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建所40年來
科研成果精粹
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
梳理社會學界學術成果,推進學科發展
新書推薦
《邁向人民的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集萃》(全10冊)
編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編
時間:2020年7月
裝幀:精裝
定價:4980.00元
ISBN : 978-7-5201-6384-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關鍵詞: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研究方法 社會變遷
01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40周年所慶文集《邁向人民的社會學》彙編了1980年至2018年期間,該所研究人員發表在社會學領域重要學術期刊上的400餘篇文章,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快速轉型和巨大變遷。全書分為10卷,按成果發表年份編排,成果涉及社會學理論、歷史與方法研究,民族學理論與具體問題探討,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社會組織與群體研究,文化、家庭與性別研究等。彙編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既是對社會學界最優秀學術成果的梳理,又是對社會學學科發展的梳理。
02
編者介紹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1月18日,是中國社會學恢復以後成立的最早的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學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中國最大的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管理機構和秘書處所在地。自建所以來進行了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重點課題的研究,如「中國小城鎮研究」、「中國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研究」、「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單位』組織和民間社會組織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中國社會指標體系研究」、「中國城市家庭研究」、「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中國社會學基礎理論研究」、「當代中國城鄉社會變遷研究」、「當代中國社會人民內部矛盾研究」等等。
03
圖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總目錄
第一卷
1980年
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 費孝通
1981年
社會學系的培養目標問題 費孝通
1984年
我國城市家庭結構的規模和類型 劉英
1985年
小城鎮研究綜述 方明整理
郭沫若「五四」時期的「泛神論」思想簡論 張琢
1986年
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何建章
改革與新型城鄉關係模式的建立 方明 葉克林
美國的科學社會學 魏章玲
淺談國外發展研究 陳一筠
我國城市家庭結構類型變遷 馬有才 沈崇麟
當代青年職工行為與動機分析 張宛麗
我國各階層經濟收入差距變化淺析 慶芳
小城鎮建設與城鄉協調發展 張雨林
上海市的老人家庭 凌儀真 畢可生
京津滬寧蓉五城市家庭調查初析 劉 英
同社會學界朋友們的談話 費孝通
廣西南寧市永寧村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 蒙晨
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階級結構的變化情況 慶芳
1987年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二重性——魯迅的中國文化觀研究之一 張琢
改革中的階級結構的變化和對策之我見 王頡
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和階層問題的研究 何建章
蛇口工業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調查 慶芳 張宛麗
試論青少年個體犯罪的原因 赤光
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的社會互動與西部發展——對包頭地區考察的反思 李漢林 王穎 孫炳耀 王琦 方明
中國城鎮發展模式初探 馬俠
我國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初探 慶芳
美國的災難社會學掠影 戴可景
群眾對物價變動的社會心理反應——八城市居民調查 「物價心理反應」課題組
城市居民對物價改革態度的補充分析 陳菴
中國古代家庭規模到底有多大?張琢
青年價值取向演變的意義 謝昌逵
1988年
企業職能的改變與社區整合新模式的建立 孫炳耀 方明 王琦 王穎 李漢林
四十年代中國社會學的建設 楊雅彬
