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真是相當難熬——《Super Mario Run》正式登陸 iOS 平臺。是的,馬裡奧耶!這可是任天堂的鎮堂之寶 IP 首次出現在移動平臺上。
馬裡奧啊!登陸蘋果手機!這簡直比半年前的《精靈寶可夢GO》更讓人激動到無法自已!
等等!可惜首發地區沒有天朝……呵呵噠。
所以咱們只能翻牆眼巴巴地看燈塔國吃瓜群眾的推特。誰知是一片吐槽!當然和遊戲本身無關,而是因為有美國粉絲從東部時間15日零點一直等到夏威夷時間15日零點,整整5個小時,仍不見遊戲上線——心疼你3秒鐘。
甚至時區靠前的袋鼠國已經是16日了,下載界面依然是「15日即將到來」的宣傳字樣。
不過無論如何,依舊對大洋彼岸無比豔羨呢——因為人家畢竟能正大光明地花上9.9美金玩。這裡呢,要不就和半年前一樣,各種翻牆各種上某寶買谷歌帳號;要不……就和咱一起懷念一把35年前,馬裡奧初次登場的紅白機歲月。
▼
那是1981年,任天堂正在強推一款全新的電玩動作遊戲《Donkey Kong》——是的,後者即平臺跳躍遊戲類型的鼻祖之一。
不要想當然,跳來跳去的並不是寶裡寶氣的大猩猩,而是一個代號叫Jumpman的小矮人。之所以有這麼個諢號,全因為其擅長在鋼架、鐵梯、升降臺等建築間閃轉騰挪,還能鑽鐵筒與躲火球,解救被大金剛綁架的女票Pauline(按理說後者的碼子和大金剛更配哦)。
他頭戴小紅帽、身穿藍色緊身T與紅色背帶褲(衣著和現在反了一下),有一個比臉還大的鼻子和鬍子,看起來炒雞矮小松。
是的,Jumpman就是後來火遍宇宙無敵手的馬裡奧雛形。但當時馬裡奧他親爹宮本茂關注的點,根本不是起名神馬的,而是如何在無數經典街機遊戲的圍剿中,殺出重圍——要知道,當年NAMCO已經推出了《PAC-Man(吃豆人》、《Tank Battalion(坦克大戰)》;《Phoenix(打老鷹)》和《Moon Cresta(三級火箭)》……
於是,在16乘16的有限點陣空間中,世界上最經典的遊戲形象誕生了。
話說任天堂一開始根本沒想過要原創劇情和人物,而是想偷懶一把,套用燈塔國的經典動漫《大力水手》——不出意外,由於版權問題,波佩、布魯特和奧莉薇這三人沒能成為街機主角。
宮本茂被逼無奈,想出了Jumpman和Donkey Kong這倆原創人物,更把原設定裡「波佩營救奧莉薇」的企畫,進行了再創造,就變成了初代的《大金剛》——是滴,傻不垃圾的大猩猩,其實就是《大力水手》中愛奧莉薇愛得不要不要的高大松布魯特。當然,猩猩明顯更呆萌搞笑,絲毫也木有邪惡感。
而當時的Jumpman面目模糊,沒有白手套、沒有頭髮與嘴巴等細部特徵,更沒有頭戴小綠帽的兄弟作陪,但並不妨礙他成為《Donkey Kong》的不二主角。
宮本茂成功啦,沒有《大力水手》背書,原創遊戲《Donkey Kong》迅速佔領霓虹街機市場,更成功而迅速地打入燈塔國。
不過任天堂燈塔分舵(NOA)犯難了,他們英文化時,總覺著Jumpman這個代號實在沒個性——「蹦蹦人」?!什麼鬼!!!
好巧不巧地,燈塔負責人想起不久之前跑來「獅子吼」過的馬裡奧·西加列——後者是美國分部的倉庫房東。他最痛恨的事兒就是拖欠租金,而NOA恰恰是他最痛恨的那類人!
NOA的管理層不禁尿急抖了一下,這傢伙太特麼讓人印象深刻了!乾脆,就用他的名字馬裡奧吧!
不過,馬裡奧這個名字直到次年推出《Donkey Kong Jr.》時,才被正式採納。而在這款遊戲中,他成了Donkey Kong,Donkey Kong成了Pauline,而Donkey Kong的兒子,則成了馬裡奧。
沒明白?其實就是馬裡奧變成了邪惡大反派,他綁架了Donkey Kong,而真正的主角是金剛二世。後者要做的,就是閃轉騰挪解救親爹。
這也是馬裡奧誕生以來,唯一擔任過的反派角色。與此同時,官方設定也下來了:一個25歲左右、矮小松又活力十足的意呆利裔工人(最初是建築工人,後成為真·水管工人)。
又過了一年,由宮本桑與橫井軍平合作開發的對戰型動作遊戲《瑪麗兄弟》橫空出世,而這一遊戲的經典之處,在於正式設定了後來《超級瑪麗兄弟》的世界觀與系統……外加烏龜一族。任天堂趁機推出大型電玩版、紅白機版和後者的移植版三個版本。不出意外地,《瑪麗兄弟》成為紅白機早期的代表作,當時總共賣出163 萬套!
