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2021-01-10 金羊網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1-01-06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下稱「西沙站」)於近日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通訊員 黎大寧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下稱「西沙站」)於近日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

據介紹,2020年12月28日,科技部辦公廳發布《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擇優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推薦,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擇優建設名單。國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數據和資料,有力保障了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和發揮了巨大作用。

西沙站位於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於2007年籌建,2009年正式建成,先後建成並運行了9種共30多套觀測單元,是一個集水文、氣象、環境、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等學科於一體,並可同時研究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和大氣圈及其相互作用的多學科綜合觀測研究站,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水深超過1000米的深海海洋環境長期觀測研究站。

據介紹,西沙站響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熱帶海洋研究熱點與前沿科學問題,針對南海西邊界流特徵,西沙海域海洋水文氣象變化規律和相互作用機制,以及西邊界流對西沙生物資源形成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問題開展長期監測與研究,在海洋傳感器技術及其監測應用、海洋遙感信息分析與應用、多源海洋監測信息資料同化與集成分析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的科技創新和系統集成的突破。

西沙站先後承擔了國家"973" 、國家支撐計劃、NSFC重點基金等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一項,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5,2016)二項,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一項,西沙觀測網入選「2015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2015年,成為海南省和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西沙站是南海海洋所實施「立足島礁 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戰略的前沿陣地,加入國家野外臺站網絡以後,將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優化觀測網絡布局,為促進海洋科學研究、推動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王俞

相關焦點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序列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序列 時間:2021-01-08 15:33:38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 【指南】|長江三角洲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20年度開放課題申請指南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崇明生態研究院 2020-03-25一、野外站簡介長江三角洲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口站)是學校基於我校崇明東灘溼地野外實驗站(建設於2001年)、崇西溼地科學實驗站(2006年上海市科委立項建設)和杭州灣北岸鸚鵡洲溼地實驗站(建設於2017年)合併組建的綜合性野外站。
  • 20多所高校入選!科技部公布一批擇優建設名單
    》的通知,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國科辦基〔2019〕55號)的相關要求,經部門(地方)推薦和專家諮詢,科技部研究決定將浙江錢江源森林生物多樣性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 蘭州大學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工作再獲新突破 甘南草原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立
    【本報訊】8月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蘭州大學甘南草原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揭牌成立,並在合作市、瑪曲縣阿孜和哇樂卡設立三個研究點。該研究站是集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服務為一體的實踐基地。
  • 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關於印發《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辦法...
    ,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辦法》,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4號),進一步規範和加強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野外站)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按照《「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國科發基〔2017〕322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辦法》(國科發基〔2018〕71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發展方案
  •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助力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   ■本報記者 彭科峰 張行勇
  • 記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記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974~1978年,他們圍繞熟制改革又把東亭鎮作為試驗基地,進行高產水稻土的綜合研究。 「不難發現,土壤所在常熟進行水稻土研究不僅有很長的歷史,還有很強的基礎。」顏曉元說。
  • 東北師範大學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我校吉林松嫩草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功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這是繼2019年該站成功認定為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站後再次實現晉檔升級,也標誌著我校高端平臺培育計劃取得裡程碑式的突破。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扭轉珊瑚礁退化趨勢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站,始建於1979年,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策勒縣曾經是著名「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山地面積佔40.5%,沙漠戈壁佔56.6%,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2.9%。 「記得我小時候這裡的風沙特別大。有一年曾有四五個小孩外出放羊,突遇沙塵暴,迷失在沙漠裡再也沒走出來。」託帕艾日克村村民託合提熱介甫·吐爾遜無法忘記兒時的可怕記憶。
  • 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落地甘肅
    12月10日,西北寒旱區公路基礎設施長期服役性能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在蘭州揭牌,該基地是交通運輸部批准的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之一。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劉振奎,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巡視員甘家祥,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貴玉,省公交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重存出席儀式並為研究基地揭牌。
  • 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南海區域作為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一直是氣象觀測預報服務的重點區域。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1987年,UNESCO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政府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
  • 從海洋科學歷史階段劃分等方面看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建設
    從20世紀中期開始,與英式海洋學的「站在陸地看海洋」不同,美式海洋學「站在海洋看全球」,以「板塊理論、全球氣候模型、深海觀測與鑽探」框架為特徵,發展出了超越英國模式的新海洋學。未來的海洋學還可能加入「人類活動過程主導下的海洋系統轉換」新框架。
  • 「水下草原」逐夢人——記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
    1992年,博士畢業的於丹來到武漢大學進行「長江中下遊淡水湖泊調查」的博士後課題研究,在梁子湖發現水草對汙水具有強大的淨化能力。於是他決定嘗試種植水草,重建退化的水生植被,從此便駐守梁子島。    上島之初,沒有資金來源,他和學生們寄宿在漁民的平房裡,僅靠幾臺電腦堅持工作;吃不上新鮮食物,就自己開荒種地。
  • 東鄉縣野生稻科學觀測實驗站建立
    本報東鄉訊   日前,由國家農業部頒發的「東鄉野生稻科學觀測實驗站」匾牌在東鄉縣隆重舉行掛牌儀式,正式建立東鄉野生稻科學觀測實驗站,標誌著東鄉野生稻的保護利用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東鄉野生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分布最靠北的野生稻,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對研究稻科作物的起源、演變和提取抗寒抗病基因、雜交育種等方面具有科學價值,被譽為「植物大熊貓」。該縣1978年發現東鄉野生稻,向外宣傳,引起農業專家、學者的重視。2002年底建立江西東鄉野生稻原位保護區,派一位農業技術人員專門看護管理,核心區築起圍牆,保持周邊原生態環境,周圍900畝山地封山育林。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該所「西沙—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綜合調查研究」「華南港口工程水文和泥沙回淤研究」、《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集》和「珍珠貝人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4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 雜談▏海洋環境觀測資料如何才能 「精準」獲取?
    高質量海洋環境資料的獲取更離不開各級管理部門及其管理人員的保駕護航。在當今社會環境和科技體制下,僅靠科技人員的自律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涉海管理部門及其管理人員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鋪路搭橋,積極主動地為海洋調查研究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科研工作環境,亟需重視並抓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⑴建立海洋觀測儀器設備準入制度(實驗-驗證
  • 從海洋科學歷史階段劃分、發展邏輯與未來趨勢看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建設
    從20世紀中期開始,與英式海洋學的「站在陸地看海洋」不同,美式海洋學「站在海洋看全球」,以「板塊理論、全球氣候模型、深海觀測與鑽探」框架為特徵,發展出了超越英國模式的新海洋學。未來的海洋學還可能加入「人類活動過程主導下的海洋系統轉換」新框架。因此,我們認為需從後兩種視角來補充構建《海底與全球環境演化》、《全球氣候模式》、《深海觀測與鑽探技術》、《海洋與人類社會》等核心課程。
  • 通知 | 第四屆海底觀測科學大會第三輪通告
    ,正成為國際海洋探測和研究的新形式,國內各部門建設各種海洋觀測系統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此會議由汪品先院士、蘇紀蘭院士倡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浙江大學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並由浙江大學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技術裝備專業委員會和舟山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旨在綜覽和交流國內外海底科學觀測的科研成果和經驗,探討我國面向長期觀測系統建設戰略,促進國內各系統、各單位和各專業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