蘇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 左秀榮
「現代化理論」述評 嚴立賢
改革中的中國社會流動狀況 慶芳
急劇的社會變遷•社會整合與犯罪 張 荊
戰後日本地域開發計劃與社會變動 李國慶
對十二所大學學生需要動機的研究 石秀印
試析城市住宅的社會因素 張仙橋
我國現階段的階級結構 何建章
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轉變時期中不同類型城市社區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李漢林 王琦 王穎 方明 孫炳耀
論城鄉一體化 張雨林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分層和待遇偏低問題 慶芳
西方社會科學中關於性別差異和性別分層的理論 陳一筠
第二卷
1989年
蘇共中央關於提高社會學作用的決議 侯宏勳 譯
回顧與展望:開創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新局面 方明 王頡
科學技術發展與價值觀念更新 司馬雲傑
論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梁向陽
城鄉差別與農村社會問題 慶芳
從徵婚啟事看我國城鎮大齡未婚男女擇偶標準的差異 張萍
中國社會學十年概觀 王育民
社區研究十年 王頡
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居世界第七十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
我國各省區市社會發展的比較與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
婚姻家庭研究十年概述 馬有才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述評 張力之
十年社會學理論、方法研究的回顧和反思 張宛麗
中國社會心理學十年回顧與展望 石秀印 劉衛平
陵縣人口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王新玲
城市發展與犯罪問題探略 譚深 李楯
社會學在中國的復興——《現代中國社會學•序》 張琢
職工參與意向的調查分析 李慶善
重新認識農民問題——十年來中國農民的變化 陸學藝
新中國成立四十年社會發展指標的評價 社會發展和社會指標課題組
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研究述評 張琢
1990年
評價農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及其應用 李培林 丁少敏
社會研究中的量度誤差問題 沈崇麟
城鄉協調發展與城鎮體系的整體優化 張雨林
十年來我國各階級階層結構演變的分析 慶芳
美國的「反主流」文化與婚姻家庭發展趨勢 陳一筠
費孝通教授的講話 費孝通
雷潔瓊教授的講話 雷潔瓊
胡繩院長的講話 胡繩
陸學藝所長的講話 陸學藝
傳統文化與社會政策對婦女初婚年齡及生育率的影響 戴可景
中國農村核心家庭的特點 劉英
論老有所養與中國家庭 魏章玲
人口要素對中國城市家庭結構的影響 沈崇麟
試論我國城市住宅的建設主體和分配問題 李國慶
尋求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陵縣為典型的縣級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考 徐逢賢
中國城市家庭問題小議(節選) 陳一筠
近期我國社會階級、階層研究綜述 張宛麗 整理
中國封建社會運行的特點及成因 張琢
「八五」期間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幾點設想(摘要) 陸學藝
對近年婦女研究現象的社會學考察 譚深
論社會行動的規定 夏光
論我國城市住房體制對單位職能的影響 李國慶
第三卷
1991年
重訪雲南三村 費孝通
關於社會結構的問題——兼論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徵 李培林
日本社會指標的由來與發展 張萍
孔子與韓非思想的社會功能審視 王頡 唐軍
《理性化及其限制》評介 夏光
獨身現象及其文化含義 李銀河 馮小雙
今日城市的夫妻關係——與日本的比較 劉 英
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摘要) 「社會發展綜合研究」 課題組
工作積極性調動:兩難境地與策略選擇 石秀印
關於大中型國營企業凝聚力的調查分析 張潘仕
毛澤東與農村調查——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七十周年 陸學藝 徐逢賢
城市「單位保障」的形成及特點 譚深
中國現代化的分期與發軔 張琢
1992年
論我國社會政策的傳統模式及其轉變 姜曉星
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及2000年目標的綜合評價 慶芳
轉型社會中的農村變遷——對大寨、劉莊、華西等13個村莊的實證研究 張厚義
中國封建專制統治思想的構成及其操作化目標的實現 王頡 唐軍
1990年各省區市小康目標實現情況的試測 「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
中國現代化若干目標分析 張琢
論激勵 李慶善
真正的知識超越國界——訪當代社會學大師羅伯特• 默頓 (Robert K. Merton) 閻鵬
中國早期現代化向制度、文化層的推進和孫中山的發展藍圖 張琢
轉型時期農民的階層分化——對大寨、劉莊、華西等13個村莊的實證研究 陸學藝 張厚義 張其仔
