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原本推遲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最終還是取消了2020年的線下展會,6月17日,在這個往年畫廊相聚巴塞爾的日子,再次推出了線上展會,如果說3月份的香港巴塞爾線上展會是倉促上線,那麼6月的線上展會有沒有變得好一點?
除了巴塞爾外,今年多家美院的畢業展也在線上舉行。
那麼,未來藝術家的創作會不會變得更數位化、觀念化?當然這或許只是一種趨勢的假設,藝術家的創作最終來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虛擬展廳也不可能取代實體空間,但卻以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人們無法安全移動的今天。
中央美院線上虛擬畢業展頁面
因為疫情的發生,過去的幾個月中世界的物理連接一度中斷,網絡成為了人與人、人與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映射到藝術領域,網上展廳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生長,虛擬展覽及導賞直播接踵而至,基於社交網絡、AR、VR等科技的數字拓展項目亦層出不窮。
新的展覽方式最初也引發了藝術領域的談談,是否必須走進展廳,才能感受藝術的深度與力量?是否只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才能構建藝術的話題?當疫情的阻隔讓藝術的在場性無法發生,線上模式帶來怎樣新的創作和觀看方式?
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線上展廳
線上畢業展,用質感和完成度來定義作品的概念被打破
6月15日傍晚,繼研究生後,中央美院本科畢業展上線。上線當天還舉行了一場畢業季直播,中央美院各學院的指導老師和部分畢業生代表談及了疫情下的創作,線上虛擬美術館的搭建。在這場現實中並未發生的虛擬展覽中,中央美院1200位畢業生(本科846位)的所有作品都進入到虛擬美術館之中,並給予每位學生充分的展現空間,這在過去實體美術館中是難以做到的。
2020中央美院本科畢業展開幕式直播現場,原本應該掛滿畢業作品的央美美術館如今「空白」
而在傳統線上展覽模式外,搭建一個虛擬美術館的平臺,除了彌補學生畢業作品無法在實體美術館展出的遺憾,也是一次在科技支撐下的藝術實踐。
2020中央美院本科畢業展中設計學院的虛擬展廳
不過,相比建築、設計學院等原本就藉助數位技術完成創作的學院,國油版雕等專業講究媒材、在場性的造型類作品如何展示成為虛擬美術館的關注點之一,這場以虛擬的方式重建美術館的展覽也將原本習慣於用原作、質感來定義和完成作品的概念被打破,也啟發了藝術創作中社會關係的重新構建。
在現實中被認為相對最接近傳統的中國畫,雖然在虛擬展廳中相對中規中矩,但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劉慶和認為,「對於中國畫學院來說,不是說駕馭了某種科技的方式,而是逐漸建立了一種獨立的思考,這種思考可能是對傳統的再認識,以及對於當下、未來的關注。」
在造型藝術的範疇中,向來被認為最傳統又最靈活性的版畫專業的畢業創作跨出了與科技結合的一步,因為版畫作品多需要在工作室依託機器完成,但疫情期間,學生無法返校完成原計劃但創作,就有同學藉助iPad,讓版畫結合科技,科技結合藝術,最終運用了數碼版畫的方式進行創作。
中央美院版畫系李百舸的畢業作品《夢語系列.木石圖》30×40cm 木口木刻
李百舸畢業作品在虛擬展廳中的效果圖
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也著實感到,「無論是網課還是虛擬展覽,都是在特殊的境遇裡面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為今後創作留下了全新工作方式的印記,也激發出另一個層面上的創作。」
中央美院雕塑系汪加興作品《兩塊石頭-相遇》 石頭、機械裝置
