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全國800多萬本科畢業生來說是痛且快樂的。
痛在於,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同學沒籤著工作,不少躊躇滿志考研的也是鎩羽而歸。
樂在於,不用擔心論文修改和答辯不過的情況,你的畢業論文和答辯有很大概率會水過。
有多水呢?這裡有個新鮮出爐的例子。
猜猜看是哪所大學
我目前也是西部某不知名高校的大四生一枚,就在今天周四的上午迎來了論文答辯。
本來導師通知答辯是周五進行的,於是乎在周三的時候覺著時間還早著呢,不必驚慌。
然鵝!就在周三下午我小憩完起來,突然發現群裡消息99+了,在不安的心情下打開一看,頓時傻眼了。
導師大大建議我們都改在周四下午答辯,原因是周五老師們比較累可能會給你打低分。
而接下來又搞了個答辯順序接龍,我糊裡糊塗地點了,發現自己排在第六個,也就是說周四一早就得答辯(我們是早上八點半開始)。
所以很唐突地提前了一天時間,看來休閒從容應對是行不通了,必須搞快節奏、加大力度!
確定答辯時間後,莫名感到一絲絲緊張,而且緊張感是一陣停一陣來,搞得我鬧心得很。
每次一緊張我就會安慰自己:怕什麼啊!論文自己寫的,格式、查重和內容都通過了審核,而且線上應該不會那麼嚴。
不過有些許拖延症的我還是把答辯準備工作放在了晚飯後,出門列印好論文後就正式開始了。
我依循某乎上的答辯經驗,又跟自己的研究生師兄和搭檔們交流了一番之後,決定此次答辯要做到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
把老師可能會提問的問題用紙條抄好,很多都是老生常談了,比如「你的創新點在哪裡?」「你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你研究這個的意義是什麼?」「你收穫了什麼?」云云。
自訴稿寫了2000字左右,又把PPT完善了一下,一瞅時間,嘿!好傢夥!晚上11點了,我想著就這麼得了吧,明個兒再早點起來自個兒從頭到尾說一遍就行了,於是酣然睡去。
到了第二天,看到群裡老師發的讓我準備的消息,還是有那麼一點激動和緊張。
上一個同學答辯完後,該我上場了,打開語音通話和屏幕共享,發現是我比較熟悉的一位年輕老師,頓時心中竊喜。
自我介紹完後,便開始順著PPT講解,從背景到方法到結果分析到結論,可謂一氣呵成(不愧是我)。
我就是那種之前緊張,但投入進去後便能泰然處之。我一陣「balabala」,稿子還沒念完,老師便提醒我時間到了直接講結論。
當我講述完成後,就到了最讓人忐忑的老師提問環節,這個環節也是大多數畢業生的痛處所在吧。
但讓我狂喜的是,老師問的兩個問題全是我準備好了的,一個是「論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一個是某專業術語的含義是什麼。
我自然說出了很標準的答案,答辯算是很順利圓滿的完成了。
答辯結束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無法言說的,有欣喜有激動,也有一些落寞。
這是最後一次跟學院老師交流學習了吧。
畢業論文和答辯完成的那一刻,也意味著離開學校的日子越來越近。
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開才是人生常態。大學四年的美好我已經經歷了,可以常常回憶,但不必過度留戀。
而幾個月後,還會有幾個十八九歲的男孩女孩,推開那扇門,開啟他(她)們的大學時光,就像四年前的我們那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