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這種上下心知肚明的學術造假,實乃教師職稱評審機制孕育出的一大怪胎。
不發表論文不等於水平低
職稱對教師來言,既是工資待遇,也是水平的代表,於是,有人不惜一切,將職稱評定當作人生三喜之外的又一喜,更是比買一棟樓房都重要。
職稱評審過程中一些「硬槓子」也很多,但發表論文卻是最硬的硬體。現在論文發表也不再看文章水平,而看你的鈔票厚薄。寫論文找槍手,發論文找代發論文中心,發了論文,職稱自然就到手。而那些沒有門路,找錯門的教師就只能坐失良機。
其實,不發表論文不等於教師沒水平,或者水平不高。評職稱時將論文作為一個參考,主要以教學實績說話,以教學水平說話,這樣公平得多。白峰
上海交大老師晏才宏的「悲劇」,但願不再上演
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確可以體現一個教師的學術成果和綜合素質,藉助這個「硬槓子」來評定職稱當然沒錯。
然而,現實中這些好事常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形、變味——一些真正有水平的論文被束之高閣無法發表,一些七拼八湊內容空洞無任何學術價值的文章,卻能堂而皇之地刊發;一些能力素質兼備的教師,他們把畢生的心血用在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中,可就因為沒有拿到刊有自己論文的期刊,從而不能晉級、晉升,甚至抱憾終身。
前一種情況是制度漏洞下的腐敗,後一種情況則是體制僵化的惡果。
一個好的教育體制,應該能創造一個使具有真才實學者脫穎而出的環境,應該建立一個「能者上,庸者下」的順暢通道。上海交通大學教師晏才宏,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有口皆碑,但限於沒有所謂的論文,至死也未評上副教授的「悲劇」,足以讓我們反思和檢討現行教師職稱評審體制的弊端。寸草心
這只是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開始
筆者當過多年教師,對教師發表論文深有感觸。不少地方教育部門規定,評定中教一級職稱,必須在地市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一篇專業論文;評定高級教師,必須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上發表兩篇專業論文。為此,很多中小學教師為了發表論文,不得不請客送禮,不得不託人找關係。早有媒體報導,兩年前,一篇4000字左右的論文,學報所收的「版面費」一般是320元至700元,核心期刊則是800元至1200元,不論論文質量如何,明碼標價,只要見錢就「賣版」。
在這種情況之下,取消「職稱論文」不失為一件好事,至少為數眾多的教師是拍手稱快的。
但是,取消了「職稱論文」之後,如何公平公正地評定中小學教師職稱,還是教育部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取消「職稱論文」,僅僅是改革和完善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的一個開始。艾才琴
棄絕形式主義之舉,值得推而廣之
這不禁令人想起兩個月前爆出的一則醜聞:海南教育期刊社旗下雜誌《新教育》2008年第2期被「克隆」;「克隆」期刊上的論文被認定為發表無效,1400多名受騙教師可能與職稱評審無緣。據悉,「克隆」期刊每篇論文收取幾百到一千多元不等……涉案金額達100多萬元。
時至今日,看到海南省出臺新規「論文發表不再作為中小學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令人感到禁不住的歡欣鼓舞。另外,筆者還有兩點建議:
其一,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在評審之業績條件中降低論文的所佔權重,變「主要材料」為「參考依據」。畢竟,中小學教師論文寫得多好,都不及書教得好、人育得好。
其二,海南省棄絕「形式主義」的務實之舉,希望能得到其他省借鑑,在全國普遍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