更不要說1985年制霸電玩武林的《超級瑪麗兄弟》。
從此以後,馬裡奧正式拉開橫版過關類遊戲的序幕。這一IP成為任天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更讓全世界的70、80後們,正式過上「馬裡奧即正義」的生活,啟發了無數騷年立志投入遊戲創作的新世界,比如小島秀夫、名越稔洋、稻船敬二等等。
▼
PS:
問:馬裡奧到底是用鐵頭功還是用鐵砂掌來碎磚的?
答:鐵砂掌!這是宮本茂說的。馬裡奧賽過他親兒子,怎捨得他用腦袋撞磚!
就在馬裡奧誕生的前一年,腐國大導庫布裡克將史蒂芬金的某部小說搬上了大銀幕。是的,即世界十大經典恐怖片之一《閃靈》——據說史蒂芬金其實很不喜歡老布的這版電影,總覺著這不是他想要的感覺(原著說白了就是「酒店成精」的故事,因而還有個名字,叫《鬼店》),還在1997年重拍了自己的作品……雖然完全地忠於原著,只可惜個人感覺還是無法勝過老布的版本。
話說老布絕對是個怪才,一輩子才十來部作品,卻涵蓋了恐怖、犯罪、情色懸疑、科幻、戰爭、史詩等各方面,且每一方面都是一座裡程碑——他本人就是一部恐怖片。幸好量不多,不然讓後來者情何以堪。
扯回來,為啥《閃靈》會如此經典,以至於近40年過去了,還有無數人趨之若鶩地觀看、模仿、借鑑、膜拜?
因為它開了恐怖片的先河。
在它之前的1960-70年代,恰是一個恐怖片大爆發的時代,誕生了如《驅魔人》、《德州電鋸殺人狂》、《大白鯊》等等風格迥異的經典恐怖片系列,當然還有大把殭屍片神馬的。無論哪一款,無不在強調真實和血腥,更以挑戰人類的視覺神經為樂趣。
但是《閃靈》不一樣,它是一個異類。沒啥血肉橫飛的真實特效,沒啥阿飄在眼前晃來晃去,也沒啥故弄玄虛的忽明忽暗的燈光。老布徹底摒棄了恐怖片的慣常套路,什麼光影切換、大特寫、鏡頭突變等等普通貨色,而是反其道行之:寫實,加大量的內心戲。
老布的確是擅於營造心理恐懼感的天才。從開頭的第一幀開始,影片一直隱含著某種不正常又壓抑的癲狂氣氛。各種充滿象徵意義的鏡頭呈現,讓人不寒而慄的配樂,再加傑克·尼克爾森、謝利·杜瓦爾和丹尼的演繹。
老布的任何一步,都成功撩撥到咱潛意識裡的恐懼根源,擊中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失控與未知,什麼與世隔絕、大雪封路、通迅阻斷、雪撬車損壞、虛掩的237號房間、無限循環的酒店走廊……外加「他人即地獄」的混亂,摻雜著親情叛變、前路不明的絕望,並將這種氛圍逐漸瀰漫開來。在當年猛鬼當道的大屏幕,它絕對算獨一份,所以才會令人耳目一新,愛者對其欲罷不能!
是的,《閃靈》剛上映就引發轟動。愛得人愛到無以復加,無感的人覺得根本就不值一提——這裡,還不能不提女主角的扮演者,文藝女神謝利·杜瓦爾,她在這片中驚恐得一比啊,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據說庫布裡克為了增強謝利的不安和不適感,故意對她各種刁難。謝利就在這種壓迫的環境下撐了整整一年半,幾近奔潰,演的那叫一個到位,卻活活拿了次年金酸梅獎的提名……
一聲嘆息。
其實閃靈存在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一部經典恐怖片那麼單純,而是給電影人某些啟發:雖然各種類型片框架早已建立,但你依舊要努力尋找自己的風格,來創造特別並且富有新意的作品。
扯開說一句,《閃靈》也是咱最愛的恐怖片,喜愛到這片子常年就放藍光機邊,一旦沒啥片子好看,就會鬼使神差地放進去……但常常只看了風景如畫的開頭,聽了會兒鋸琴的配樂,就用顫抖的右手按暫停,然後用一宿的失眠回憶著那些經典鏡頭,越想越難受越想越噁心但越想越覺著——這片真特麼贊!
