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吃奶後吐奶拉肚子
嬰兒發生腹瀉,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綜合的調理。如果確認嬰兒是因牛奶蛋白或乳糖不耐受而引起的腹瀉,可直接停用原配方奶粉,更換成腹瀉奶粉,待腹瀉改善後,則需以漸進式添加配方奶粉方式進行換奶,儘量不要「今天吃腹瀉奶粉,明天一下就換正常寶寶奶粉」。
1、觀察寶寶便便:寶寶吃奶粉拉肚子有水樣便便時,多是由於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如果寶寶腹瀉症狀長時間未見好轉,並出現精神萎靡、不停哭鬧、甚至脫水等加重跡象時,爸媽應及時送寶寶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寶寶的病情。
2、檢查寶寶奶粉衝調方式:衝調寶寶奶粉的水溫或、濃度、餵奶時間也會導致寶寶拉肚子,每次給寶寶衝調的時候要按照奶粉包裝說明指導來。衝調奶粉不宜過濃或者是過稀的,否則會影響寶寶奶粉的營養成分也會引起寶寶腸胃不適引起拉肚子。
3、全面消毒奶瓶等用具:嬰幼兒配方奶粉蛋白質含量高,容易有蟲害和細菌,誘發腹瀉等疾病。寶寶的免疫力較弱,如果奶瓶沒有完全消毒乾淨,那極容易滋生細菌,導致寶寶拉肚子。
4、更換寶寶奶粉:可能是由於不耐受導致的過敏性腹瀉,如果爸媽發現暫給寶寶停食用奶粉後,情況發生了改善,那麼則需要給寶寶更換奶粉。
防腹瀉奶粉
寶寶吃奶粉會出現腹瀉的情況,最常見的就是由牛奶過敏和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此時爸媽可以給寶寶食用防腹瀉奶粉。
防腹瀉奶粉是一種特殊的嬰兒配方奶粉,適用於少數先天對牛奶蛋白或乳糖過敏、因乳糖無法耐受而引起腹瀉的嬰兒,通常選擇兩類防腹瀉奶粉,一是無乳糖配方,二是豆奶粉,需要提醒的是,嬰兒配方豆奶粉雖採用的是大豆原料,不含乳糖。但並非所有豆奶粉都適合乳糖不耐受寶寶食用。
5、不隨意用藥:寶寶腹瀉時,許多爸媽難免病急亂投「藥」,希望一「止」了之。通常細菌感染的腹瀉適合用抗菌藥,但除了因痢疾、腸炎而出現的腹瀉,寶寶腹瀉一般不要隨便使用抗菌藥。若長期服抗菌藥,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發生抗菌藥誘導性腸道感染。
6、日常護理
保暖:寶寶拉肚子了,媽媽更應該做好寶寶腹部保暖。
按摩:寶寶消化不良也可導致拉肚子。此時爸媽可適時按摩寶寶腹部,可促進消化。
紅臀:寶寶拉肚子次數較多後,會出現紅臀,輕度紅臀時用清水清洗乾淨,再用消毒的質軟布輕輕擦拭,暴露病變部位,電吹風乾燥,熱吹風之後用消毒棉籤塗抹含酚乳於患處。
嬰兒拉稀怎麼辦什麼方法最有效
三個月寶寶拉稀的情況並不少見,寶寶拉稀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應對措施。新生嬰兒很多時候都有生理性腹瀉的情況,父母們不用過於擔心。如果寶寶出現輕中度拉稀,同時伴隨其他症狀,媽媽們就要注意了。
1、避免濫用抗生素:腹瀉的病因很多,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的腹瀉也不一定完全是細菌引起的。小兒腹瀉多數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佔80%以上),細菌感染而致腹瀉只佔少數,但不少兒科醫生常不問青紅皂白,一概用抗生素。這種做法不僅浪費藥材,更嚴重的是使不少患兒毫無必要地遭受抗生素毒副作用的侵害,甚至出現耳聾、腎損害、嚴重過敏反應等。舉例說明,小孩子常見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引起,此時如果用抗菌素,不但治不好腹瀉,還會加重腸道菌群的紊亂,延長病程。對於一些因為天氣忽然變化或餵養不當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也根本不用抗菌素,用些腸黏膜保護劑等,一般來說就可以了。只要患兒大便是水樣便,一般都不需服用抗生素。