汪加興作品在虛擬展廳中的效果圖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看來,過去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只想到如何把作品放進實體空間;而虛擬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考點,藝術家需要拓展思維,讓作品更有深度;而就觀看方式而言,虛擬空間超越了實體空間的動態方式,通過點擊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對作品有更多的解讀認知。這拓展了實體空間的概念,並啟發觀眾對美術館(博物館)新的認知;就展覽的傳播力而言,也獲得了更多的觀眾和關注。「未來『線上』的潛力還會被激發,並會越來越會凸顯網絡展覽的優勢。」張子康在畢業展開幕直播中說。
2020中央美院本科畢業展中設計學院的虛擬展廳
而因為搭建了虛擬美術館的平臺,未來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實體展都可以在「雲端」呈現。這也讓未來線上展示成為藝術展覽的標配,而且「未來即便是做線下的,也計劃有線上版本」成為了一種共識。
瑞士巴塞爾博覽會線上展廳
巴塞爾二度線上開啟,畫廊行業的線上市場
北京時間6月17日晚,隨著瑞士巴塞爾博覽會(下簡稱「瑞士巴塞爾」)在線上開啟,如果說3月香港巴塞爾的線上版本是無奈之下倉促上線。瑞士巴塞爾從先宣布延期、到最終決定依舊線上舉行,似乎也預示著疫情之下,傳統畫廊行業無論糾結與否,都需要去開拓線上市場,因為迄今為止無人知曉全球性線下博覽會將停擺至何時,但可以預期的是新冠疫情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將會是深刻並長遠的,會在從2020年起的幾年內持久存在。
今年是巴塞爾博覽會50年,原本3地均將舉行紀念活動,而如今展會在線上舉辦,也冥冥之中以半個世紀的時間見證了科技的發展。介於香港巴塞爾的經驗,瑞士巴塞爾更注重線上的「社交性」,雖然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匯聚瑞士萊恩河畔的儀式感不再,但281家全球畫廊在線上搭建自己的展廳,並且遍及了更多的人。而調整之後的線上平臺每家畫廊可以上傳15件作品(香港巴塞爾為10件),也整合了嵌入式視頻、改進外部界面,並推出的線上對話、導覽、工作室探訪等互動性項目,在信息量更大了的同時,也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幾乎「零成本」地參與其中,而經過香港巴塞爾體驗,參展商和觀眾也更熟悉地使用這個線上平臺。這也讓今年「平靜」的藝術市場,泛起了漣漪。
巴塞爾博覽會官方公布的線上展廳使用方法
當然因為今年全球畫廊空間幾乎均至少關閉了兩個月,所以「線上探索」也是本年度畫廊的關鍵詞,總部位於瑞士的MAI 36 畫廊在關閉期間,開始與建築師合作開發畫廊專屬的線上虛擬展廳,可以依照展覽和作品的需求,來進行展示空間的調整。這一探索與初階版本中用360度相機拍攝布展完成的現場展廳生成線上版本大不一樣,與中央美院的虛擬展廳有點類似。
MAI 36 畫廊與建築師合作開發畫廊專屬的線上虛擬展廳
高古軒也在疫情期間推出了「藝術家聚焦」板塊,每周重點推介一位藝術家,並在每周五早上6時(美國東部時間,即北京時間晚上6時)推出這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此後僅限48小時內在高古軒官網上以公開價格獨家銷售。每件作品的專題頁面上還會出現包括視頻、採訪、文章、藝術家的播放清單、推薦書籍及電影等諸多內容,讓觀眾深入了解每位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過程、靈感及其所受到的影響。
畫廊線上日常「功課」到了線上博覽會中整合推出,高古軒在巴塞爾的線上展廳就採用每8小時輪換一次作品的形式(輪換5個批次),這與畫廊網站上「藝術家聚焦」板塊的模式類似。
高古軒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線上展廳
同時也帶來了公眾在博覽會期間對高古軒線上展廳的持續關注,當然關注度和參與度只能帶來人氣,對於藝博會而言,交易才是目的。為了與藏家(客戶)更近,不少畫廊在zoom開啟了直播間,面向藏家劃重點。
記者在博覽會期間進入天線空間、裡森畫廊、香格納畫廊、博倫坡畫廊四家畫廊組成的直播間。最直觀的觀看體驗是,藝術品交易的雙方始終保持著格調,「直播間」的聊天功能只有畫廊發布的作品信息,畫廊方的工作人員以緩慢地語速沉著介紹作品背景,而「直播間」的觀眾一般不發出互動,如今對哪件作品有興趣,會直接聯繫畫廊工作人員。但據平臺數據顯示,6月18日舉行的一場2小時的直播在2個平臺累計觀看人數為1.7萬餘人,這樣的直播一共舉行了3場。
