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臺灣「中華郵政」公司工會成員身著工作服在閱讀刊載該公司改名的報紙。在臺灣當局的要求下,臺灣「中華郵政」公司召開董事會議,擬更改章程,將「中華郵政」改名為「臺灣郵政」,遭到公司工會成員到場激烈反對,要求協商保住這一有111年歷史的金字招牌。董事會議四度更改開會地點,均遭到工會成員緊隨抗議,最終在警察的層層保護下,才於「交通部」內舉行,並通過改名。中新社 黃少華 攝
中新社香港二月十日電 臺北消息:「中華郵政公司」董事會九日經四度變更開會地點、在阻擋三名勞工董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開會通過該公司更名為「臺灣郵政公司」。
「中華郵政公司」為臺灣公營企業,「中時電子報」十日報導,上述更名過程在臺灣「交通部」規劃並強力主導下完成。
報導說,「中華郵政」工會九日因不滿「交通部」未經溝通即驟然更名、損害員工權益,號召兩百多名會員到董事會召開地點抗議。
當天下午經第四次更換會議地點後,該公司董事會將三名勞工董事代表阻擋在外,由到會的九名官股董事於十分鐘內通過「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為「臺灣郵政公司」。
該報分析指出,「中華郵政公司」儲蓄用戶達兩千三百萬,平均每個臺灣民眾持有一點二本郵局存簿;此次更名,幾乎和每個民眾都扯上關係。
據「中華郵政」工會估算,儲戶存簿每本成本至少十元新臺幣,全臺兩千三百萬儲戶,僅更換存簿就需花費新臺幣兩億三千萬元;每張金融卡的成本約新臺幣一百元,「中郵」約發出一千萬張金融卡,換卡費用就需新臺幣十億元。
「中郵」公司在二00三年元旦由「郵政總局」改制而成。該公司如今二度更名,協定換約、電腦程式修改、公司名稱及企業識別系統等文書作業過程又需重來一遍。報導指出,整個過程絕非當局所說的花費七千萬新臺幣、半年內可解決。
「東森新聞報」報導指,近來陸續更名的「中船」、「中油」、「中郵」都是臺灣公營企業,相關巨額費用都是「全民買單」。因此有民眾強烈批評相關更名舉動為完全的政治操作。
「中央社」十日報導,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當天指出,執政的民進黨的幼稚與政治操弄,不只讓「中郵」員工受害,大量無謂的改名動作勞民傷財,已變成全民傷害。
報導還介紹,「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賴清祺稱將於十二日上午即向「經濟部」提出更名申請,掛牌儀式計劃於當天上午在「中郵」總公司舉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