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提到過,他們移民最大的阻礙來自於實際情況的阻礙,比如經濟阻礙和語言阻礙。
先來說說經濟阻礙:「我也想出國,但是沒錢呀」 是常見的說法。
我覺得這裡面可能存在誤解,有人潛意識裡認為移民身份都是需要用大筆資金買來的。
移民確實需要錢,但到底需要多少錢卻不能一概而論。
這個錢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辦理移民手續本身的費用
一部分是移民以後的安家成本
辦移民手續需要多少錢呢?要看什麼類型的籤證。
投資移民需要五百萬、兩千萬澳幣級別的資金,這對普通人來說確實高不可攀。
商業移民需要花幾十萬澳幣買生意,還要有經營企業的經驗,符合條件的比例確實也不太高。
技術移民沒有資金要求,只要付公證費、評估費、籤證費這些就行了。
1萬澳幣差不多是5萬人民幣,現在的匯率還要低一點,對勤儉持家的華人來說應該是存得出來的吧?
那安家成本需要多少錢呢?
這當然也是看你對生活的要求有多高了。
一般來說,保守起見新移民要做好一年沒有收入的心理準備,一家人攜帶一年的生活費登陸是比較穩妥的方案。
這個我也算過,只要不胡花海花,一個成年人1.5萬澳幣在全澳州最貴的雪梨是可以活下來的,一家三口5萬澳幣也是足夠了。
新移民過了兩年的福利等待期就可以領失業金。如果考慮還要買輛二手車、添置點家具電器什麼的,可以再加1萬澳幣。所以帶上11萬澳幣登陸澳洲,生活完全是可以湊活兩年的。
再次強調這裡的計算前提是「湊活」,不願意湊活的話當然是橫豎不夠的。
總的算下來,如果完全吃老本的話,一家人辦理技術移民加上兩年生活成本大概總共需要60萬人民幣。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兩年都沒有收入,有35萬就可以放心登陸了。
這數目是大是小因人而異,但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來說,這跟在國內存買房首付哪個更有壓力呢?
再來說說語言障礙。
「我也想出國,就是英文不好」是常見的說法。
其實英文實在不好的話,也是沒有資格出國的,因為澳洲移民局對各種移民類型都是有基本英文要求的。
比如說投資商業類移民需要雅思4.5分,技術類移民需要4個6分。按照現在的技術移民形勢,4個7分、4個8分是必備的。
移民局設置這樣的語言門檻當然是經過評估的,也就是說達到4.5分就能在澳洲生活下來,達到4個6分就能在澳洲找到技術工作。
4個6分是什麼水平?可以說跟本地小學生交流都會成問題。
我雖然考了4個7分,但除非是很熟悉的話題,看澳洲的電視節目依然聽得雲裡霧裡,跟人說話依然會張口忘詞。至今我都覺得自己的聽說能力爛得愧對江東父老,但這並不妨礙我找到工作、一幹三年。
事實證明,澳洲僱主對語言的容忍度是比較高的,不會要求你一定要跟本地人溝通完全無障礙。既然是技術移民,肯定是以技術為主,語言為輔,除非是那種本身就是語言交流的工作。
其實現在的技術移民語言門檻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老移民來的時候4個6分都達不到,照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每個華人都是被迫無奈硬著頭皮上的,因為實地演練是提高語言的最好方法。
當然,如果你不滿足於做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想要成為一個公司的管理層呼風喚雨,那必然是需要接近本地人的語言能力的。但這又是另一層面的追求了,並不能成為「英文不好不出國」的理由。
退一萬步講,就算當真一點英文都不會,在澳洲活下去也不是毫無辦法的。澳洲有100多萬華人,完全可以在這個小圈子裡摸索到生存之道。
我登陸澳洲第一天,到機場接我們的一個同胞就說,他就靠開車接送華人賺錢,從來都不需要跟老外說話。
在澳洲還有很多跟著子女移民過來的老人,他們的英文肯定比接受過改革開放以後正規教育的你差好多,但不還是活得好好的?
因此,我的結論是,只要有能力把肉身移到澳洲的,經濟和語言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
之前有些在留言區和我爭論的人說,英文不好,在國外也只能混底層。還有個人說,移民是去做二等公民。
這種走到哪裡都不忘把人分等分級的心態,才是大問題。
想了解最適合自己的移民類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行專業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