表達不管發生什麼事,一家人會永遠相愛。這可以安撫孩子的心,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本應是子女最信任的人,如你輕易許下承諾又不兌現,言而無信,這樣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更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常見的例子多出現在父母為鼓勵子女學習,承諾如果趕緊溫習,就可以看電視;可是當孩子達成任務,父母又會再加條件讓孩子繼續學習。
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做,孩子有機會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在多胎家庭中,父母經常會不知不覺間作出偏心的行為,較常見會是寵愛年紀小的孩子,經常灌輸哥哥或姐姐要當遷就的角色,但其實他們很容易就被忽略感受。
千萬別看輕父母偏心的問題,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可以非常大的,他們會容易鑽牛角尖:明明我跟弟弟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為什麼對我特別差?
這樣的心態將會造成往後在為人處世上很多的行為偏差,例如:低落的自信心、反社會人格、較沒安全感等。
這種傷害更影響深遠,不論對受冷落的一方,或是受寵愛的一方亦然。受冷落的孩子會潛意識地認為正是兄弟姐妹的存在,或是責怪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父母才會不喜歡自己、對自己不公平。
久而久之,容易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社群相處的意願,並容易產生手足之間的紛爭,長大之後也不容易跟他人合作。
教養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子女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就從今天起,改掉以上五種行為,一點一滴從小事做起,讓子女在正面的教育下成長,相信埋下的種子在他日必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