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效應法則原理現象理論告訴我們學生什麼之三——鯰魚效應

2021-02-15 包志旻數學
謹記心理學的十大效應,讓我們時刻保持清晰的思維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

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

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鯰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孩子學習沒動力

試試鯰魚效應,激發出孩子的好勝心,越學越有勁

  孩子在學習上如果沒有動力,是很難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得長遠的,很多在中途選擇放棄的孩子大都是因為在學習上失去了動力。可見,學習動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我始終認為,只有讓孩子處在良性競爭當中,才能不斷獲得進步和提升的動力。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是因為缺少了一點刺激和必要的危機感。這就像跑步,如果只是讓你一個人繞著操場跑,你的速度可能很難快起來;但如果是進行一場比賽,讓你和別的人一起跑,那麼為了獲得勝利,你自然會拼盡全力跑。

   假如我們再設定一個極端的場景,就更好理解這個「鯰魚效應」了。比方說在某個人身後放一條兇猛的餓狼,讓餓狼追著他跑,我相信,這個人如果沒有打虎英雄武松的本領,為了逃命,大概率會突破自己的極限,跑出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速度。

  學習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難免會經歷學習倦怠期,失去對學習的激情和對目標的追尋,嚴重者還會產生厭學心理。在這種時候,無疑就需要「鯰魚」來刺激一下,激活孩子們內心的那種緊張感和危機感,激勵他們繼續前行。

  就比如我曾經認識的一個名叫凱凱的小朋友,剛入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還很一般,在班上最多也就是中遊水平。但到了三年級以後,這個孩子便開始有了驚人的進步,班級排名一路衝到了前三名。當然,現在的他早已成為一所世界級名校專門研究氣象學的博士研究生。

   那麼,凱凱小朋友獲得如此驚人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呢?其實關鍵還在於他好朋友是一個學霸,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大概是因為總是被大人放在一起比,凱凱小朋友在心中一直都有一個渴望:超越自己的好朋友,否則兩個人差距這麼大,都找不到共同語言了。

   正是在這種渴望的刺激下,凱凱小朋友一直在努力刻苦學習,這才讓原本平平的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

     凱凱小朋友說:「每次當我想放下手中的書出去玩的時候,我就會想,比我優秀那麼多的好朋友都在用功,而我卻還這麼貪玩不努力學習,那麼我憑什麼可以超過他呢?」

   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和危機感,朋友家的孩子才能像水槽裡的「沙丁魚」一樣,拼命地遊動,最終讓自己獲得了驚人的進步。

   在學習的道路上,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是督促自己前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都是有好勝心的,當你一個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由於沒有其他人和你展開公平競爭,你可能對成敗得失便不會那麼地在乎。但在這個時候,假如突然有一個人加入,和你一起做同樣的事情,相信你的鬥志很快就會被激起來。

   學習也是同樣道理,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就會失去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覺得學習越來越沒勁,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失去對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但如果此時孩子有一個競爭對手,尤其是在棋逢對手的情況下,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好勝心會激起孩子的鬥志,孩子勢必會更加勤奮和努力,產生學習的動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能夠得到提升。

