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掃地、擦玻璃等成為大學「必修課」,你怎麼看?近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勞動課引起關注,有人認為體驗勞動可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很有意義;也有人覺得勞動課浮於表面流於形式。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廣輕工,實地體驗了一節勞動課,並在此基礎上對廣州其他學校勞動課的開展情況進行了了解。
「大家要愛護工具,注意防護,別被蚊子咬了。」廣輕工勞動課老師李秀霞在課前對學生們叮囑,「還要注意綠化帶裡的樹葉,不要浪費塑膠袋。」李秀霞一邊說,另一邊當天的值日生已經將勞動工具分發到學生手中。大黑色的塑膠袋、掃帚、夾子……學生們抄起傢伙便開始了勞動課。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同學們在校園上勞動課。
「我們通常是一個老師帶兩個班。從2018級開始,不管是南海校區還是廣州校區,每一個班一個星期都會安排兩節課。」李秀霞介紹,自己今天帶的是財務管理班和商務英語班,兩個班加起來一共70多個人,
「學校的保潔工作做得比較好,只是有些小的垃圾隱藏在角落。」因此李秀霞指導學生多去關注溝渠裡的菸頭與草叢中的落葉。
記者在現場也體驗了如何用垃圾夾清理散落的碎紙屑和菸頭。廣輕工配發的垃圾夾較為輕便,長度約為一米,通過單手按壓夾子頂部的把手便能啟動夾子,這使得掉落在犄角旮旯裡的菸頭等小件垃圾容易得到清理。
此外,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的參與勞動,
「老師會在現場,還會將學生5~6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設有小組長,讓大家互相監督。在課程結束前15分鐘,還會安排兩名值日同學對每一個區域檢查,如果哪一個區域還有垃圾,會讓那一個小組回來保潔。」李秀霞說道。
同學們分工協作,清掃垃圾。
去年,教育部相繼出臺《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這兩份意見無一例外的都將「加強勞動教育」作為其中一點提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輕工在9月份將開設勞動課作為必修課的想法變為了現實。
面對社會上關於「學校為了省清潔工人」的質疑,李秀霞回應道,學生在打掃的過程中也能看到保潔阿姨,其實學生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只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習慣,學校的初衷是
「讓學生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讓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的意識,學生自己很辛苦的做完,以後他會很愛護環境,不會隨意的扔垃圾。」除了疑問,學生最開始也並不理解。
「一開始感覺到怪怪的,學校為什麼要組織這個課?」當上了8次勞動課之後,廣輕工的學生蘇澤盼說自己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轉變,「隨著打掃次數多了,也慢慢理解,感覺到平常清潔工人也挺不容易的。同時,勞動也是一種鍛鍊,平常課程比較多,也沒有什麼時間去鍛鍊。」如何更好的做好勞動課,回應高校學子的種種意見,記者帶著問題採訪了已經開展一年勞動課教育的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相關負責人。據了解,廣中醫中藥學院自去年11月起在全學院將勞動課鋪開,在上學期末對700餘位參加勞動課的學生進行的問卷調研中,滿意度達94%以上。
與廣輕工的安排略微不同,廣中醫將勞動課作為了學院綜合素質學分的必修課。中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其煌介紹:
「我們一般來說,每一個學生每學期大概勞動3~4次,一次一個半小時,一共設四個學期,這樣算下來,四個學期一共上32節課。」同時,「因為我們有兩座山,一個藥王山,一個時珍山,所以廣中醫在開展勞動課上便將利用學校的資源和結合學院的特色兩方面統一起來。」具體而言,廣中醫的勞動課主要可以概括為4點——除草、認藥、種植、解說。
陳其煌介紹:
陳其煌說,開展勞動課最重要的是積極性問題,學生對勞動課的積極性開始沒有那麼高。因此,就需要多動員、多要求,
「如果簡單發一個號召,那響應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所以引導很重要。」陳其煌介紹,「到底每個人應該做什麼要有所設計,不能說『全班去勞動,這一塊你負責』,那結果很可能就是積極的人去做,不積極的在旁邊看。」「在這一塊,包括分組、前期勞動的準備、要準備什麼材料一定都要有個詳細的方案,」陳其煌建議,「每一個班級都要有他們班級的一個方案,統籌指導之後,每一個班每一次勞動有一個自己的方案,一定要做細。」此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成果激勵。
「我們在班級勞動後發一些圖片,可能有些同學在開始勞動之前會覺得沒意思,但勞動之後看到那些成果,有些同學還是很開心的。」最後,還要與專業相關,「比如我們加入了認藥,專業相關之後就不會是純粹的勞動,他們會有一個專業學習的過程。」社交媒體上,
不少網友都支持掃地必修課。
記者隨機對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等廣州高校的學生進行了採訪。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勞動課在大學生群體中,目前接受度較低。華南理工大學的蔡源泰坦言,「比起勞動課,我更願意去實驗室,但如果是必修課的話就得另說了。」
蔡源泰的想法代表了部分學生的態度——如果上勞動課不願意,但如果是必修課,算學分,「就算心理有反感不情願,還是會說服自己強打精神去。」廣州體育學院的曹斯聰說。
為什麼學生不願意上勞動課?根據學生的回答主要可歸結於不明白讓大學生上勞動課有何意義。例如:華南師範大學的吳立婷認為,「如果只是叫人去掃掃地,那能叫做課嗎?既然是課的話,就要有課的形式,比如教會人什麼?」蔡源泰說,「平時事情比較多,教授給的任務比較難做,還要忙課業,我感覺勞動意識從小培養才有用。」
儘管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從高校老師的觀感來看,開設勞動課「具有實際意義」。廣州大學教師曾岑認為:「現在的學生從小可能在勞動上付出的精力比較少,所以可能在勞動意識的培養、勞動習慣的培養和勞動能力的培養上有一定欠缺。」所以,她認為開設勞動課具有實用價值。
「大學當然有必要設立勞動課。」暨南大學的老師葉志海十分篤定,「這是教育全面發展人才的必要途徑。德智體美勞,都應該體現在課程體系中」。他分析,基礎教育抓成績,抓分數成了指揮棒,只要跟大學錄取有關的,就拼命加碼。「這樣看下來,唯獨『勞』這一個方面,似乎找不到大學錄取的口徑,到了大學,再不重視,就晚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絕不是我們希望培養出的人才。」葉志海說道。
同時,葉志海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高校教學中的勞動課,一定要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要有長期性、常態化。建議6個學分,分布在前三年(以四年學制為例)的每個學期。作為思政課程體系加以設計,由輔導員安排具體學習計劃並進行考核,主要為實踐類課程。」
你覺得「掃地」必修課怎麼樣?
信息時報 記者 晏文龍
攝影 信息時報 記者 郭柯堂
編輯:Cate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