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水青山帶笑顏——「兩山」理念在江西的生動實踐
編者按
近日,從生態環境部傳來好消息,浮梁縣入選第四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國家「兩山」基地)。至此,包括之前已入選的靖安、婺源、井岡山、崇義,我省國家「兩山」基地數量達到5個,位居全國第二。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我省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變革,以切實行動堅定走上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紅土地上到處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一滴蜜」「一壟田」「一幢房」「一片葉」的故事正生動繪出美麗江西、幸福家園的模樣。
綠色底色更亮 著力築牢生態屏障
11月25日,細雨濛濛,行走在婺源縣大鄣山的山道上,滿山層林盡染,宛如一幅水墨圖畫。
見到大鄣山鄉鄉長張建華時,他正焦急地等候生態環境部「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專項督查組的反饋意見。由於大鄣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之前衛星遙感監測到,大鄣山轄區內有兩座發電站,有可能破壞下遊流域的生態。掌握這一情況後,該鄉決定拆除一座電站,保留一座電站,並常年打開電站放水孔,確保水流暢通。當得知督查組對這一做法表示充分肯定時,張建華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綠色生態是我省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不止在大鄣山鄉,全省各地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切實保護好山脈、山體、森林、水系、溼地等生態資源,構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開展汙水、垃圾等處理設施建設;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納入全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環境保護等多個專項規劃;提高生態服務功能,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鞏固綠色發展優勢,打好自然生態保護攻堅戰,加強「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打造百裡長江「最美岸線」。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動。
▲婺源縣大鄣山鄉石城景區「楓」景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 通訊員 單長華攝
金色成色更足 不斷增加民生福祉
「很早就聽說靖安生態好,來了之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查全保告訴記者,公司多年致力於生物消毒領域研究,在全國各地考察以後,最終被靖安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好口碑吸引,落戶靖安。項目預計今年年底投產,年產值可達40億元,解決100多人就業。
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金山銀山越做越大。我省各國家「兩山」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讓綠水青山既有「含綠量」又有「含金量」。
各基地依託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正確處理和把握好「生態+」與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兩山」轉化模式,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靖安縣開創「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發展模式,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得到肯定,被譽為「有一種生活叫靖安」。婺源縣堅持一產圍繞旅遊提升,發展現代農業;二產依託旅遊轉型,發展生態工業;三產緊跟旅遊拓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在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上取得顯著成效。井岡山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挖掘生態「好錢景」。崇義縣制定「1+6」的政策體系,推動「美麗風景」變身「美麗經濟」。這些示範創建市縣的實幹之舉凝聚起引領全省各地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榜樣力量。
發展底氣更硬 創新彰顯江西作為
