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座城市,有人說它像布拉格,也有人說它「山寨」了好萊塢。被群山與森林包圍起的老城區遍布中世紀風格的建築,是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小眾勝地。
它就是布拉索夫(Brasov),羅馬尼亞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
羅馬尼亞絕對是東歐被低估的一個旅遊國度,這裡有精緻唯美的皇家城堡,古樸靜謐的中世紀古城,掩映在喀爾巴阡山脈斑斕的秋色之中,再加上撲朔迷離的「吸血鬼」傳說……這個國家要風光有風光,要故事有故事,可不是只有會做體操的小姐姐哦~
羅馬尼亞西北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穿過森林深處」。這裡的鄉村宛如莫奈筆下的油畫,駕車穿梭其中,絕美秋色中點綴著古雅的房屋,綿延不絕的山巒間隱藏著中世紀古堡的廢墟,如畫的鄉村布滿了蜿蜒的道路,仿佛不知道從哪條小徑裡,就會出現一個趕著馬車的吉普賽人。
布拉索夫地處東歐南喀爾巴阡山脈北麓,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東南,是13世紀來自德國的薩克森人建造的七座城市之一。因其地處歐洲通往東方的交通要道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短短幾十年就發展成為繁華的商貿之都。薩克森人獲得了可觀的財富,將其命名為「Kronstadt」,意為「皇冠之城」,城徽就是一頂皇冠戴在了橡樹上。德國人還發揮了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奠定了城市的建築風格,保守的習俗也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一磚一瓦中。今天的布拉索夫是羅馬尼亞重要的工業基地,僅次於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第二大城市。
在德國人建造的七座城市中,另兩個著名的旅遊城市錫比烏(Sibiu)和錫吉什瓦拉(Sighisoara)距離布拉索夫車程都在3小時內,附近還有著名的「吸血鬼城堡」——布朗城堡(Bran Castle)和以德國新天鵝堡為模板的派勒斯城堡(Peles Castle),非常適合以布拉索夫為據點遊覽周邊地區。
吸血鬼城堡
布拉索夫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紀風格的街道、房屋、城牆和堡壘,老城的格局六七百年都沒怎麼變過。住在老城範圍內都比較方便遊覽,城市不大,步行即可。老城外圍道路有一處環島花園,南側道路直通往老城中心的廣場,大部分旅行者都從這裡進入老城。我就住在距離環島步行僅五分鐘的一家民宿,因為老城內是不允許自駕車入內的。
從遊客中心拿到的地圖有兩面,一面是現在的地圖,另一面是17世紀布拉索夫的地圖。我掃描了兩面,可以看出老城格局幾乎沒有變化。
17世紀布拉索夫地圖
我的遊覽,就從環島花園的入口開始。路邊還有一座代表羅馬的雕塑——母狼哺育兩個嬰兒。
羅馬尼亞還真跟「羅馬」有關,他們的祖先是達契亞人,公元1世紀時就建立了達契亞國(Dacia State)。公元101-102年,古羅馬帝國迅速擴張,大名鼎鼎的圖拉真皇帝御駕親徵,徵服了這一地區,將其歸為羅馬帝國北部的一個行省。這場戰爭就於公元113年被記錄在義大利羅馬市中心的圖拉真柱上,柱身的浮雕講述的就是這場戰爭的經過。今天的羅馬尼亞人對銘刻著祖先的圖拉真柱極為崇拜,所以也將羅馬城的象徵放置在這裡,告訴來訪者這裡曾是古羅馬帝國的領地。
要我說羅馬尼亞人的腦迴路也挺奇怪,圖拉真柱上他們的祖先可是打了敗仗啊!可能是因為羅馬尼亞想找個強大的祖先吧,畢竟在後來的一千多年,這塊土地先後被不同的民族所統治,現代史更是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羅馬尼亞急於「抱大腿」來證明自己。所以,今天的羅馬尼亞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古羅馬人和德國薩克森人的後裔。
街心花園對面的小山丘上有一座舊堡壘(Brasov Fortress /Cetuia de pe Straj),它曾是布拉索夫城外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建於1524年,最早為木製堡壘,後改為石制。今天的 內部還有一家餐廳,是俯瞰城市全景最佳場所之一,可同時看到新城和老城,還可以看到齊奧塞斯庫在這裡的豪宅。
夜晚登上城堡,可以俯瞰老城
薩克森人曾建起厚重的城牆和堡壘用於防禦,這些城牆堡壘後來有的毀於戰火,有的為城市擴建被人為拆除,能有幸保留到現在的,都是布拉索夫重要的歷史遺蹟。儘管沒有像布拉格那樣被歲月雕琢過的石板路,但老城的街巷已經被時光磨得發亮,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風格迥異的中世紀建築,不經意間傳遞出這座城市曾經歷的一切。每一幢房屋、每一條街道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沒想到,在不起眼的羅馬尼亞,能有這樣一座城市,古樸而不破敗,道路乾淨整潔,色彩斑斕絢麗的房屋舊而不破,與東歐不少城市的蕭條破敗大相逕庭。
