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遊去羅店古鎮是庚子年初冬時分,需要走中環轉內環穿過市中心。雖然會遇上堵車,可畢竟是近道。據說,以後這晉M的車牌怕是再也不可能再走這樣的路線了。
尋訪羅店古鎮是緣於該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上海市迄今為止擁有的13座由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羅店古鎮,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興於明萬曆盛於清康熙的羅店鎮,物產豐富,交通發達,貿易興隆,經濟繁榮,有著濃鬱的江南文化和深厚歷史底蘊。
早在明清時代,上海北部地區就有「金羅店,銀南翔,教化嘉定食婁塘,武舉出在徐家行」的說法。後來還加上了「銅江灣,鐵大場」或者是「銅真如,鐵大場」的說法。
這些民間歌謠無非就是說明羅店鎮在當時這一區域的繁華程度與經濟地位。憑藉特產豐富尤其是棉花、棉布交易而興盛的貿易市場,自然會客商雲集,生意興隆。
只是到了近代,上海中心城區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彰顯出其獨特的優勢,農耕時代的貿易光環隨之暗淡。
同現代繁華熱鬧燈紅酒綠大都市中心城區相比,昔日的「金羅店」卻以其清幽寧靜的迷人景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前來遊覽。
小橋流水綠間盎然的江南風光,臨河而建白牆黛瓦的水光倒影,小巧精緻鱗次櫛比的商鋪門店,都給人以流連忘返的迷戀與心曠神怡的享受。
羅店古鎮最為著名的是歷史悠久的大通橋、豐德橋、來龍橋三座古老石拱橋。
石拱橋是江南水鄉的名片,羅店古鎮有三座古橋以其優美的造型,細膩的工藝,見證了羅店鎮古老的前世今生。成為羅店古鎮一張亮麗的風景與名片。
大通橋始建於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清代雍正年間重建,道光年間重修。橫跨羅店市河,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橋。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寶山境內最古老的橋梁。
大通橋上「道光二十八年正月」「裡人重修」的字樣,還清晰可見。西側橋洞兩旁刻有對聯「前程路途通萬裡,津梁歲月亙千秋」。大通橋也是羅店古鎮三座石拱橋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
而豐德橋卻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河填塞改作道路,使得這座建於康熙年間的半圓環石拱橋,有著「一鎮橋梁之冠」的豐德橋成為旱橋。來龍橋則被移建於公園裡。
因而,使我這位只知羅店有三橋的外地遊人,找來找去,還是沒有找到那兩座石拱橋,卻看到一座小巧玲瓏的迷你石橋「梗浦橋」,也算是欣賞了羅店古鎮別有韻味的石拱橋。
堪稱「滬上寺院規模首位」的寶山寺就位於羅店鎮練祁河旁邊。這座始建於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梵王宮,在清朝乾隆年間重修真武閣。
到了光緒年間,修復被戰爭損毀的寺院時,改真武閣為大雄寶殿,成了佛家道場。上世紀八十年代,投入巨資,修建成如今的規模。
在遊玩時得知,羅店鎮還有一處耶穌堂。原以為是一座百年古老建築,便拖著疲憊的步伐,繞街穿巷,找到了羅店堂。卻是一處年代並不久遠的教堂,而且大門緊鎖,不得而入,也只好返程。
褪卻了金色光環的羅店古鎮,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裡,承擔著與其地位相符的城市功能。為著大都市的發展,擔負起它不可或缺的歷史使命。也許,這正是羅店古鎮的迷人之處。
#1月新年啟航計劃#
我,林間泉韻。愛好文學,喜歡攝影。遊走於山川水澤,漫步在庭堂院落。鍾情古文化,融入新時代;擁抱大自然,記錄小情感。 若能喜歡,請點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