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從上個世紀開始,漫威漫畫公司旗下的角色就已經被搬上銀幕,並且有的作品深受歡迎(比如1998年的《刀鋒戰士》)。真正讓世界記住「漫威」這個名字,是剛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2000年,由布萊恩·辛格執導的《x戰警(X-men)》上映。這部作品首次使用了電影合成特效,讓觀眾們仿佛置身一個「夢」裡:魔形女會瞬間變成其他人的樣子、萬磁王可以輕鬆將坦克碾壓......
2002年由索尼影業聯合哥倫比亞影業拍攝的《蜘蛛俠》上映。託比·馬奎爾版本的彼得·帕克讓全世界憧憬:在紐約的街頭,有一個「好鄰居」蜘蛛俠在打擊犯罪。《蜘蛛俠》的影響深遠,「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臺詞甚至現在還被一些影視作品致敬。《x戰警》和《蜘蛛俠》的成功,讓人們開始注意到一類電影題材——漫畫改編作品。一般這類電影都會先挑選合適的漫畫角色,基本上只要是兼具「容易還原」與「人氣超高」這兩點的角色,基本上都被拍攝成了電影。
這類電影上映後,一般都很受歡迎。原因也很簡單:首先是劇情不會太差,因為有著漫畫劇情的基礎在那裡,只要改編沒有「傷筋動骨」,劇情上不會有什麼問題。
其次就是人氣基礎,因為這些角色基本上在漫畫裡就有著超高的粉絲,所以還原度足夠高的話,粉絲基本上都會買帳。舉個例子,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其實在《鋼鐵俠》上映之前,鋼鐵俠這個角色其實並沒有什麼人氣,可漫威無奈之下仍然選擇了鋼鐵俠作為自己ip系列的「第一塊磚」。
漫威電影工作室在做出選擇前,也陷入困境:人氣最高的幾個角色不是版權已經賣了(蜘蛛俠、x戰警以及神奇四俠等),就是已經拍攝過電影作品了(刀鋒戰士、惡靈騎士)。矮子裡拔將軍,漫威選擇了人氣雖然不是特別高,但是十分好還原,並且稍微「另類」的超級英雄—鋼鐵俠。
多虧了主演小羅伯特·唐尼的演技,將這位超級英雄「另類」的特點詮釋得活靈活現:在電影裡,他一開始是一個玩世不恭、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之後又是在逆境中重生的「鋼鐵俠」。這兩個點唐尼拿捏地非常好,過度也十分自然。《鋼鐵俠》一炮而紅,這讓漫威走起了系列電影的路子。
其實《美國隊長》和《雷神》的成績並不是很理想,可2012年漫威電影工作室放了一個大招——《復仇者聯盟》。「英雄集結」這個概念第一次從漫畫被搬上了大銀幕,就算你一開始沒看過《美國隊長》、《雷神》,看完了《復仇者聯盟》後你絕對會對它的後續感興趣。
從2008到2019這11年來,漫威電影工作室將自己的「漫威電影宇宙」打造成全世界最賣座的電影ip。電影與電影之間互相聯動,讓口碑疊加,並且持續發酵。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倘若你喜歡漫威電影宇宙裡的某一個角色,那麼其他漫威電影宇宙的作品上映時,你也不想錯過。
直白來說,可能你會因為喜歡一位漫威超級英雄,而愛上漫威電影宇宙。這便是漫威電影作品受歡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