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
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
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鯰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孩子學習沒動力
試試鯰魚效應,激發出孩子的好勝心,越學越有勁
孩子在學習上如果沒有動力,是很難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得長遠的,很多在中途選擇放棄的孩子大都是因為在學習上失去了動力。可見,學習動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我始終認為,只有讓孩子處在良性競爭當中,才能不斷獲得進步和提升的動力。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是因為缺少了一點刺激和必要的危機感。這就像跑步,如果只是讓你一個人繞著操場跑,你的速度可能很難快起來;但如果是進行一場比賽,讓你和別的人一起跑,那麼為了獲得勝利,你自然會拼盡全力跑。
假如我們再設定一個極端的場景,就更好理解這個「鯰魚效應」了。比方說在某個人身後放一條兇猛的餓狼,讓餓狼追著他跑,我相信,這個人如果沒有打虎英雄武松的本領,為了逃命,大概率會突破自己的極限,跑出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速度。
學習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難免會經歷學習倦怠期,失去對學習的激情和對目標的追尋,嚴重者還會產生厭學心理。在這種時候,無疑就需要「鯰魚」來刺激一下,激活孩子們內心的那種緊張感和危機感,激勵他們繼續前行。
就比如我曾經認識的一個名叫凱凱的小朋友,剛入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還很一般,在班上最多也就是中遊水平。但到了三年級以後,這個孩子便開始有了驚人的進步,班級排名一路衝到了前三名。當然,現在的他早已成為一所世界級名校專門研究氣象學的博士研究生。
那麼,凱凱小朋友獲得如此驚人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呢?其實關鍵還在於他好朋友是一個學霸,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大概是因為總是被大人放在一起比,凱凱小朋友在心中一直都有一個渴望:超越自己的好朋友,否則兩個人差距這麼大,都找不到共同語言了。
正是在這種渴望的刺激下,凱凱小朋友一直在努力刻苦學習,這才讓原本平平的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
凱凱小朋友說:「每次當我想放下手中的書出去玩的時候,我就會想,比我優秀那麼多的好朋友都在用功,而我卻還這麼貪玩不努力學習,那麼我憑什麼可以超過他呢?」
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和危機感,朋友家的孩子才能像水槽裡的「沙丁魚」一樣,拼命地遊動,最終讓自己獲得了驚人的進步。
在學習的道路上,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是督促自己前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都是有好勝心的,當你一個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由於沒有其他人和你展開公平競爭,你可能對成敗得失便不會那麼地在乎。但在這個時候,假如突然有一個人加入,和你一起做同樣的事情,相信你的鬥志很快就會被激起來。
學習也是同樣道理,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就會失去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覺得學習越來越沒勁,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失去對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但如果此時孩子有一個競爭對手,尤其是在棋逢對手的情況下,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好勝心會激起孩子的鬥志,孩子勢必會更加勤奮和努力,產生學習的動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能夠得到提升。
所以,當發現孩子陷入成長懈怠期時,父母不妨引導孩子去給自己尋找一個競爭對手,讓雙方都能夠共同努力,實現雙贏,孩子也將變得越學越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