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把銀行的成本極大的降低下來,戶均3.6元的成本,讓我們有基礎去服務眾多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微眾銀行副行長、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金融科技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並且可以持續,從而覆蓋傳統金融無法觸及的客戶群體。
近日,在香港召開亞洲金融論壇期間,剛剛參加完由第一財經主辦的「大灣區金融發展:金融科技的未來」論壇,馬智濤在會場內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金融科技其實就是馬智濤的本職工作,他和微眾銀行幾年來在科技領域的摸索實踐,也可以說是中國近幾年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個微觀縮影。
第一財經:微眾銀行是中國境內最早成立的一家民營銀行。作為銀行陣營裡的新生力量,微眾銀行的經營模式與傳統銀行有很大不同,微眾銀行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馬智濤:我覺得微眾銀行最大的優勢在於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強大。剛剛在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也提到了,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關鍵。從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來看,我們很自豪的是可以採取開源技術、按分布式架構搭建技術平臺,建成完全自主可控、可支撐億量級客戶和高並發交易的銀行核心系統,把一個運行穩健、運維成本低、與傳統銀行非常不一樣的科技體系建立起來。
一個強大的科技運營管理體系,會讓我們具有非常強的成本優勢和擴展能力,使我們能夠第一天從零開始,一直到擁有百萬級、千萬級體量的客戶群,都能健康運轉。我們不需要不斷地對系統進行升級改造,這個基礎設施有非常強大的延伸性,能非常快速地去適應業務規模的擴大以及產品複雜度的需求,而且能把成本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
第一財經:談到金融科技賦能銀行實現成本降低,微眾銀行的成本控制在行業內可圈可點,這也使微眾銀行服務大量的小微客戶成為可能。微眾銀行的成本控制究竟低到多少?
馬智濤:在運用金融科技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三升兩降」原則,即通過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效率,改善客戶體驗,也能夠為量產化、規模化提供服務;同時能夠降低服務成本,控制風險。
目前微眾銀行每一戶的科技運維成本應該是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左右,具體來說,微眾銀行所承擔的每一個客戶一年的IT運維成本大約是人民幣3.6元,這個數據要遠遠低於國內的傳統金融機構戶均成本(20-100元),也比國際上的銀行成本(大約幾十美元)低得多。這樣低的成本給我們打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使我們有可能更好地來開展普惠金融服務,而且讓這種普惠金融服務變得可持續。同時,我們所提供的一些金融產品,服務了曾經在市場上被忽略的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微眾銀行服務的個人客戶中,有600多萬過去在徵信中心沒有徵信記錄;小微企業客戶中,68%的群體過去也從來沒有在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他們的交易行為跟傳統的金融視角存在很大差異。我們在服務過去從未有過金融服務的這部分客戶群體時,就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手段,來進行授信和風險控制。
2017年微眾銀行的不良率控制在0.64%,這是非常低的水平。低成本、低不良,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為小微群體服務的可持續經營模式,讓我們可以探索一條符合微眾銀行自身的發展道路。
第一財經:微眾銀行用科技服務金融,還覆蓋了傳統金融機構沒有服務到的哪些群體?
馬智濤:我們按照既定的戰略定位,以金融科技為依託,深入服務實體經濟,重點拓展兩大業務領域:一是面向長尾人群提供小額消費貸款,助其提前實現美好生活;二是面向小微企業提供經營周轉貸款,助其創業創新成功。
目前,我們覆蓋了31個省、市、自治區的567座城市。在我們主要貸款客戶中,79%是大專及以下學歷,筆均貸款金額也不過8000元。這種業務在過去的傳統金融服務中是無法做到的,利息還不足以覆蓋人工在內的成本,我們72%的貸款利息也不過百元左右。所以說,我們必須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成本高其實是掣肘普惠金融的關鍵問題之一。
同時,對於一些特殊群體,比如對於聽障人士,我們通過遠程視頻、手語服務為語言障礙者提供貸款服務。從這個角度講,微眾銀行所做的事情,不僅服務了更多的人群,同時也具有社會意義。
第一財經:如何來確定微眾銀行的貸款客戶?如何把風險控制在合理可控的範圍?
馬智濤:微眾銀行以大數據為核心構建風控規則,引入邏輯回歸、機器學習等方法,建立社交、徵信和欺詐等系列風控模型。在此基礎上,將人行徵信和公安等傳統數據與社交和行為等新型數據相結合,更全面評估信用風險;將大數據與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生物技術相結合,更精準地識別客戶身份、防範欺詐風險;引入第三方電子存證管理、機器人客服和機器人催收、數據訪問安全體系,控制全流程線上操作的潛在風險。
最終的結果證明,客戶表現非常好。只有很少數的客戶確實在周轉方面出現一些問題,產生了逾期。我們的不良率很低,這一部分的問題目前並沒有給微眾銀行的經營帶來壓力。
第一財經:作為民營銀行的一員,你認為民營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差異化競爭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智濤:目前包括微眾在內的民營銀行其實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但民營銀行可以利用背後的股東資源去做差異化的定位。同時,這些新生的民營銀行都很注重運用金融科技來服務客戶。由於一些民營銀行有非常雄厚的股東背景,它們可以在股東的產業鏈當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事實上,金融業務最終還要和產業相結合,這一點很重要。從大的政策來講,監管希望金融能夠服務實體經濟,這就必須要深入了解產業鏈的需求,我們認為銀行採用開放協作的模式是非常好的方法。
第一財經:國家提出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微眾銀行正好處於地位優勢的最前沿。在大灣區的共融共通發展中,微眾銀行將會有哪些機遇?
馬智濤: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內地與中國香港、澳門的金融同業之間會有很多協作機會,包括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的金融機構,會有很多合作與發展空間。另外,還會有金融機構與產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微眾銀行是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銀行,事實上,微眾銀行更像一家科技銀行。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很清晰的定位,希望能夠通過科技手段,滿足目前傳統金融沒有覆蓋到的市場。
虛擬銀行目前在香港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我認為虛擬銀行的參與者也要先想清楚,到底香港的傳統金融服務有哪些方面存在短板並且為市場所需要。在香港,走幾步路就會看到一家銀行,還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微眾銀行倒並不一定必須在香港申請一個虛擬銀行牌照,但會考慮用科技手段在這裡實現跨區域、跨機構的合作,這樣會更加順暢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