自2017年9月靖安入選第一批國家「兩山」基地後,2018年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文化和旅遊廳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兩山」基地評選,之後配套《江西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築牢省級創建「基礎工程」,加快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
「這一創新之舉,旨在通過精心打造一批典範,引領帶動全省各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範志剛說。截至目前,全省有省級「兩山」基地12個,生態示範創建工作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向改革創新要動力,才能找到「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長效路徑,為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激發動能。
資溪,今年8月28日掛牌成立全省首個「兩山銀行」,建立了「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的綜合性工作平臺;10月30日,又開工建設全省首家「兩山學院」,提升廣大幹部綠色發展能力。
銅鼓,2019年地表水量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一。引進江西好雨公司投資10億元,將湯裡景區打造成為集生態旅遊、溫泉康養、避暑休閒、運動拓展等為一體的文化康養綜合體,帶富一方百姓。
安福,2019年解決影響河湖生態問題200多個,生態流域補償、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等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拋棄先汙染後治理老路,探索綠色發展新路,一起攜手為大地添綠,讓天藍地綠水淨成為常態,守護好綠色家園,江西正步履鏗鏘。
▲崇義縣上堡梯田。 通訊員 陳定志攝
一壟田:深耕細作 田園崇義
江西日報記者 唐 燕
立冬過後走馬崇義縣上堡梯田,車子從山腳駛到山頂,層層疊疊的梯田湧向天際,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好一幅愜意的鄉村田園美圖。
這是全國最大的客家梯田和客家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傳承地,獲得世界糧農組織頒發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享有「醉美天梯,田園老家」的美譽。60歲村民蔡運玉的家就在上堡鄉水南村。11月13日,記者見到正在犁田的老蔡。他直起身,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說:「今天犁好田,明天就能撒油菜花籽了。來年開春,這裡遍地金黃,遊客一定很多。」
上堡梯田總面積5萬餘畝,核心區2000餘畝。在這片梯田上,有很多像老蔡一樣上了年紀的農民。他們平均年齡65歲,不懼辛勞守候著上堡梯田,當地尊稱他們為「花甲耕者」。「梯田是大自然給崇義的饋贈,我們要把它保護好、利用好。但現實是,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不少梯田出現撂荒現象。」崇義縣第三產業辦公室主任李復金說。
近年來,崇義把推動生態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踐行「兩山」轉化的發展路徑,以「綠起來」帶動「富起來」進而實現「強起來」。為此,上堡鄉堅持「在開發中治理拋荒、在保護中開發梯田」,在解決撂荒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如何把梯田大米等農產品賣出去、把遊客引進來,走好農旅融合道路,真正地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為恢復梯田的完整度,核心區梯田已由政府統一流轉,農民每年每畝可獲得300元租金收入。「我流轉了12畝田,每年租金3600元。政府還返聘我務工耕種。今年務工收入大概2.5萬元。這麼一來,收益更高,大家積極性也上去了。」老蔡笑著說。此外,當地還引導村民沿用傳統古法水稻種植,生產原生態有機米,把上堡梯田大米打造成生態、高端的區域公共品牌。
為進一步挖掘梯田潛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今年9月,崇義發起了一場守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公益眾籌行動,吸引有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個人參與保護梯田行動。
「認籌者可以出資的方式認籌梯田。政府則回饋他們各自認領梯田上產出的大米、崇義境內的其他農特產品,並贈送崇義全境遊和部分住宿等配套服務。同時,對認籌者授予『保護非遺首善大使』『服務鄉村振興優秀企業』『上堡梯田榮譽村民』等榮譽,真正實現把產品賣出去,把人引進來的目標。」李復金坦言,眾籌屬於新嘗試,但效果較為理想。截至目前,梯田核心景區的2000餘畝已完成眾籌認種1600餘畝。
也是在這次眾籌活動上,老蔡在內的10名「花甲耕者」被授予「上堡梯田守護者」榮譽。老蔡感慨地說,「以前每家每戶種『小田』,現在其樂融融種『大田』。大家都看好梯田,我們一定要把田種好,讓『老田』變『新田』、『荒田』變『活田』。只要一起努力,日子一定會像梯田一樣層層高。」
