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對高三學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高考前,長達數月的網課,加大了高三學子彼此之間的差距。高考成績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
是該接受現實,選擇符合條件的學校,還是準備高考復讀,重新來過?
這是許多高考沒有發揮好的考生和家長正在糾結的問題。
俞敏洪一共參加過三次高考。
1978年,俞敏洪第一次高考,英語考了33分,他報考的常熟市地區師專外語錄取分數線是38分。
1979年,俞敏洪再次參加高考,他的總分過了常熟師專錄取分數線,但英語只考了55分,而英語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
1980年高考,俞敏洪僅用了40分鐘就完成了英語考試。他的總分考了387分,英語考了95分,被北京大學錄取。
馬雲也參加過三次高考。
1982年,馬雲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
1983年,馬雲高考數學考了19分,總分差140分。
1984年,馬雲高考數學考了89分,總分比本科線低5分,但因英語成績優秀,被杭州師範學院英語本科專業破格錄取。
鞏俐參加過三次高考藝考。
1983年,鞏俐報考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系,和曲阜師範學院藝術系,全部落榜。
1984年,鞏俐報考了山東藝術學院的藝術系。再次落榜。
1985年,鞏俐在濟南軍區歌舞團尹大為老師的個性輔導下,順利通過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專業考試,但高考文化成績差了11分,後經中戲招生組老師,鄭重的向教育司申請,最終破格錄取。
俞敏洪、馬雲、鞏俐都參加了三次高考,並且最終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在當時條件下,他們的高考複習之路走得極不平常。
但他們卻選擇了執著,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湧動的是那顆不甘平庸的心。
高考復讀,改變的不僅是分數,更是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的躍遷升級。
鞏俐兩年高考藝考失敗後,千方百計找到了尹大為老師,為自己進行個性化的輔導。
在尹大為老師的幫助下,鞏俐的形體、語言、生活體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到糾正,從而使藝考順利贏得了中戲招生組老師的青睞。
馬雲的三年高考,數學成績從1分,到19分,再到89分,分數提高的背後,是記憶力和邏輯思維力的提升,是思維方式的躍遷。
俞敏洪的三年高考,英語成績從33分,到55分,再到95分,他的報考志願也從常熟師專,變成北大,高考成績的背後,是他對英語超強的記憶能力和運用能力。
復讀,不僅是高考成績的提升,更是「面對失敗——查找自己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並付諸實踐」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的形成過程。
你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許多考生都有名校情結,他們天生就要把控自己的命運。
7年前,一個叫劉丁寧的遼寧本溪女孩,以668分的成績成為遼寧省文科狀元。她被港大錄取並獎勵72萬元的全額獎學金,面對這個待遇,已經入學的她,最終選擇的是卻是退學復讀!
6年前,劉丁寧以666分的成績,再次成為遼寧省高考文科狀元,這次她選擇了北大。面對質疑,劉丁寧的答案是:北大中文系與她的願望相契合。
復讀,讓劉丁寧重新定位,並回到北大。
全國著名的兩大高考工廠,衡水中學與毛坦廠中學,每年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高考復讀生。
衡水中學有個著名的「衡中三問」,我來衡中做什麼,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今天做得怎麼樣。衡水的學生每一天都在回答這三個問題,在一天天、一遍遍的回答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毛坦廠中學的老師,則把高考復讀比喻成「入關修練」,時刻提醒學生,你來這裡是幹什麼的?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要怎麼辦?每天的學習過程中,毛坦廠中學的復讀生們,不斷被強化了自己的目標定位。
有了明確的個人定位,你的努力就有了前進的方向。有了理性的自我評判,你的行動就有了詳細的執行方案。
高考失利後,不甘心、不認輸的人,常常會選擇復讀,接受現狀的人,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或者先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我不認為,不復讀就不好。相反,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是智者的一種智慧。
不過,對於選擇高考復讀,我更佩服他們的勇氣,和他們那股不甘心、不認輸的奮鬥精神。
選擇復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現狀。
要問一問自己要不要復讀?為什麼要復讀?自己存在的問題是什麼?通過復讀能解決這些問題嗎?復讀以後,高考定位的目標是什麼?
其次,要選擇好復讀的環境。
當年俞敏洪、馬雲、鞏俐,都是邊打工邊複習,不過他們都是太過執著的人,對自己要求很嚴。而現在,生活的誘惑太多了,選擇一個好的復讀環境,就變得格外重要。無疑,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樣的學校,因為有嚴格的管理要求,應該是最適合復讀的。
第三,要選擇優秀的師資。
鞏俐如果沒有啟蒙老師尹大為的個性輔導,就不可能通過中戲的藝考,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國際巨星。可見,能找到優秀的老師作輔導,復讀就成了一半。
第四,要合理規劃復讀方案。
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劃適宜的復讀方案。
要利用階梯原理,合理拆分學習任務。
要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問題和短板,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
心有不甘的人,才會選擇復讀,復讀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復讀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省和成長的過程,改變的不僅是分數,更是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
復讀有技巧,不盲從別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好環境、師資、方案,就能使復讀的效益最大化。
俞敏洪說,不斷面對失敗的人,成功的機會比普通人多得多。
其實,多一次高考,就可能多一次失敗機會,也會多一次成功的機會。
你願意要這樣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