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家鄉的風俗
提示語:「離家三裡遠,別是一鄉風。」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請介紹一種風俗或者寫參加某種風俗的經歷。(詳見課本)
仔細審題,理解主題
審題就是根據題目以及所給的提示了解這篇作文應當寫什麼?有什麼特別注意的事項?「審」的意思是認真細緻地查看。審題就是要認真閱讀題目,理解題目及其提示語中每一句話的意思。審題的核心是找出關鍵詞,關鍵詞就是文章的主題或者重點內容。
《家鄉的風俗》這個大題目中, 「風」就是風尚,「俗」就是習俗。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所謂「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延續風俗,也是延續民族的傳統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風俗豐富多彩,燦爛悠久。傳統節日以及節日期間對應的各種習慣是很重要的風俗。
附:節 日 名 稱(日期均指陰曆)及主 要 習 慣
春節(除夕和大年初一):
吃團圓飯,祭祖,掃屋,守歲,貼串聯福字,穿新衣,拜年,壓歲錢,吃餃子,走親訪友。
元宵節(陰曆正月十五):
吃湯圓,掛彩燈,舞獅子,舞龍,踩高蹺,猜燈謎。
龍抬頭(陰曆二月二):
理髮,吃炒豆子
清明節(公曆四月四或五):
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蕩鞦韆。
端午節(陰曆五月五日):
與紀念屈原有關。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喝雄黃酒,掛菖蒲。等等。
七夕節(陰曆七月初七):
中國情人節,祭拜七姐,偷聽牛郎織女悄悄話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日):
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陰曆九月九日):
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臘八節(陰曆十二月初八):
喝臘八粥,泡臘八蒜
另外,還有很多風俗,同學們也經常遇到。過小年(臘月二十三);「冬至餃子夏至面」;過生日要吃長壽麵;婚喪嫁娶的一些風俗;某些地區有鬥雞鬥狗鬥牛的風俗;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少數民族的各種節日,各種習俗等。雖然可寫的內容很多,但是也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要重點描寫一兩個。
綜上所述,我們審題得到的結論如下:
1、寫一個風俗活動或者介紹一種風俗。如果記錄一種風俗活動就是一篇記敘文;如果介紹一種風俗,就偏向於說明文。這需要同學們把握好。
2、這項風俗要寫能體現你家鄉特色的,你最熟悉的風俗。
3、通過記述風俗活動或者介紹這個風俗,你要表達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
廣泛準備,精心選材
同學們都知道選材要新穎,要讓人眼前一亮。怎麼才能做到呢?之前曾經告訴同學們有「四不寫」,還記得嗎?根據這篇文章的主題和提示語,我們應當怎麼選材呢?
在寫作之前,建議同學們先通過網絡和書籍查詢關於中國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風俗,了解每種風俗背後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內涵。可以製作知識卡片,也可以直接記錄在筆記本上。在查閱風俗的時候,不要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要全方位地了解,這樣才有效果。比如: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日期、由來、習俗、傳說、古詩詞的描述、歷代名人與重陽節的故事等等都應當了解。這樣就能以點帶面,系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一方面保證了系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小升初測試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為寫作文積累大量素材。
同學們應當寫過類似的作文,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建議同學們在選材的時候儘量不寫這些內容了,因為寫得太多了。剛學過的《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寫的,我們能比他寫得好?《臘八粥》是沈從文先生寫的,我們能比他寫得更淳樸和溫馨?所以,我們應當挑選具有家鄉特色的、新鮮的風俗,從內容上吸引讀者。
根據你的家鄉所在地域和民族去選材。「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風俗。有的同學家鄉是安溪,那是茶葉之鄉,於是他就寫《以茶待客情意濃》,描寫安溪家家戶戶,廠礦企業,商店辦公等,到處都是茶香四溢的景象,還介紹了「鬥茶」——這種罕見的喝茶習俗,獨具一格。
有的同學是滿族,又非常喜歡服飾,於是就寫了一篇介紹滿族服飾的作文,重點介紹了旗袍,簡略介紹了「高底」的鞋子,令人耳目一新。
有位廣西的同學寫當地最有名的「拜社火」的活動,寫得熱鬧非凡;有福建的同學寫「做大歲」,介紹這個活動的傳說故事。「拜社火」和「做大歲」這兩個活動都是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所以,即便是都寫春節這個大風俗,因為地域、民族不一樣,也有不同的習俗。
寫「冷門」風俗。一些大型節日,像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人們都太熟悉了,除非由於地域民族不同而呈現不同特色外,同學們也寫不出什麼新意。春節基本是「守歲餃子壓歲錢,春聯福字大團圓。」中秋節無非是「天上明月地上霜,吃著月餅思故鄉。」端午節就是「龍舟飛奔粽子香,汨羅屈原不悽涼。」。如此這般。那麼,怎麼才能寫點兒「冷門」?
