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4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兒童劇磨耳朵—長春話劇院「伴讀書童」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故事
在防控疫情嚴峻形勢下,
很多工作人員在抗疫一線,
為祖國效力,無法照顧家中的孩子。
很多孩子們沒有父母的陪伴,
但是在前線奮戰的爸爸媽媽們彰顯出
「驚濤駭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非凡勇氣,
給孩子們樹立學習的榜樣。
在疫情期間,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為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
為讓孩子們在家也能欣賞到兒童劇演員的表演,
長春演藝集團話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推出
在線收聽欄目
【兒童劇磨耳朵—長春話劇院「伴讀書童」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故事】
讓長春話劇院「伴讀書童」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
願「伴讀書童」陪伴孩子們安穩入睡。
二月二節日傳說:
「二月二」又叫春龍節。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他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吧!」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在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膚,等等很多的習俗。
這就是二月二的傳說,這就是春龍節的習俗。
看繪本,講故事
長春話劇院「伴讀書童」介紹
王洪利,國家一級演員,長春話劇院兒童藝術團演員,主要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快樂朋友》、《希望之光》、《小燕子》等優秀作品。
在全國優秀兒童劇展演兒童話劇《希望之光》扮演松濤,榮獲「全國少年最喜愛的兒童劇演員」,在全國戲劇小品比賽中小品《小燕子》扮演小燕子榮獲表演一等獎。
有關二月二的古詩
《二月二》[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來源:長春演藝集團有限公司)
原標題:《兒童劇磨耳朵—長春話劇院「伴讀書童」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故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