中國十四省市農村婦女基本狀況及其生活簡析 戴可景
再論「另一隻看不見的手」 李培林
演化中的三維社區結構 王穎
產業組織面臨的雙趨避衝突 李慶善
1993年
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 費孝通
大潮中的中國社會學:分化與深化 《社會學研究》編輯部
老一輩社會學家視野中的中國農村工業 楊雅彬
在中國的日資企業中職工的轉職意願及其國際比較 邵道生 馮伯麟
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的再生與發展 張厚義
中國單位現象與城市社區的整合機制 李漢林
特區發展及其在全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 慶芳
論村落文化 李銀河
中國違法婚姻現狀分析 張萍
第四卷
1994年
關於人類學在中國 費孝通
「防人」:國人人際交往的誤區——漢語諺語的人際交往研究 李慶善
社會的發展與道德的衰退 邵道生
我國青年貢獻意願的變化軌跡 石秀印
當代中國婦女狀況的分析與預測 譚深
從蘇南的一個村莊看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張雨林
私營企業主階層在我國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張厚義
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親緣關係 郭於華
再答劉崇順同志 張琢
「女人回家」問題之我見 李銀河
1995年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對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 李培林
住宅社會學的興起及在中國的發展 張仙橋
蘇南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張雨林 吳大聲 汝鵬
中國鄉村裡的都市工業 李培林
正直與圓滑:國人在做人問題上的衝突——漢語諺語的社會心理研究 李慶善
21世紀中國的社會結構——關於中國的社會結構轉型 陸學藝
1992年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已上升為世界67位 慶芳
新時期階級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李培林
權利•自由•出路——對幾位同人的答覆 鄭也夫
社會學之國學尋蹤 張琢
阻礙轉型社會良性發展的四個問題 邵道生
我國社會保障指標體系綜合評價 慶芳
安徽鳳臺縣中心村調查 許宏業
試析人際關係及其分類——兼與黃光國先生商榷 楊宜音
再析新時期利益格局變動中的若干熱點問題 李培林
從「共有制」跨入現代市場經濟——南海鄉村考察報告之一 王穎
淺談網際網路Internet 鄒新華
婦女研究的新進展 譚深
中國農村「職業—身份」聲望研究 折曉葉 陳嬰嬰
前學科階段的中國青年研究 王頡
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工具合理性 司馬雲傑
北歐五國兩性比較統計——關於男女平等的事實和數據 戴可景 譯編
1996年
城市地方社會保險的一體化建設——廣東省佛山市個案研究 孫炳耀 趙克斌
中國和世界各國現代化水平的國際比較 慶芳
21世紀的亞洲社會與社會學 陸學藝
非制度因素與地位獲得——兼論現階段中國社會分層結構 張宛麗
性別觀念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女性的職業發展 李春玲
中國女性的性觀念 李銀河
家庭社會學研究概述 譚深
村莊邊界的多元化——經濟邊界開放與社會邊界封閉的衝突與共生 折曉葉
中國城鎮的低收入群體——對城鎮在業貧困者的社會學考察 樊平
流動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地位 李培林
性騷擾:城市外來女民工的雙重身份與歧視 唐燦
公廁問題與公廁革命 張仙橋
1997年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性別差異 譚深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述評 張力之
實施全民禁毒教育計劃的緊迫性及若干思路 張潘仕
中國基層社區組織的變遷 張琢
扶貧傳遞與社區自組織 沈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協調度的綜合評價 朱慶芳
社會結構變遷中的城鎮社會流動 李春玲
我國失業保險的功能定位 孫炳耀
超級村莊的基本特徵及「中間」形態 折曉葉 陳嬰嬰
我國農村社會變遷與農村社會學研究述評 又紅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學 陸學藝 景天魁
中國改革中期的制度創新與面臨的挑戰 「中國社會發展研究」 課題組
法國福利體制的危機及對我國的啟示 李培林
第五卷
1998 年
社會變遷中的兒童食品與文化傳承 郭於華
中國社會學的學術意識 《社會學研究》 評論員
中國社會心理學九十年代前期歷程 石秀印
社會心理領域的價值觀研究述要 楊宜音
試析97社會學學術態勢 遍布
社會學方法論新探 (上)——科學哲學與語言哲學的理論視角 覃方明
社會學方法論新探 (下)——科學哲學與語言哲學的理論視角 覃方明
對農業的促進或衝擊:中國農民外出務工的村級研究 黃平 E. 克萊爾
老工業基地的失業治理:後工業化和市場化——東北地區9 家大型國有企業的調查 李培林
從三項國際評估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 朱慶芳
從住房市場的特點看政府對住房市場的幹預和作用 陳星
打工妹的內部話題——對深圳原致麗玩具廠百餘封書信的分析 譚深