像上面有同學寫到的「鬥茶」「做大歲」可算是冷門。還有哪些算是冷門呢?春節後,陰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天人們一般要理髮,象徵著新的一年龍騰虎躍,昂首奮發;陰曆三月三,這在古代是重大的節日活動,「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陰曆七月七,七夕節(乞巧節),這在古代可說是女孩節,比「三八婦女節」和國外的「情人節」,更具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陰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鬼節」,這一天是祭奠去世親人的節日,有一絲惆悵和哀傷。上面列的這些算冷門風俗了,當然還有很多的「冷門」風俗,等著同學們去發現,去關注,然後把它寫出來,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以研究的心態寫。同學們寫的風俗大多是描寫熱鬧的場景,最多簡單寫寫由來。你可以像考古一樣探究一下風俗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為什麼大年初一要吃素食」、「餃子裡麵包錢是怎麼回事」「中國鬼節的由來」「為什麼陰曆每月的十五日節日最多?」「中國的風俗跟農耕(或者祭祀)有什麼關係」,等等。你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然後寫作文,或許有重大發現呢。
寫風俗節日中的故事。這裡的故事是指作文中的「我」或者其他人跟風俗發生的故事。《臘八粥》就寫了一個溫馨和睦的熬臘八粥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天真可愛機靈的對臘八粥充滿渴望的「八兒」的形象。讀來親切輕鬆,有時令人啞然失笑。有位同學寫清明節跟奶奶去上墳,是在黃昏的時候,到大街上的一個角落裡去燒紙。小作者把這個情景寫出來了,奶奶悲傷的神情、「我」的恐懼和難過甚至不解的複雜心情、環境的烘託都寫得生動自然,頗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
根據上述的分析,憑藉同學們超級豐富的想像力,你應當知道要寫什麼了吧?作文題目可以按三種形式確立:直接用節日風俗名字做題目,如《重陽節》《粽子》等;在風俗節日前後加上修飾限制語,如《老家的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鬼節的由來》等;可以根據寫作主題確定題目《二月二,我抬頭!》《記得那年月圓時》等。
精妙構思,生動有趣
根據要求,這篇作文可以寫兩種體裁,記敘文和說明文。
說 明 文
如果你想給讀者介紹某種風俗,就要寫成說明文。怎麼寫這篇說明文?
抓住風俗的特點
因為介紹的是風俗,所以要趣味性知識性並重,包括三點:一是風俗的由來(故事),二是風俗中的美食服飾,三是各種風俗活動。風俗的由來基本是故事或者活動,這樣的故事要簡明且生動,不宜具體細緻,把最主要的人物、時間、關鍵事件交代清楚即可。風俗中的美食可以重點介紹,包括食材、製作方法等。介紹各種風俗活動時要把握每種活動的主要特點,把它們或隆重或平淡或肅穆或熱鬧或莊重或詼諧,異彩紛呈之處寫出來,那就成功了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這篇作文最好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把上面列的三大內容寫清楚。
運用合理說明方法
本文可能用到的說明方法包括:
下定義。給「風俗」下個定義,給作文中的某個風俗活動下定義。如果你不知道怎麼下定義,可以參考百度。
舉列子。具體形象,更容易反映風俗的特點。
引用說明。引用古詩句、諺語俗語等,更具有民族性和傳統色彩。
描摹法。要把某種美食的色香味、把奇特裝飾物的色形等細緻描摹,使之具體形象,如在眼前。
其他像打比方、列數字等,只要能把風俗說明的清晰有趣,盡可運用。
如何開頭(建議三種形式)
1、故事導入法。大多數風俗的由來是一個故事。以故事開頭不僅能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吸引讀者,而且把風俗的由來也介紹了,可謂一舉兩得。這裡的故事不需要過多的細節,概括故事主要情節即可。
2、懸疑設置法。開頭提出疑問,賣個關子,引起讀者注意。比如:「各位,大年三十的年夜飯,除了雞鴨魚肉之外,都得吃餃子吧?可是,我們這裡就不吃,想知道我們吃什麼呢?」這樣的開頭立馬就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3、情景描述法。開頭描寫熱鬧的場面,把這種風俗以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讓讀者有直觀的認識和感受,來個先聲奪人,讓讀者身臨其境。
如何結尾?
我們寫的是一篇介紹風俗的說明文,而風俗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所以,文章的結尾可以從豐富人們物質和精神文化活動的角度,為弘揚民族文化搖旗吶喊,高唱讚歌。比如,「乞巧節不僅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也是一種美好的追求。它表達了人們,尤其少女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多麼希望國家把「乞巧節」作為重要的法定節日,讓我們中國的女孩子擁有自己的節日。」
希望同學們在寫這篇說明文前,多讀一些介紹風俗的文章,一為增長見識,一為加強寫風俗類文章的感覺,不無裨益。
附提綱(以《端午節》為例子)
記 敘 文
寫說明文,作者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冷靜客觀的態度,向別人介紹一種事物;寫記敘文,作者就是文中的一個人物,是事情的親歷者,不能把自己置身文外,要通過對事情的記述,宣洩自己的情感。
寫以風俗為題材的記敘文,要表達的情感是: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我們要發揚光大民族文化。所以,文章自始至終貫穿的感情線索大致包括:期盼、高興、幸福、熱烈、莊重、自豪、傳承。下面我們以「清明節」為例,探討如何以記敘文的形式寫風俗。
2020年初,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我們國家首當其衝。在黨中央英明領導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協作精神,在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生命後,已經看見了戰勝瘟疫的曙光。此時,正值2020年的清明節來臨,因而,這個清明節將註定非同尋常,註定載入史冊。黨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這一天舉行國家公祭活動,深切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所以,這個清明節值得記錄!
