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市教委最新通知,本市中小學9月1日開學,高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從9月1日起,按照「錯區域、錯層次、錯時、錯峰」返校原則,自行確定具體開學時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線上教學成為疫情期間在校師生的「剛需」。據4月28日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在線教育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隔空教學」的授課方式不僅很好地完成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教學任務,同時也使線上教學的獨特優勢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和發揮出來。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秋季學期各類學校將陸續返校開學,但這並不意味著線上教學會就此「落幕」。尤其是對於廣大高校而言,線上教學可能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輔助手段。為此,需要就本次戰「疫」中線上教學暴露出的不足與短板進行深度聚焦和整體優化,探尋信息技術和高校教育的融合點,捕捉線上教學與線下教育的結合點,體現智慧教育與學生需求的契合點,大力提升教育質量,努力實現線上教學的「不掉線」和「不離心」。
線上教學的時代價值
首先,這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機。在教育者由「課堂教師」到「網絡主播」的角色轉型、教育環境由線下到線上的場域轉移、教育載體由黑板到屏幕的工具轉換中,大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慣性和教育記憶在現代教育手段的「逼迫」下發生蛻變,迫使部分拘泥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走出了傳統教育的「舒適區」和「心理場」,進行新型教育手段的學習和運用,這為促進教育變革、推進現代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其次,這是一種應對突發疫情的教學手段。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使線下教育和課堂面授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線上教學成為疫情期間開展教學工作的應急手段,成為高校教學「空窗期」的有效補充和線下教學的重要替代。
再次,這是一股推進「三全育人」的強大力量。線上教學不受空間界限和時間限制的突出特點,使得高校學子的學習空間由教室課堂延展至家庭社會中,學習時間由固定課時變為全天隨時,教學主體由高校教師擴展到了家庭、社會、高校等多個組織和群體。多元主體共同發力、課內課外共融互通、線上線下共振同頻成為線上教學的顯著特質,這種主體上的多元性、時間上的延展性和空間上的擴散性特點與「三全育人」全員參與、全過程聯結、全方位覆蓋的發展要求不謀而合,成為構建網絡化、終身化和一體化教育體系的強大動力。
線上教學的短板弱項
這次的線上教學「大考」考驗的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樣也考驗教師教學轉換的應變水平。在實際運行中,線上教學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是在線率不等於觀看率。部分學生會按時進行線上學習,但是在線不等於觀看,「人在屏前,眼在屏外」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是觀看率不等於學習率。雖然部分教學軟體中具有全員攝像的功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要求學生打開攝像裝置,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是在觀看屏幕,但學生到底看的是不是老師的演講界面卻難以知曉。由於當前大部分教學軟體支持多界面打開,部分學生在打開教學直播軟體後直接將其閉麥靜音,轉而瀏覽其他學習網站甚至娛樂休閒網頁,因此觀看率也無法完全等同於學習率。
三是學習率不等於入心率。在線上教學中,必須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將到課率看作是教學評價的核心因素甚至全部要素,「籤到教學」的片面思維應當捨棄,因為部分學生可能在籤到後並未真正參與課程學習或者對老師的課程講解並不滿意,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沒有入腦入心。如有的教師熱衷於照本宣科的「僵硬說教」,未能將深奧複雜的理論知識和鮮活生動的具體現實進行緊密結合,使線上教學落入機械刻板的窠臼之中。還有的教師存在對線上教學的本領恐慌和技術恐慌,在線上教學時常因工具操作不熟練而使教學反饋遲滯、回應等待延長,使教學互動的「可親度」下降、教學協調的「困難度」升級,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熱情。同時,對線上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簡單的「表格式評價」也不可取,加強教學督導、深度訪談、在線聽課和多元評價應成為監測和評價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
線上教學的改進優化
線上教學在未來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要使其成為教學實踐中的「精兵利器」,使學校在開學複課後能夠打好線上教學和線下授課的育人「組合拳」,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細心選擇教學方式,讓線上教學「入眼」。教師在選擇線上教學的軟體、平臺和設備時應充分考慮到本校師生的可用資源、使用能力和習慣偏好,儘量選擇用戶龐大、口碑良好、運行穩定、操作簡單、防護安全的大眾平臺和常用軟體。同時就目前的教學效果而言,直播課在教學互動、知識吸引和紀律維持等方面明顯好於錄播課,因此建議在教學任務周密安排和教師隊伍合理配備後可進一步擴大直播課程的開設。此外還應注重教師的現代信息素養提升和線上教學技能培訓,幫助教師不僅能夠擁有線上教學的「利劍」,還能習得出類拔萃的「劍術」,使廣大學子能夠真正觀看、真誠學習、真心欣賞。
二是要用心加強教學管理,讓線上教學「入腦」。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和幫助學生制定作息時間規劃表、學習任務規劃表、自主學習進度表和每日任務完成表,從而使學生的線上學習能夠有跡可循、有規可守。同時教師自身還應羅列任務清單、問題清單、作業清單和評價清單等教學清單並同時發放給學生和家長,進一步掌握學生的知識困惑、學習進度和質量評價等問題,做到細緻把脈教學「痛點」,及時發現教學「堵點」,進而對症下藥、精準施策。此外,可以多採用限時答題、彈幕討論、隨機點名和即時測驗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在線互動和教學共鳴,避免教師端「口若懸河」、學生端「無人聽講」的線上教學弊端。
三是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線上教學「入心」。教師要瞄準學生的情感觸發點、現實關注點、學習興奮點和需求期待點,結合所授課程的內容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準供給教學資源。同時要避免和防止將線上教學變為教師「個人脫口秀」,應多採用啟發式、問題式、任務式和討論式的教學實踐方法,集合圖、文、聲、像等多種元素促使教育內容的呈現和供給更為深入化、情境化和趣味化,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學有所愛。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