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杜甫
翻開歷史的相冊,或者打開電視機,我們會發現,在影視劇或者舊照片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人大多穿著時尚,髮型筆挺,而六七十年代則普遍都是灰布麻衣。明明歷史向前推進了三十年,為什麼反而不如以前呢?
這裡筆者還要給大家說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大漢奸汪精衛,在他早年時也是一位反清義士曾經聯繫了反清同志刺殺攝政王載灃。為了暗殺行動,他們特意在北京開了一家照相館作為大本營,但是沒過多久就暴露無遺。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正處於1910年,照相機雖然已經引進國內但是依舊是稀有物。開照相館作為基地無疑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清政府自然會大力搜查。甚至在1950年之前,照相機都是權貴專屬。
這樣一來想必很多人都可以理解,為什麼三四十年代的人會比六七十年代的人時尚。在1930年,當時的人拍照就像是現在拍婚紗和寫真一樣,自然要穿著打扮時尚整齊。即使是買不起好衣服,也要去租一套來拍照。而且當時照相機大多只拍權貴,出入豪門宴會之間,裡面的人自然就西裝革履時尚大氣。
到了1960年,雖然從生活水平和質量來說,老百姓已經遠超三十年代,但是依舊離全民富裕很遠,所以大家的衣服著裝難免老氣俗套。而當時照相機已經比較普及,也有專門的新聞媒體來拍攝老百姓,所以留下來的老照片都是穿著老氣衣物的工農子弟。
除了照片外,我們了解到歷史的另一手段就是文字,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是重要參考之一。但是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其代表性也不同,比如在張愛玲和林徽因這類人的作品中少有農民和窮人出現,他們筆下的人物也多是風流瀟灑衣冠靚麗的俊男美女。
而魯迅老舍這類作者卻不同,不管是魯迅的祥林嫂、閏土、阿Q,還是老舍的祥子、虎妞,他們都是當時底層人民的代表,而他們沒有時尚的衣著、美好的愛情,只有在生活的泥沼中不斷地掙扎。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建國之後我國的風氣不像民國,為了減小貧富差距,消滅剝削階級,國家鼓勵所有人都樸素節儉。就連國家領導人都穿著幾十年不換的舊衣服,所以在電視劇和老照片上,六七十年代的人都顯得老土樸素。
並不是他們真的落後貧困,而是在國家的號召下,人們把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建設上,大家一門心思促進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自然就不會花時間打扮自己。而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國家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國人民也開始走向時尚和潮流前線。
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旁敲側擊地看到了一些老照片,就篤定的認為民國時期國家經濟實力和人們生活水平更高,所以穿著才會更時尚。殊不知這正是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才導致的兩極分化,他們所看到的光鮮亮麗,都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的吃不飽穿不暖之上。對於到底是民國時期人民生活更好,還是建國後六七十年代人民更富足這個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