記錄這個清明節需要注意幾個特別的地方:
1、這是國家決定的,全中國人民參與的祭奠活動。
2、主要形式是降半旗、拉響防空警報及鳴笛、默哀三分鐘、全天停止所有娛樂活動。
3、主題:悼念為抗疫戰爭而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4、意義:這個活動說明中華民族經受住了這次前所未有的考驗。這是對英雄的深切懷念,是對逝者的尊重緬懷,也是對生命的關愛珍視,昭示著全國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砥礪前行!
寫這篇文章的難點是,這不是一件嚴格意義上的「事情」,而是一個全國統一的活動。雖然同學們寫過活動,但都是親自參加的小型活動,把活動過程有重點地寫出來就可以了。寫這種大活動可能會無從下筆。其次,活動的主題和意義對於六年級的同學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會出現乾癟的文字。那麼,怎麼寫才能打動人呢?
首先是把當天的新聞多看看,尤其是視頻畫面,感受當時那種情景和氣氛。
其次是重點挖掘你在默哀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甚至想像。
再次是搜尋兩個印象深刻的抗疫鬥爭中的典型事例(畫面),並做回憶性描述,通過事例來表達文章的主題。也可以用排比的形式羅列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表達主題。
第四是參考中央電視臺和新華社播發的新聞稿件 ,並摘錄有關語句,整合到自己的文章中。
如何開頭?(建議兩種形式的開頭)
1、直接寫活動開始時的情景(畫面),先入為主。
比如,「2020年4月4日,清明節。上午十時,急促、悽厲而又催肝斷腸的防空警報鳴響在神州大地,迴蕩在華夏上空。肅立的國家領導人及全國人民向抗疫鬥爭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三分鐘。此時,山川哀鳴,江河嗚咽,天地同悲。」
這種開頭很容易把讀者帶入悲哀肅穆的氣氛當中,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直接體現了文章的主題。同時,長句清晰明確地交代了時間、事件,配以四字短句,應和著當時的氣氛。
2、先簡要介紹清明節,從而引出今年的清明節非比尋常。
比如,「『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祭奠祖先,緬懷去世親人的悲情節日。而2020年的清明節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變得更加悲傷恐懼,更加肅然沉重。」
這個開頭通過引用古詩句引出「清明節」,做簡單介紹。然後筆鋒一轉,引出新冠肺炎取得階段勝利後的不同往常的清明節。
這兩種形式的開頭,都屬於開門見山,直接切題。其實所有關於風俗的作文都可以借鑑這種開頭。
中間怎麼寫?
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回顧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醫護人員及其他人員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和犧牲;你自己在公祭活動中的行為和心理感受。
1、回顧抗疫總體過程,簡介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傷害,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2、展現全國人民在這場抗疫鬥爭中的表現,重點體現那些 「勇敢的逆行者」,那些「被防護用品整容的最美臉龐」,那些「默默奉獻的志願者」,那些為抗疫鬥爭「捐款捐物者」,那些不給國家添麻煩的「最乖居民們」。可以用細節描寫法,重點突出一兩個鏡頭;也可以用排比列舉法全面展現抗疫鬥爭群英譜。
3、自己在公祭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自己的心理感受。為了增加直觀性和畫面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描寫你如何站在電視鏡頭前,如何面對降半旗的國旗,耳畔迴響的警報,跟國家領導人、全國人民一起默哀的情景。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心理描寫,這段的心理描寫可以採用夢幻描寫法(六年級的學作文的同學都學過),用「仿佛」「猶如」等詞語,用想像的畫面體現你的悲傷、激動、奮進、自豪等情緒。
結尾怎麼寫?
這篇文章的結尾建議以強化主題為主要目的。這樣的結尾形式通常用排比或者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同時,要有「清明節」的語言,為了首尾呼應,也為了體現文章主旨。
比如,「警報聲還在耳邊迴響,久久不能停止哀嘆;降了一半的國旗還在憂傷地飄揚。我們無法忘記那些為抗疫鬥爭而犧牲的烈士們,無法忘記那些因新冠肺炎去世的同胞,更無法忘記那些不畏死亡而勇於逆行的勇士們。這場瘟疫是中華民族的不幸,也是對中華民族的考驗。我們沒有屈服,愈戰愈勇;我們沒有倒下,站立地更加堅定。我們借清明節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和對生命的尊重,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砥礪前行,願我們偉大的民族不日復興。」
同學們在老師的這個示範結尾的基礎上,根據你的作文內容,有選擇的整合選用。借鑑要自然和諧、順暢。
附提綱:(以《今年清明最難忘》為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