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教育者亟待覺悟「無限」

2020-08-30 湛廬文化

本文作者

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楊斌

承擔教書育人重任的教育者,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傳遞著許多關鍵的價值觀因素。校長也好,教師也罷,越是被學生愛戴、喜歡、信任,就越是具有價值觀影響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年紀小的學生,被海綿型的學習觀主導,尚不懂得應該以淘金式的方式去批判性、 建構性地學習,這一階段所播撒下的價值觀種子,更是有著持久的威力。

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應該格外重視教育者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潛藏起來的價值觀。許多時候,教育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思維模式對自己的影響,更不要說通過語默作止產生了對學習者的遷移。這裡的教育者,當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親友,這部分的影響融於日常生活中,並潛移默化到下一代的骨髓中。

儘管叫思維,但也有其道德性,只是表現形式上容易感覺是方法論層面的東西,其實都會影響到是非對錯,到底人生該怎麼個活法,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比如,到底是看重團隊還是個體?不是看你怎麼說、口頭上提倡什麼,而是看你真正怎麼做、評價什麼。獨善其身的文化基因是被教育過程中的很多指揮棒所誘發、強化、固化並影響終身的

從小到大,對於團隊的獎勵總是太少,放眼去都是對個體成績的認可。科研論文的合作者文化不彰,得從中小學階段就對團隊協作鼓勵嚴重不足中找原因。要允許、包容學生中有一定程度的搭便車情形,而不要單單為了對個體準確地衡量、有效地比較而捨棄孩子在團隊中體會不分彼此的價值、體驗融為一體的力量。

再比如,由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界定而引發廣泛討論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模式的精髓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看起來這該是教育行當自身價值的證明,但成長型思維面向的卻是成年人、終身學習、人力資源開發這個群體。

試想一下,孩子們是如何經由固定型思維的教育者而培養為成長型思維的成年人的,也許就更該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者的成長型思維——不是當教育理論來學,而是對照改造自我。不僅關注教育者如何看待學生的潛力,更要看待已是成年人的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可能,畢竟學生和教育者之間最基礎的是社會性學習,也就是「有樣學樣」

同樣,自「無限的遊戲」這個概念體系而來的「無限思維」,是另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

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教授 1986 年第一次從哲學上區分了世界上的這兩種遊戲: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為目的。無限遊戲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量存在,沒有終點,也沒有贏家,期待著傳奇,改寫著規則和劇本,升華著人類的進程。但充斥在我們周圍的,是以有限遊戲的思維,在無限遊戲中追求著「只不過是瞬間」的贏,卻消耗著繼續參與遊戲所必需的意志與資源,帶來信任、合作與創新的衰減。

《無限的遊戲》(The Infinite Game) 作者:(英)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 出版社:湛廬文化/天津科學

商業領域中,有限思維看到的是階段性的財務數據、財富目標,無限思維關注的卻是「崇高的事業」,我把它稱為「正因志業」。這讓世界進步且美好,讓人更接近且展現了人的本質,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有限思維享受我贏而對手失利,無限思維卻享受棋逢對手而帶動彼此的活力;有限思維以控制來帶來下屬的亦步亦趨,無限思維以信任解放團隊的主人翁感、主動積極性和創造力。

有限思維懼怕顛覆希望在穩定性中得到邊界內的利益,無限思維擁抱變革在超越中進入突破邊界而恍然的新天地。有限思維的焦點是獲得稀缺的權力(power),無限思維則聚焦於開放而非封閉的力量(strength)。有限思維與可能性為敵,消滅可能性帶來的紛亂;無限思維與可能性為伍,激發可能性而釋放紅利。

有限思維在意的是領導人的自我安全與權力維繫,希望代表著自己過去成績的頭銜能延續到未來;無限思維的領導者無我而富有勇氣,聽從內心深處正因志業的召喚,以樸素並具有無儘可能的名字開放了所有能讓彼此關係變得深刻而互惠的可能性。有限思維中,你的未來和我的未來有著零和的劇本結局,無限思維卻讓你的未來和我的未來成為我們的未來,我們彼此為層出不窮的驚奇做好了準備。

還可以一直這樣對比下去。團隊思維、成長思維,一定意義上,都是無限思維以某種角度的呈現。簡而言之,無限思維的益處,顯而易見,無處不在。但與此相對應的,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的許多方面,卻沉浸在有限遊戲的設置中,不知覺地、「照常經營地」養成著下一代人的有限思維。

在一個學校中,我們最經常看到的,就是以贏家的頭銜來結束這場遊戲。成為贏家,就要為自己而戰,打敗其他所有玩家。制訂的每一個計劃、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贏,在(有限)遊戲中的人堅信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其實,引導他們這麼做的,是他們自己的越來越根深蒂固且自我持續強化的思維模式。

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身的進步與下一步的方向,還是為了在一群學生中分出高低勝敗,甚至賦予優勝者特定的頭銜以進入更高級的(但也仍然是有限的)遊戲?

討論問題是為了尋求更多的視角與寬闊、深入的理解,還是為了比賽時誰先擊中標準答案並最終讓所有人的意見都收斂到標準答案?