1999 年
涂爾幹的遺產:現代社會及其可能性 渠敬東
社會學危機的含義 吳小英
98社會學:研究進展狀況與熱點難點問題 《社會學研究》 編輯部
「自己人」:信任建構過程的個案研究 楊宜音
情理與審查——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社會心理學闡釋 徐冰
資源與交換——中國單位組織中的依賴性結構 李漢林 李路路
國有企業社會成本分析——對中國10個大城市508家企業的調查 李培林 張翼
中國城鎮居民貧富差距演變趨勢 許欣欣
溫州人在巴黎:一種獨特的社會融入模式 王春光 Jean Philippe BEJA
中國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 景天魁
社會學筆談——兩個研究領域將引起關注 李漢林
2000 年
中國早期現代化:社會學思想與方法的導入 李培林
消費分層:啟動經濟的一個重要視點 李培林 張翼
城市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王穎
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研究二十年 張宛麗
單位成員的滿意度和相對剝奪感——單位組織中依賴結構的主觀層面 李漢林 李路路
中國貧困研究的社會學評述 沈紅
99中國社會學回顧與展望 《社會學研究》 編輯部
社會變遷比較研究中的主體行為分析 鄭菁
流動中的社會網絡:溫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動方式 王春光
從職業評價與擇業取向看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許欣欣
從現代性到「第三條道路」——現代性札記之一 黃平
社區服務型非營利機構面臨的若干問題 朱又紅
社會學大有作為 李鐵映
社會政策的理論與思索 楊團
從實求知 費孝通
「河南村」流動農民的分化 唐燦 馮小雙
產權制度選擇中的「結構-主體關係」 折曉葉 陳嬰嬰
村莊內外——溫州宜一村調查 王曉毅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反思與重構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課題組
第六卷
2001年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與探討 唐鈞
2000年社會學在中國——研究進展狀況及熱點難點問題 本刊編輯部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託管的新模式——以羅山市民會館為例 楊團
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係 王春光
矽谷高科技發展的社會基礎:中介組織 方衛華
理性選擇理論面臨的挑戰及其出路 李培林
2002年
窮人主體建構與社區性制度創新 沈紅
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裡的村莊研究 李培林
2001:中國社會學前沿報告 本刊編輯部
社會政策研究範式的演化及其啟示 楊團
制度規範行為——關於單位的研究與思考 李漢林 渠敬東
「他者」的經驗和價值——西方女性主義社會學的嘗試 吳小英
2003年
當知識遭遇性別——女性主義方法論之爭 吳小英
網絡化:企業組織變化的新趨勢——北京中關村200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調查 李培林 梁棟
全球化:一個新的問題與方法 黃 平
2002:中國社會學前沿報告 本刊編輯部
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對教育獲得的影響(1940-2001) 李春玲
文化水平如何影響人們的經濟收入——對目前教育的經濟收益率的考查 李春玲
MOST案例再研究:社區公共服務社的研究和政策應用——大連市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過程的案例分析 葛道順
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研究 李培林 張翼
2004年
從社會學視角看「文明衝突論」 蘇國勳
關於公營事業的初步分析 楊團
中國與韓國社會階級意識的比較研究 李煒
資本怎樣運作——對「改制」中資本能動性的社會學分析 折曉葉 陳嬰嬰
底線公平與社會保障的柔性調節 景天魁
構建中國發展型的社會政策——「科學發展觀與社會政策」筆談 李培林 王思斌 梁祖彬 周弘 張秀蘭
科學發展觀的「中國經驗」基礎 李培林
社會政策時代與政府社會政策能力建設 王思斌
演變中的社會福利政策思維——由再分配到社會投資 梁祖彬
歐盟經驗:促進發展並追求公正——中國能夠從歐盟借鑑什麼 周弘
發展型社會政策:實現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操作化模式 張秀蘭
第七卷
2005年
社會衝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研究 李培林
組織和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 李漢林 渠敬東 夏傳玲 陳華珊
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 李春玲
德國歷史學派與19世紀經濟學方法論之爭的啟示 何蓉
現代性與文化:韋伯的理論遺產之重估 夏光
探尋性別關係和性別研究的潛規則——從《父權的式微:江南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性別研究》說起 吳小英
