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堂好課,一個教師的成長同樣需要打磨。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而「磨課」則是這三維一體的綜合體現。學校聚焦「輔延好課堂」的研究主題,各學科都進行了好課堂的打磨。
六月中旬,輔延中心小學英語組開展了「輔延好課堂」 系列的「同磨一堂精品課」的活動,並推選了三年級教研組和六年級教研組向全校進行了展示。
備課初始,舉三年級備課組之力,秉承著展個人風採,促進交流、反思、成長的原則。圍繞文本內容各抒己見、分步研討。三年級的幾位英語老師,根據第八單元教學內容的特點,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和學科素養,設計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探討教學策略。
第一稿的課由朱秋老師執教。整節課通過歌曲複習家庭成員的稱謂,以「Who is he/she?」為主線展開,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通過「Who is the man/woman?」教學了girl、boy、uncle、aunt以及交際用語Who is …?He/She is…. 等內容。第二環節通過再讀處理重難點句式We are twins!全體英語老師全程參與聽課評課。第一稿上課結束後,劉教導和全校英語老師找出優點和不足,群策群力。以二備二磨為路徑,反覆改進,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在第二稿範老師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激發,激情與創意完美交融,由「牽手」走向了「放手」。課堂提問的預設更貼近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範老師春風化雨的引導,滲透文本所體現的關愛,拓展練習,發展了孩子們多元化的思維。
U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複習課既不同於新授課,更不同於練習課。它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複,關鍵要使學生在複習中把平時相對獨立進行的教學知識再現、整理、歸納,把知識串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努力做到缺有所補、學有所得。
張曉露老師進行了該課例的第一次展示。全體英語組老師參與了聽課活動。課後,針對課例環節以及課堂的實時反饋,老師們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建議。根據老師們的評價和建議,六年級英語組的老師們對這堂課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打磨,推出了該課例的第二稿,由周芸老師執教,對第二輪磨課的成果進行了展示。相較於第一稿,第二稿在環節和內容上做到了精簡,減形式而精內容。這堂課的教學內容來自伊索寓言,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但教材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在新課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已經能夠掌握的很好。因此,對於一些孩子們已知和已掌握的知識內容,我們減少篇幅,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綜合提升和運用上,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啟發並指導孩子們自己歸納梳理已學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使知識得到升華並內化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兩個教研組展示結束以後,劉曉瑜教導帶領全體英語老師一起進行了評課活動,每一個英語老師參與了點評。大家一致對這次展示的課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磨課內容、思路創新、現場效果等方面都較以往都有較大的提高。
磨課過程既是一個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和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需要我們利用課餘實踐,對磨課資料進行反覆研討,探討遇到的問題,持續改進提高。自從學校提出「輔延好課堂」以來,磨課已然成為輔延中心小學常態化的研究活動,對教學能力的提升和對優質課堂的追求,我們輔延人一直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