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旗是一面白色長方形旗幟,中心有一個紅色的圓形,它的正式名字叫做日章旗(日語:Nisshoki),日本人自己一般稱呼為「日之丸。由於其圖案很像咱們古代中醫用的膏藥,所有也被咱們戲稱為「膏藥旗」。
說到日本國旗的來歷其實有兩種說法,首先是明朝來源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國旗和我們明朝時期的國旗很像。當然其實這也稱不上是國旗,因為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國旗這種說法和概念,其實就是明朝的一種標誌而已。
這也被大家熟稱為日月旗,太陽代表光明,月亮代表純潔。
最開始這種旗幟是在明朝商人搞出來了,當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明朝的商船出海做貿易,看到了葡萄牙人的船隻上有著旗幟。
明朝時期的商隊,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旗幟。但是當看到其他國家商隊上面開始懸掛旗幟,於是開始思考自己到底需不需要也懸掛。這是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形狀?一時間又拿不準。最後考慮到明朝國號是明,就用日月為基底來設計。
最終就鼓搗出了日月旗這樣的標緻,這不僅能夠在海上讓貿易夥伴在遠處準確的識別到自己,還可以充充門面。所以說這個旗幟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還是很受歡迎的,畢竟太陽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崇拜的對象。
而當時日本人也在和中國商人做貿易,看到了這種旗幟,也有樣學樣的搞了起來。不過他們不是像明朝的日月旗一樣用藍色或者黃色作為底色,而是大都用白底紅太陽的樣式。
第二種說法則是太陽崇拜說。
日本也是一個信仰太陽神的地方。按照日本遠古神話的說法,日本不是凡人創造的國家,而是由太陽神天照大神後裔直接創造的。自第一任日本天皇神武天皇起,歷任日本天皇就自稱是「太陽之子」,代表天照大神管理日本。
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結交東亞大陸的大統一政權中國之時,寫給當時的中國君主隋煬帝的國書,直直地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
而在古代傳統繪畫之中,天上的太陽,往往被以圓形搭配紅色組成,日本天皇家自領「太陽後裔」,因而太陽旗幟一度成為天皇顯著標誌,就跟我們中國曆朝歷代中皇家用龍的符號象徵自己一樣。在公元8世紀左右,天皇開始使用國旗,而最開始的旗幟叫做「天皇旗」,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天皇旗」也慢慢變成了日本的代表。
所以這種白底紅心的旗幟日本其實很早就有了,並不是咱們傳過去的。有一定的相似性只能說是巧合。
但需要提一點的是,由於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實行的是「分封制」,即將國土一級一級的分下去,不是重要地點,不作為由天皇直轄的土地,所以「太陽旗幟」從未被天皇家完全壟斷。一些有實力的地方封建主,都在不重複天皇太陽旗樣式的基礎上,衍生出自己的旗幟。譬如我們現在看到的白底紅圓,在日本戰國時期,可能就有深藍背景配金色圓圈的組合。
換句話說,在明治維新以前,這種旗幟僅僅只是天皇的一個標誌性符合,沒有全國性的普及,更談不上國旗一說了。而後來,列強的船隊開進了日本的港口……
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用堅船利炮,逼迫正在閉關鎖國的日本籤署了《神奈川條約》,根據條約內容,日本承諾向美國開放下田與函館2個港口,用於美日貿易通商。因為打開了國門,日本開始重新接入了全球化的貿易中,並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日本的經濟面貌開始活躍與繁榮了起來。
隨著港口來往的世界各國船隻越來越多,如何找到那些船是日本的船,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成為了頭等大事(根據不平等條約,政府對日本船和它國船的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樣)。直到最後從它國商船,懸掛自己國旗表明身份中獲得經驗。
1854年,德川幕府接受島津齊彬的建議,「白色背景的太陽旗」成為日本船隻宣掛的身份旗幟,這是日本現代國旗圖案,第一次對外代表「這就是日本」。
從這時候開始,太陽旗也被賦予了新的定義,其代表的不僅僅是天皇,而是日本這個國家。不過正式將其確定為日本國旗的法律,並沒有同期出現,很長一段時間裡「白色背景的太陽旗」只是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代表日本。
日本當時可不僅僅這一種旗幟。日本人的另外一種旗幟是旭日旗,又稱日本軍旗,是帶有紅日和旭日光芒圖案的一種旗幟,多為軍旗。
而日本正式將「白色背景的太陽旗」確定為日本國旗,要把時間往後面倒到1999年8月,當年討論了數十年的日本《國旗國歌法》正式被日本國會眾參兩院通過,「白色背景的太陽旗」有了一個作為「日本國旗」的名分。
但在2013年,日本政府對此起草聲明擬作解釋:「旭日旗」和「日章旗」都是日本的象徵,具有同樣的地位,都是日本的國旗。旭日旗系明治三年(1870年)以「太政官布告」的最高法令形式發布定製,稱作「陸軍御國旗」。旭日旗是從日本國旗——太陽旗演化出來的,有16道血紅的光芒線。且陸軍軍旗三個邊飾有紫色流蘇,木製烤漆旗杆頂部,有一個三面體的鍍金大旗冠,三面均為日本天皇家族的16瓣菊花紋浮雕族徽圖案。
所以準確點兒講,日本有兩種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