咱這癖好也真是沒誰了——不過相比把這片經典BGM作手機鈴聲的楊老溼,咱還是自愧不如的。
▼
在馬裡奧雛形出現並慢慢獲得認可,《閃靈》風靡世界,讓人又愛又恨的同時,誕生了一輛特別的四驅汽車。它比馬裡奧和《閃靈》都要幸運,沒啥過渡和爭議,就成為當年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當年最牛逼的車。
它是奧迪Ur-quattro。
這還要追溯到1977年初的某一天。奧迪試車手、輪胎技術猿和兩位工程獅跑芬蘭北極圈玩兒。不對,是測試一款基於奧迪100打造的前驅車。其中,測試部門主管羅蘭德·古姆佩特負責一邊攆著車試車跑,一邊觀察紀錄——用一輛只有75馬力的大眾Iltis小型四驅越野車。
羅蘭德跑著跑著,突然發現……艾瑪我居然整整跟了一路沒被甩掉,我的駕駛技術太牛啦!沒多久,他發現牛逼閃閃的不光是其駕駛技術,還有那輛Iltis。他發現每遇彎道,Iltis總能成功甩掉同行隊友,過彎時居然比測試車還快——要知道後者的功率可是它的三倍,為200馬力。
這Iltis羅蘭德可熟悉了,就是大眾委託他研發出來的。但他百思不得其解,為毛75馬力的傢伙居然可以勝過200馬力的奧迪100?!他越想越暈,乾脆就給頂頭上司,時任奧迪車身試驗負責人約克·本辛格打了份報告。
本辛格也震驚了,第二天跑芬蘭親身體驗了一把Iltis。不出所料,他也對那輛75馬力的四驅越野車愛得不要不要的,當即決定,要將這車的光榮傳統——四驅技術移植到奧迪轎車上。
就這麼著,頂頭上司又將這一重大發現報給了他的頂頭上司,時任奧迪技術研發主管兼董事會成員費迪南德·皮耶希(好熟悉的名字啊)。後者抓了幾個人開始YY如何將Iltis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80車型上,討論了一宿,皮耶希一拍大腿:「上!」
6個月後,項目代號EA262的奧迪四驅系統項目獲得批准。技術團隊發現,採用縱置發動機和前輪驅動布局的奧迪80車型,實在太適合安裝四輪驅動系統了,簡直為後者而生一樣!
沒過多久,皮耶希就親自開著原型車A1來了趟阿爾卑斯山脈之旅。
次年,他拉著大眾銷售董事維爾納·施密特,跑去阿爾卑斯山最陡峭的山口,坡度達32%的奧地利克恩滕州圖拉赫山區。施密特還以為皮耶希要逼宮呢,準備大義凌然地一口拒絕,誰知人家只把他往配備夏季胎的A1裡一塞,兩人一起賽了回車,對手是綁著防滑鏈的汽車。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答案,四驅A1輕鬆勝出。
施密特也就猶豫了一小會兒,就給本辛格批了銷售許可和300萬研發費——以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比如傳動系統總成。
有錢好辦事兒啊,原本最棘手的「傳統前後軸固定連接結構,讓車輛轉彎時產生轉向制動」的問題,找到了更理想的解決方案——採用空心軸將動力傳輸至差速器,通過萬向軸傳到後輪,空心軸再將動力引向前輪。
問題解決!
就差一個好名字——和馬裡奧不一樣,quattro這個名字早在Ur-quattro首次亮相前已經確定,由當時四驅項目的負責人瓦爾特·特雷澤命名。
不過一開始,大眾方面是非常反對的:什麼quattro?不就是意呆利語中的數字4嘛,太沒內涵新意了(其實quattro真正是源於Quattratrac一詞,和吉普車專用變速箱的術語有關),起碼也應該叫個啥默罕默德·完顏湯姆·巴洛夫斯基的湯姆蘇名字吧,再不濟也應該叫個Carat啥的,就是Coupé-All-Rad-Antrieb-Turbo(汽車-全輪-驅動-渦輪)的首字母縮寫。
好巧不巧,Carat恰和當年一款香水同名,被特雷澤當場頂了回去:「難道我們的高端產品聽上去要像家庭主婦身上的香味一樣?」
這個回答太霸氣太不政治正確了。但是咱好喜歡!
是的,1980年,一款上得了賽道,下得了公路的全能車Ur-quattro在日內瓦車展驚豔登場——於奧迪而言,它無疑是公路車四驅技術誕生的裡程碑;而在整個汽車界,Ur-quattro的誕生,正式拉開了民用四驅轎車歷史。
「文/Dedee
圖/網絡
制/autocar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