已經司空見慣的獎學金安排,究竟是獎勵過去的表現,還是鼓勵未來的探索?是獎勵與他人比較的贏家,還是鼓勵跳出舒適區的新我?是獎勵按照標準劇本完美無瑕的演出,還是鼓勵書寫新傳奇的不完美的探索?

校長們、老師們一旦覺得「我們已經知道」「一切盡在掌握」「只需按方培養」,有限遊戲的大幕就開啟了,而敢於承認「我們還不知道」「一切皆有可能」「成長千方各樣」,無限思維才在敬畏和擁抱不確定性中登場。某種意義上,精神、創造、改變、解放意義上的「年輕」並不是按年齡來區分的,而應該是「無限思維」的代名詞,這樣的話,我們絕不能讓校園中充滿著年齡雖小卻已不年輕的有限人。

在人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這個無限遊戲中,有限思維的模式,讓人們過度執著於有限的目標,在某段時間內,根據某個遊戲規則(衡量評價標準),他們也許能夠達成「第一」或「最好」的目標。但這一點兒也不意味著,這將有利於他們在一個無限遊戲中不被淘汰,因為規則在不斷變化,目標在持續升級,邊界被跨越,範式被顛覆。

人的創新,是典型的無限思維所帶來的無限遊戲,就像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驅動力》中所揭示的,有限思維中的贏家面對開放、創新和合作的「競賽」(無限遊戲)時,訓練有素所帶來的優勢都成了束縛羈絆的劣勢。唯有丟掉有限帶來的枷鎖,才能擁抱無限孕育著的傳奇

美國籃球傳奇人物約翰·伍登教練,其影響遠超籃球或者體育界,是一位「無限思維」的信仰者、實踐者與布道者。

作為主教練的他拿過10個全美大學聯賽冠軍,卻不把籃球或者體育運動當作「有限遊戲」來玩。「在我的執教生涯裡,我很少或幾乎沒有說過『贏』這個字,也很少論及『打敗』對手,以及激勵某個隊伍爭奪第一名。」他曾經這樣說,「我對成功的定義是這樣的:竭盡全力,達己最佳而感到自足,由此得至內心平靜,謂之成功。」這是「伍登教導力」的核心理念,讓隊員們從記分牌的焦慮中解脫出來、沉靜下來、努力起來。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所帶來的哲學思考,有限與無限的思維所產生的實踐分野,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啟蒙,而對於教育者來說,則是迫在眉睫的警示。因為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很多時候是遊戲模式的設計者、選擇者,是有限思維的助長者、薰陶者(而不自覺),影響著下一代人、下一代組織、未來的社會和人類的明天。

詹姆斯·卡斯提供的這副看世界的透鏡,有著大道至簡的真、上善若水的善、生生不息的美。對一個人而言,生有涯,對於所投身的正因志業而言,則是無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正因志業中,無我而大我,這便是覺悟