一壇蜜:沁人醇香 甜潤井岡
江西日報記者 李 歆
「來,嘗嘗新鮮的蜂蜜!」11月26日的井岡山市東上鄉漿山村,49歲的陳運福熱情地舀起一勺蜂蜜,邀請記者品嘗。
「從我父親那一輩,我們家就開始養蜂,到現在已經有65年啦!」籠上火盆,陳運福拉開了話匣子,「我們這裡地處湘贛邊界,山清水秀,沒有汙染,蜜源植物長得又多又好,特別適合養蜂。」
陳家正廳裡,滿滿地堆碼著一人多高的蜂箱,這是他這段時間趕製出來的。如今,他家的養蜂規模已從當年的50箱擴大到200多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蜂帶頭人,年收入突破20萬元。
「早幾年,情況可不是這樣!」陳運福一邊撥弄火盆一邊說,「我2009年就回鄉養蜂。那時候我們養蜂,都是外出學技術後,自己回家搗鼓。因為自然條件好,產出的蜂蜜品質很純正,但銷路得不到保證,一般是靠熟人銷售,也談不上技術提高。有一年因為賣不掉,1400多斤蜂蜜都沒從蜂箱裡取出來。」
「嗨,那真是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說著,他把一塊木炭狠狠地按進火盆。
陳運福的養蜂路,從2018年開始,迎來了改變。那一年,井岡山市被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稱號。「以此為契機,我們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打造有機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將『生態+』理念融入發展的全過程。」井岡山市發改委負責同志介紹。
轉型過程中,東上鄉的養蜂傳統,引起了到此扶貧的海倫堡控股集團的注意。「我們對本地蜂蜜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蔗糖含量、波美度、抗生素、菌落指數等關鍵指標甚至高於國家標準,這得益於當地人的淳樸和生態條件的優越。」海倫堡控股集團派駐當地的負責人陳方定回憶,「於是,我們決定以養蜂產業為切入口展開幫扶工作,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讓井岡山的綠水青山真正化作群眾的『金山銀山』!」
一家投資300餘萬元的海倫堡養蜂專業合作社,在東上鄉成立起來。陳運福的家門口,掛上了「合作社籤約蜂場」的木牌。從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聘請來的專家來到他家,打開蜂箱查看蜜蜂長勢。每月一次的技術培訓,讓他和其他養殖戶受益匪淺,各家各戶產出的蜂蜜品質,也開始變得穩定。
「以前從沒想過,我們自家產出的蜂蜜,也能走上正規化的路子。」陳運福笑言。
但海倫堡還有更大的目標。「目前市場上多見的蜂蜜產品是經高溫處理後的濃縮蜜,原始蜂蜜經過高溫後,原有的營養成分會大幅流失。而我們為了充分發揮本地蜂蜜的純天然優勢,引入了一條先進的天然成熟蜜分裝生產線,製作成100%的成熟蜜,營養成分遠超一般產品,直擊市場中高端定位。」陳方定說。
2018年9月,海倫堡養蜂專業合作社首次試產成功,日加工能力達到2500瓶。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合作社籤約蜂農已經覆蓋井岡山及周邊的永新和湖南的炎陵、茶陵等地。2019年,一家由海倫堡控股集團出資的企業「拾野山蜜」發展有限公司在井岡山市綠色食品產業園落戶,當年銷售額即突破600萬元。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全鄉範圍內蜂箱數量從幾年前的不到700箱到現在超過4000箱,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3至5萬元。」東上鄉黨委副書記陳懷智說。
山風怡人,和著蜂蜜飄香陣陣,縈繞在小屋內外。一條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四方增收的道路,正在這沁人的香氣中,越走越寬。
一片「葉」:「美麗經濟」 大美婺源
江西日報記者 呂玉璽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婺源縣大鄣山鄉石城景區,只見漫山的紅葉掩映著徽派粉牆黛瓦的古民居,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村畫,也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慕名前來賞楓。
石城景區主要由大鄣山鄉戴村、程村兩個村組成,共有居民531戶,成群的遊客來了,也讓這個昔日寧靜的小山村熱鬧了起來。「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辦農家樂、開民宿,我們石城人家民宿,光賞楓季一個月收入可以達到15萬元。」大鄣山鄉戴村民宿石城人家店主戴永彬介紹,民宿有客房50間,床位近百張,年收入可達25萬元。
90後的戴永彬大學畢業後在杭州工作,2016年放棄了在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鄉。「選擇回來主要是看到了家鄉有發展的舞臺,婺源的青山綠水帶來了遊客更帶來了商機,我投入30萬元對家裡的民宿進行了提升改造。」回鄉後,戴永彬圍繞「葉子」做產業文章,帶領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依託一片楓葉,發展旅遊產業。2018年通過村民推選,戴永彬當選為戴村村委會主任,並於今年10月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戴永彬牽頭成立了石城景區民宿協會,協會制定了民宿的服務規範、收費標準、星級評定標準等,引導村民誠信經營,進一步打造精品民宿、星級民宿,提高經營品質,提升「石城賞楓民宿」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帶動力。如今,景區內有民宿、農家樂200餘家,可提供床位2100餘張,戶均增收超過4萬元。