   所以,當發現孩子陷入成長懈怠期時,父母不妨引導孩子去給自己尋找一個競爭對手,讓雙方都能夠共同努力,實現雙贏,孩子也將變得越學越有勁。

相關焦點

  • 終於找全了: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
    導讀: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鷗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這些效應大家熟悉嗎?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4鯰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
  • 謹記心理學的十大效應,讓我們時刻保持清晰的思維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1、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終於找全了: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值得收藏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 有了「效應」,高中生再也不用擔心作文深度了
    如何達到高考的要求,需要我們思考和改進:閱歷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增長。但多學一點兒知識還是可以的。多一點兒什麼知識呢?多一點「效應」方面的知識,就能使作文深度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下面10種效應,請務必掌握和熟練運用。一、羅森塔爾效應。也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越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 申論常用的25個原理效應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有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經過系統的放大,會演變成一個組織、一個國家的災難。劉備所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這個意思。2、青蛙理論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
  • 心理學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在在公共場合遭遇歹徒搶劫,或者是偷竊的,可能很多旁觀者並不會施以援手,而這種現象就叫做責任分散效應。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4、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它是指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漫說蝴蝶效應等十個心理現象和規律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 那些以動物命名的效應與定律
    通常是由某種人或動物的行為或作用,往往會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的因果反映或連鎖反映,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現象或規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效應、定律、法則,它們中與人有關的往往被冠以人名,與動物有關的則冠以動物名。相比較而言,以動物命名的效應、定律、法則,似乎顯得更為形像、生動,給人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和啟迪。
  • 2021國考申論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鯰魚效應
    因此,在團隊中引入鯰魚型人才,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可以激勵人才的發展,保持團隊的永久活力。可引用名言1. 競爭者,進化之母也。——梁啓超2. 追求生命的競爭,佔據了所有的生物,且維持著他們的活動。低成本航空就像鯰魚,它的引入會引起機票價格的改革,通過低價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人員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
  • 人生必知的100個經典效應大全(吐血推薦)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 別怕,指不定他在幫你,鯰魚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著名的「鯰魚效應」。在歐洲的西班牙人,特別愛吃沙丁魚,但是沙丁魚很嬌貴,離開大海後就容易對環境不適應,當漁民把沙丁魚運到碼頭後,過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口感就不好,價格也就要掉下來很多,如果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魚的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出很多倍。
  • 常識積累 | 常用的20個原理效應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當危害到來時,必須學會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要存有任何僥倖的心理。「壯士斷腕」就是這個意思。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這個原理告訴我們,一味的模仿只能帶來毀滅。因此我們要學會創新,懂得突破,從而應對未來的競爭。
  • 2020深圳公務員申論寫作分論點論證之原理效應分析法
    2020深圳公務員申論寫作分論點論證之原理效應分析法 2020-11-18 18:09:40|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十大心理效應分享
    心理效應是社會當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青蛙現象:一些突變事件容易讓我們產生警覺,而易致人死地的卻是我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逐漸惡化沒有警覺。鱷魚法則:當你發現問題後,需要立即止損,不能有任何延誤和僥倖心理。鯰魚效應:通過外力,讓組織煥發活力,讓組織成員突破舒適區。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寫作分論點論證之原理效應分析法
    除了常見的例證、理證外,今天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原理效應分析法,對於初次接觸申論以及申論作文的考生來講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能夠有效豐富文章的寫作論證。原理效應就是常見的能夠揭示一定普適道理的科學規則或現象。用原理效應來論證觀點能夠保障論證的有效性同時豐富論證方法。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作文開頭加分項:原理效應
    一、什麼是原理效應  原理效應是指多在心理學或者管理學中出現的,對於自然現象或者社會現象的一種描述,同時具有一定的道理。木桶原理是指在整個發展中,落後那部分往往是制約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想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做到補短板。  2.拓展理解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的道理,補足短板才能實現協調發展。那麼我們可以理解成,發展落後的部分,實則關係重大。那麼不論文章的主題是什麼,我們都可以認為文章主題是某個領域的短板,但事實上十分重要。
  • 《銀河補習班》告訴我們,哈佛大學的「目標效應」理論果然有效!
    馬飛面臨學業問題,儘管在學校看來兒子沒有可塑之處,但馬皓文從未放棄,鼓勵孩子找到心中的夢想並為之努力。馬皓文與校長求情,打算用一個月時間將馬飛的學業提高,證明他不是不可救藥的學生,「學渣」也是可造之材...「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 那些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心理現象
    再比如一部你剛買的手機,前幾天可能都是輕拿輕放的,小心翼翼,恨不得它每時每刻都完好無損,直到有一天你不小心把它摔了一下……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 馬太效應、水桶理論、零和遊戲…十大科學理論在營銷中的應用!
    也許是,但我還是更相信經過實證的科學依據,比如這十個理論,看看它們能啟迪我們麼? 比如一個中學班級,成績考得好的學生,能得到老師的讚揚或物質獎勵,還有機會繼續座前排;而成績考得差的同學,不但要被批,還沒有選座位的權利,繼續流落於後排「學渣區」。 明白了馬太效應,我們來看上文強調的「同類品牌」,這是創業公司應該把控的重點!在馬太效應的致使下,同樣品質的產品,與大品牌擺在一起,甚至價格還更低,消費者依然會傾向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