教育者,須先覺悟「無限」,才孕育新世界

相關焦點

  • 教育者,須先覺悟「無限」,才孕育新世界
    許多時候,教育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思維模式對自己的影響,更不要說通過語默作止產生了對學習者的遷移。這裡的教育者,當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親友,這部分的影響融於日常生活中,並潛移默化到下一代的骨髓中。
  • 楊斌: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 清華經管說
    會上,清華經管學院教授、領導力中心主任楊斌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發人力、培育人才是從經濟結果、要素生產的角度來衡量教育貢獻——我統稱為「成才」,而對於受教育者完善人格(我把它叫做「成人」)之成果,卻因其成效內在、度量不易而少了關注。
  • 無限思維在學校的覺醒
    校長們、老師們一旦覺得「我們已經知道」「一切盡在掌握」「只需按方培養」,有限遊戲的大幕就開啟了,而敢於承認「我們還不知道」「一切皆有可能」「成長千方各樣」,無限思維才在敬畏和擁抱不確定性中登場。某種意義上,精神、創造、改變、解放意義上的「年輕」並不是按年齡來區分的,而應該是「無限思維」的代名詞,這樣的話,我們絕不能讓校園中充滿著年齡雖小卻已不年輕的有限人。
  • 楊斌: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楊斌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式印發,對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作了重點部署,為國際教育指明發展方向。如何紮根中國大地,培養國際化人才,是我國中小學校長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 副校長楊斌與米蘭理工大學校長費盧奇奧·內斯塔視頻連線
    副校長楊斌與米蘭理工大學校長費盧奇奧·內斯塔視頻連線深化創新合作 為義大利抗「疫」加油清華新聞網3月12日電(通訊員 鍾子溦 攝影 石加東)3月11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與米蘭理工大學校長費盧奇奧·內斯塔(Ferruccio
  •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重視「大學之道」,也是中小學校長需要做好的基本功課
    近日,在「中西融合,迎接未來——新時代校長領導力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教授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核心觀點:1.小學和中學教育,同樣需要像高等院校一樣加以落實「大學之道」。不同階段也許側重不同,但恐怕得是一以貫之。
  • 清華經管說|楊斌:「學好」的三層境界
    「學好」的三層境界文/楊斌學好,是教師或者親友經常勉勵學生努力的目標
  • 楊斌訪問麻省理工學院
    楊斌訪問麻省理工學院並籤署未來城市創新網絡項目協議清華新聞網9月19日電 當地時間9月16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訪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會見教務長馬丁·施密特(Martin Schmidt)、副教務長理察·萊斯特(Richard Lester),雙方籤署「麻省理工-清華未來城市創新網絡」(
  • 清華大學教務長換人 副校長楊斌兼任
    新京報快訊(記者許路陽)據清華大學官網「現任領導」顯示,清華副校長楊斌已兼任該校教務長。10月24日,清華新聞網已發布消息稱,楊斌擔任副校長,而袁駟卸任副校長。此前,清華教務長即是袁駟,據清華校內人士介紹,該校教務長一般由分管本科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兼任。
  • 楊斌:嬰兒大動脈轉位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區主任楊斌說,很多大動脈轉位的嬰兒,在沒有發現,或者剛發現異常,還沒有得到確診,就已經死亡了,這正是大家對這種疾病陌生的主要原因。  什麼是大動脈轉位呢?簡單說就是心臟的肺動脈和主動脈長反了。正常情況下,從全身回來的靜脈血到達右心,右心出來的血,經肺動脈到達肺部與氧氣會合,成為含氧量豐富的血;再經過左心,繼而經過主動脈到達全身。
  • 副校長楊斌調研學堂在線
    清華新聞網7月3日電  6月29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到學堂在線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註冊中心主任尹佳,教務處副處長劉培、楊帆,終身教育處兼教務處副處長汪瀟瀟等參加調研活動。楊斌講話楊斌代表學校對學堂在線在抗擊疫情期間為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高度認可和衷心感謝。
  • 火車司機楊斌和他的5張機車駕駛證
    這是楊斌今年在昌贛高鐵上的首趟春運值乘任務,30年火車司機生涯的他擁有5張機車駕駛證,經歷了中國春運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電力機車、動車組列車、高鐵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火車從時速40公裡到350公裡的變遷。18歲那年,受父親影響,楊斌踏進蒸汽機車駕駛室,當上了司爐工。看著機車黑得發亮的機身、巨大的爐膛、閃亮的儀表,楊斌堅定了成為火車司機的夢想。
  • 楊斌會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
    楊斌會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  清華新聞網4月19日電(通訊員 張 麗)  4月14日,副校長楊斌在工字廳會見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校長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教授一行。
  • 楊斌:抓好教育就要善於抓這個「關鍵少數」
    本文作者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作者 | 楊斌(某種意義上,傳統的「君子」,現在人們寄托在教育者特別是其中的頭面人物——校長身上。在東西方社會中,對政壇商界領袖都尚有相當的私德包容度,而對於校長,坦白地說,比較不姑息、不原諒。師道尊嚴,建立其上;代際傳承,有賴其正。這是校長領導力的一個基石,是很多零前面的那個一。
  • 楊斌率團出席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百年校慶
    楊斌率團出席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百年校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通訊員 許靜)3月25日至26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率團訪問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參加該校百年校慶典禮暨「21世紀大學的角色」論壇。國際處和校團委相關負責人以及20位學生民樂隊成員隨團出訪。
  • 楊斌會見康奈爾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來訪教授
    楊斌會見康奈爾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來訪教授清華新聞網5月22日電 5月17日,「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n Hopcroft)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資深副院長張世富(Shih-Fu Chang)教授一行訪問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在甲所會見了來訪教授一行。
  • 《心經》經文|願意覺悟者才能獲得覺悟,覺悟彼岸即是覺悟此岸
    曾看到過一個解釋,大概是這樣的:即說咒曰:咒語曰揭諦揭諦:去吧去吧波羅揭諦:走過所有的道路波羅僧揭諦: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菩提薩婆訶:歡呼覺悟吧從這個解釋來看,以此咒語結尾,富含深意。這是信、願、行三者的合一。
  • 楊斌會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副校長喬安娜·紐曼一行
    楊斌會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副校長喬安娜·紐曼一行 清華新聞網2月23日電  (記者 李華山) 2月22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副校長喬安娜·紐曼(Joanna Newman)一行3人訪問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在工字廳會見了紐曼博士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對話交流。
  • 楊斌:教、育、學本身就是大知識、大專業、大學問
    2020年4月29日下午,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與來自機械系、生命學院、新聞學院等院系的13位在學校或院系學生會工作的同學,以線上視頻會議的方式,開展了主題為「以生活而教育,因疫情而成長」的「開放交流時間」活動。
  • 論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如果一個教育者認為孩子、學生、下屬聽不聽只是受教育者自己的選擇,教育者只負責表述教育者已知的信息,也不需要學習,那麼麻煩出門左轉。當我們的人生經驗更豐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要在時間的維度上更勝一籌的情況下,我希望大家都要保持一個開放式的心態。教育是雙向的,當教育者只負責輸出信息的時候,受體也會用相同的態度面對教育,只不過輸出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