四家畫廊直播截屏(圖為裡森畫廊正在介紹)
對於緣何在展廳之外另做直播,創辦於1967的裡森畫廊認為,聊天室直播功能還沒被納入巴塞爾的官方平臺上,但「直播間」可以為客戶和潛在買家提供一個與畫廊實時互動的平臺,並吸引新的受眾,為此畫廊也準備了作品的演示文稿,方便觀眾觀看。「雖然畫廊直播和『帶貨』的概念並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畫廊就此固步自封,巴塞爾的平臺像是一場虛擬漫遊,而不同平臺的直播則是不同的變焦。」裡森畫廊亞洲總監董道茲(David Tung)說。
裡森畫廊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線上展廳
在巴塞爾的線上展廳,裡森畫廊的網上展廳以「他鄉記憶」為主題,帶來約翰·亞康法、安尼施· 卡普爾、李禹煥等9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雖然線上展廳容易帶給觀眾「觀看疲勞」是劣勢,但展廳中可以不受空間限制,插入影片以展示藝術家製作作品的過程,以及討論作品背後的故事,卻是優勢;另一優勢是,在展會期間的「線上座談會」不受地域的局限,受眾和影響力勢必會更大。
參與同一場直播的香格納畫廊把「觀看疲勞」解讀為,「線上展廳每件作品在視覺上會比較平均,不像線下展廳裡可能一眼看過去就有很容易能抓住你眼球的作品。」但同時,香格納畫廊也感受在實地展出中,一些畫廊展位較小或位置較偏容易被忽略,到了線上展廳畫廊與畫廊的呈現比較平均,對於「直播」則認為是提供了一種更豐富的線上觀展體驗。
香格納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線上展廳
不可否認的,藝術商業很大一部分的特質是人和人的互動,線上藝博會在這個區塊是有不足的,「直播」雖稍微做了彌補,但終究無法代替線下。
除此之外,MAI 36 畫廊亞洲代表王維薇還認為,「太依賴線上藝博會也會造成觀眾對藝術理解的扁平化,並把互動性較大的新媒體藝術和行為藝術排除在大眾認知之外,甚至連雕塑作品都可能因為在線上展示的局限性,而被平面的繪畫和攝影排擠。而且畫廊在選擇線上展品時,會傾向更有立即視覺效果、或是較有名氣的藝術家的作品,長期如此,對藝術媒材的多元化發展或有不均衡的影響。」「但線上藝博會的訊息相對來說更透明,更全面,更便利於新的藝術參與者加入。」
MAI 36 畫廊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線上展廳
從中央美院的畢業展到巴塞爾藝博會,兩者看似不再同一探討語境下,但卻是構成藝術市場的兩端,藝術家創作生產到畫廊將藝術家以及作品推向市場對接藏家。在疫情發生半年後,基於技術的發展和科技的實踐,這兩端均實現了虛擬展廳,而藝術展示的虛擬化會否最終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未來藝術家的創作會不會變得更數位化、觀念化?當然這或許只是一種趨勢的假設,藝術家的創作最終來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虛擬展廳也不可能取代實體空間,但卻以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人們無法安全移動的今天。
這也讓人想到去年年底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博覽會,藝術家卡特蘭的作品《喜劇演員》以12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兩件,剩一件被一位紐約表演藝術家「有預謀」地吃掉了,這讓這件本來就充滿調侃的作品,破圈被關注。在當下的線上展廳模式下,是不是沒有可能出現「膠帶香蕉」式作品所引發的巨大反響和討論?即便線上展實際上被更多的人瀏覽。而更令人唏噓的是,「巴塞爾邁阿密」之後的兩個月,疫情席捲全球,這原本尋常的展會,卻成為了迄今未知最後一場線下發生的全球大型藝博會。
2019年12月,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博覽會貝浩登展位現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