然而如果從細節上看,布拉索夫有點過於「用力」了,她急於想向世界展示自己,也有點急於從遊客手裡獲得利益。這裡的物價在東歐算是較高的,廣場周邊小資的咖啡座顯得過於商業化。抬頭仰望,山坡上一個巨大的白色「Brasov」,山寨了洛杉磯格裡菲斯天文臺上那個巨大的「Hollywood」。我想,也許布拉索夫是希望把自己打造成歐美風情結合的城市,擁抱現代化的世界,藉此來吸引大洋彼岸的美國遊客吧。
13世紀,薩克森人在布拉索夫建造了市中心的議會廣場(Council Square),自1364年以來,它一直是年度集市的所在地,據說是「羅馬尼亞最恢弘的廣場」。中世紀時,這裡曾是處決犯人的場所,教會的事兒咱不懂,但從15世紀起,歐洲掀起了一場「獵巫運動」,認為女巫是魔鬼的化身,殘害了不少無辜的婦女,這場運動長達300年,而當時處決女巫就在這個廣場上。
時至今日,愚昧的時代早已結束,今天的廣場是當地人最喜歡的休閒場所之一,也是遊客聚集的地方。廣場四周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露天咖啡館眾多,鴿子悠閒地在廣場上踱步,絲毫不在乎天真的孩童追逐的腳步。
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就是建於1420年的老市政廳(the old city Hall),如今是布拉索夫縣歷史博物館(Muzeul Judeean de Istorie Braov),一樓現為遊客信息中心。市政廳旁邊的塔樓曾是城市防禦工程的一部分。仔細看,市政廳上就有彩色的城徽,一頂皇冠戴在了橡樹上,非常顯眼。
夾在廣場一側一整排房子裡的,有一座19世紀末才建成的銀頂東正教堂。
不僅在廣場上,老城很多地方一抬頭就能看見山頂白色的「BRASOV」字母,即便在夜間也閃閃發光。字母所在的這座山叫「坦帕山(Tampa Mountain)」,可以乘纜車一直通往山頂。
走到廣場盡頭,就是布拉索夫著名的「黑教堂(The Black Church)」。
教堂始建於1383年,由薩克森人在一座被蒙古人摧毀的教堂遺址上所修建,由於142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毀壞了不少建築,直到1477年才竣工。教堂具有羅馬式與哥德式雙重風格,規模宏偉,結構勻稱,堅固美觀。它不僅是羅馬尼亞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也被稱為「維也納至伊斯坦堡之間的最大的宗教建築」,還是這一地區最大和最重要的路德教派(羅馬奧古斯坦福音教會)的禮拜場所之一。
教堂一側有一尊銅像,是16世紀在布拉索夫傳播路德教的一位著名牧師。
黑教堂共有五座大門,側面的方形抱柱是哥德式教堂的風格之一,上嵌許多造型美觀的神像雕塑。
黑教堂起初叫「聖瑪麗教堂(Saint Mary’s Church)」,更名要追溯至1689年的一場災難。布拉索夫遭遇了建成以來最大的一場火災,大火吞噬了大半個城市,三千餘人命喪火海,教堂損壞嚴重,外牆被大火燻黑。薩克森人花了幾十年重修城市,教堂的修復更是持續了近百年,內部裝飾融合了奢華的巴洛克風格。教堂裡安裝有重達6.3噸的鐘,是羅馬尼亞最大的,藏有119件來自土耳其的手工地毯,和建於19世紀下半葉的大型管風琴,共有4000餘根管和76個鍵盤,夏季還有機會在此聆聽風琴音樂會。
不過,即使被大火燻黑了,這外觀看著並不黑啊,和歐洲其他教堂差別不大。
廣場西北側的Strada Muresenilor是一條車行大街,自中世紀以來就是老城的主幹道,兩端原本各有一座城門,後因影響交通,阻礙機動車通過早已被拆除。它一頭通往環島花園,另一端與商業主街Strada Republicii在議會廣場交匯。步行街兩側遍布餐廳、酒店和商鋪。
商業步行街
不由得想,因影響交通和現代化建設,舊城門、城牆的拆除,與文物保護一直就是最矛盾的事情,在世界許多城市都存在。好在布拉索夫在附近建起了新城,我們今天才能看到這座充滿歷史感的老城。
黑教堂後面坦帕山下有一條「繩索街(Rope Street/Strada Sforii)」,街如其名,這條長約80米,寬僅有1.2米的小巷是歐洲最窄的街道。中世紀時曾作為緊急消防通道,如今兩側牆壁上都刷上了彩色牆面和漫畫塗鴉,是攝影愛好者取景和遊客擺pose耍酷的地方。
其實,匈牙利人請薩克森人移民過來,多少有點想讓他們當「擋箭牌」,那時的特蘭西瓦尼亞不斷受到韃靼人、土耳其人等遊牧民族的侵擾。薩克森人就決定修建城牆堡壘保衛家園,從15世紀初至17世紀中期,建起了一整套防禦工事。內城曾被12米高長達3公裡的城牆圍繞,分布著多個堡壘和瞭望塔,南北兩側共有5座城門。當時羅馬尼亞人只能住在城外的「舍伊(Schei)」地區,進城還要交「過路費」。他們入城的這道城門就叫「舍伊門(Schei Gate)」,也是羅馬尼亞人入城的唯一入口。
可惜老城門毀於大火,今天看到的這座磚石砌就的凱旋門式大門建於1827年,目的是緩解交通,中拱通行車輛,兩側供行人通行。
如果想最快捷遊覽老城,可以按照這樣一條路線:老城入口-舊城牆-Schei區-聖尼古拉教堂-Schei門-繩索街-黑教堂-議會廣場-白塔,最後回到老城入口。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乘坐纜車登山,俯瞰遍布赭紅色屋頂的老城區。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