青山的回饋不僅於此。
大鄣山海拔1630米,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造就了品質純正的高山茶。「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銷路不暢,我們茶青採摘量不大,很多茶葉都老在山上。」村民戴興旺說,從2019年開始,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對全村的茶青統一收購,摘多少收多少,春茶採摘季節我們全家一起幹,採茶收入近2萬元。
依託高山茶,戴永彬和村幹部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將散落在山間的茶樹進行管理,並積極與福建、浙江的客商對接,開拓高山茶市場。「為放大一瓣茶葉最大的經濟效益,我們準備註冊高山茶品牌,在銷售茶青的同時,生產茶幹,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戴永彬表示,要將茶葉和楓葉這片「葉」打造為鄉村振興的「美麗經濟」。
戴永彬規劃中的「美麗經濟」,正是婺源發揮生態優勢,實現現代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有力例證。近年來,婺源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做大「一朵花」,發展油菜種植面積12萬畝,賞花高峰期接待遊客500多萬人次,帶動旅遊實現綜合收入40多億,全縣直接從事旅遊人員達8萬人,間接受益者超25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70%;做強「一瓣葉」,發展茶園面積19.2萬畝,茶產業實現年產值逾40億元。
一幢房:綠色康養 靖安生活
朱兆愷
「小時候經常上山砍柴,有些地方砍的光禿禿的,現在的家鄉山更青了,水更綠了,遊客也多了」三坪村的民宿老闆劉明方對記者說。地處高山地帶的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平均海拔高度700米左右,年均氣溫14-22℃,距離省會南昌僅100公裡。憑藉自身得天獨厚氣候優勢、生態環境和當地政府對民宿產業的支持,三坪村成為遠近知名的避暑旅遊勝地。
今年45歲的劉明方曾和妻子胡有琴長期在外打工。2006年家裡的新房落成,零星的遊客來三坪觀光旅遊時住在他們家。此後兩年,胡有琴每到夏季就回家經營民宿,高峰期一過又回到外地打工。後來遊客越來越多了,劉明方夫妻倆就決定回到家鄉創業,專心當起了民宿老闆。兩人回到家鄉的第二年,僅夏季收入就趕上了在外打工半年的收入。既能增收,又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小孩,兩全其美。如今,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回來辦民宿。
三坪村優美的環境、新鮮的空氣吸引了很多遊客,民宿的口碑也慢慢傳開了。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高峰時期,村裡的民宿一房難求,生意十分火爆。如今的三坪村551戶人家中有260餘家在發展民宿,去年三坪村的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萬元,村民戶均年收入由當初傳統農業收入的不足1萬元增長到6萬元以上。截至10月底,今年來中源鄉的遊客達110萬人次,僅三坪村就接待遊客60萬人次。面對遊客數量的快速增長,中源鄉加快謀劃布局,利用新興技術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和保障服務。「小程序是我們智慧小鎮建設的一部分,以後在手機上能解決吃、住、遊、玩、購的問題。」中源鄉宣傳委員楊贛英拿著手機給記者講解。
靖安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比於去年同期,今年1至10月份,靖安縣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3%,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這裡的空氣好,負離子含量高,對我的身體好,所以我就在這裡常住了」。家在南昌的謝正,五年前做了一次大手術,出院後經朋友介紹來到三坪村康養,住的很舒心,身體也恢復得很好,一口氣與房東籤了20年租約。
「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靖安綠色發展模式圍繞生態找定位。「生態+」「+生態」的路徑,構建大健康產業的現代經濟體系,唱響「有一種生活叫靖安」的品牌,讓靖安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子。大力開展封山育林護生態,同時引導村民利用閒散房屋和農林資源開辦民宿,共享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成果,既做活了田園,又做美了家園。
策劃:黎軍
執行:蔣少徵
拍攝:呂玉璽、李歆、唐燕、朱兆愷
剪輯:朱兆愷
文案:袁榮穗
編輯:沈秋平
編審:孫曉恆
監製: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