2、重視補液:由於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家長只顧忙亂餵藥,忘了給孩子補充液體,不知補液是最重要的治療,沒有足夠的耐心。其實早期可餵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餵一次,每次用匙餵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去醫院看兒科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3、腹瀉不應該禁食:以往患兒腹瀉,為了讓胃腸道得以休息,比較強調限制飲食,或乾脆禁食。近年來,專家們認為禁食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孩子處於飢餓狀態,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瀉。所以,孩子腹瀉時,不必禁食,應該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麵條等。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給予適當的飲食,孩子即使腹瀉次數多一些,也會逐漸好起來的。
4、腹瀉不一定馬上止洩:許多家長治病心切,要求馬上要給孩子止洩,否則就認為你水平差。其實腹瀉就象發燒一樣的道理,也是機體的一個防禦的反應,身體裡有了「髒東西」,它就要設法排出去,例如得了痢疾的孩子,如果用厲害的止洩藥,腸道內的「膿」排不完全,反而會加重病情。又例如秋季腹瀉,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腹瀉要一周左右,不可能馬上好,住院主要是補液治療,防止脫水引起併發症。有些家長不理解,意見很大,他們認為在醫院沒有治療效果。另外,臨床上偶爾也用複方苯乙哌啶止瀉。苯乙哌啶是一種抗腸蠕動藥物,具有較好的止瀉作用。但是,苯乙哌啶的「致命弱點」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是它有嚴重的神經毒性。用苯乙哌澱止瀉,對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健全的小兒來說,可影響大腦功能發育。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發出呼籲,要求各國衛生管理部門採取措施,停止該藥的臨床應用。
5、腹瀉不一定要打吊針: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液(藥店有買,很便宜),是治療小兒急性腹瀉脫水行之有效的一種首選療法,對於輕度中度脫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餵養得當,孩子完全免去皮肉之苦。但是小嬰兒要慎用,要稀釋後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按照病情,一般腹瀉症狀只需口服補充水分,而輸液只針對出現脫水症狀的患兒,目的不是止瀉,而是補充水分。
6、要重視腹瀉。這種行為如治療不當,將導致慢性腹瀉、營養不良。
7、學會區分是否腹瀉。不一定大便次數多就是腹瀉,6個月以下的嬰兒,尤其是一些吃母乳的嬰兒,雖然每日大便可達6~7次,甚至上十次,呈黃綠色,較稀,含白色顆粒或小奶瓣,甚至粘液,但無膿血,鏡檢下僅見脂肪球無紅細胞、白細胞,嬰兒精神和食慾良好,無發燒、嘔吐等腹瀉常有的伴隨症狀,體重增長正常。此時不必擔心,也不必用藥,更無需為改變大便性狀而改吃牛奶。一般在添加輔食後生理性腹瀉自然痊癒。
8、活菌製劑與抗生素不能同用。培菲康、媽咪愛、金雙岐等都是活菌製劑,進入腸道後,直接補充正常生理活菌,調整腸道菌群,對因抗生素或其他原因化學導致的菌群失調症有顯著療效。但不少小兒家長,甚至有些醫生,常在應用這寫藥的同時使用抗生素,以為「雙管齊下」效果更佳。其實,抗生素在殺滅腸道致病菌的同時,也殺滅了這些有用的活菌。二者同時用不僅不能加強療效,反而會降低療效,貽誤患兒治療,所以一定要隔開開時間吃。
9、思密達衝水喝:臨床中發現該藥治療一些腹瀉效果比較好。本品的主要成分為雙八面體蒙脫石。口服本品後,藥物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並維持6小時之久。思密達可吸附多種病原體,將其固定在腸腔表面,而後隨腸蠕動排出體外,從而避免腸細胞被病原體損傷。主要用於急、慢性腹瀉,尤以對兒童急性腹瀉療效為佳。但是一定要按照說明配藥,而且一定要空腹喝,效果好。一般來說是50毫升水衝一包。一些家長不看說明,衝大量水給孩子喂,甚至和奶一起用,都是沒有效果的。
10、小孩子可用氟哌酸:動物實驗證明該藥對小孩的軟骨發育有影響,所以臨床上輕易不給18歲以下孩子用。丁氨卡那也廢除用了,因為有耳毒性。臨床上如果考慮侵襲性細菌感染,一般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具體請根據專科大夫的建議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