社會、市場、價值觀:整體變遷的徵兆——從職業評價與擇業取向看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再研究 許欣欣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關係變遷中的非均衡問題 王春光
產權怎樣界定——一份集體產權私化的社會文本 折曉葉 陳嬰嬰
縱貫性數據與生長模型在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宋時歌 陳華珊
關於中國村落共同體的論戰——以「戒能-平野論戰」為核心 李國慶
2006年
社會學與文化自覺——學習費孝通「文化自覺」概念的一些體會 蘇國勳
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係: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 楊宜音
農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問題研究 王春光
流動人口地位獲得的非制度途徑——流動勞動力與非流動勞動力之比較 李春玲
本土「理想型」與社會理論立場——鄒川雄的兩部「本土化」專著述評 徐冰
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內部關係研究 李原 郭德俊
2007年
加強社會建設理論和經驗的研究 李培林
堅持結構分析和機制分析相結合的學科視角,處理現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大問題 渠敬東
老年人日常照料的角色介入模型 夏傳玲
農民工在中國轉型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態度 李培林 李煒
佛教寺院經濟及其影響初探 何蓉
馬克斯•韋伯:基於中國語境的再研究 蘇國勳
計算機輔助的定性分析方法 夏傳玲
從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入手,抓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路 陳光金
2008年
當代中國人公民意識的測量初探 楊宜音
市場競爭還是性別歧視——收入性別差異擴大趨勢及其原因解釋 李春玲 李實
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認同和社會態度 李培林 張翼
現代性與中國經驗 李培林
合作與非對抗性抵制——弱者的「韌武器」 折曉葉
面對風險:公眾安全感研究 王俊秀
關係化還是類別化:中國人「我們」概念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探討 楊宜音
中國農村醫療籌資公平性研究——基於全國八個農業縣醫療籌資系統的實證研究 王晶
國家規制與宗教組織的發展——中國佛教的政教關係史的制度分析 何蓉
變遷中的中國單位制度回顧中的思考 李漢林
2009年
應用Kish表入戶抽樣被訪者年齡結構扭曲問題研究 張麗萍
封閉與開放的法律系統如何可能?——讀盧曼《法律作為社會系統》 周婧
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於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 渠敬東 周飛舟 應星
女兒贍養的倫理與公平——浙東農村家庭代際關係的性別考察 唐燦 馬春華 石金群
市場化背景下性別話語的轉型 吳小英
第八卷
2010年
近年來農民工的經濟狀況和社會態度 李培林 李煒
中國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 李培林 田豐
城市工人與農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 田豐
家庭現代化理論及其發展的回顧與評述 唐燦
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李春玲
知識分子心史——從ethons看費孝通的社區研究與民族研 楊清媚
市場抑或非市場:中國收入不平等成因實證分析 陳光金
2011年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 譚深
中國城市家庭變遷的趨勢和最新發現 馬春華 石金群 李銀河 王震宇 唐 燦
尋求變革還是安於現狀——中產階級社會政治態度測量 李春玲
數據誤差的調整效果的評估——對楊舸和王廣州商榷文章的再商榷 李春玲
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態度和行為選擇 李培林 田 豐
我國發展新階段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 李培林
「『社區』研究」與「社區研究」——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研究述評 肖林
韋伯關於中國文化論述的再思考 蘇國勳
社會建設就是建設社會現代化 陸學藝
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 折曉葉 陳嬰嬰
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脆弱性——以內蒙古荒漠草原的一個嘎查為例 張倩
國家、資本市場與多元化戰略在中國的興衰——一個新制度主義的公司戰略解釋框架 楊典
2012年
「新古典社會學」的宏圖與迷思——以多元轉型績效比較為切口的批判性綜述 呂鵬
自由與秩序:西方社會管理思想的演進 張旅平 趙立瑋
創新福利模式 優化社會管理 景天魁
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論、研究策略及應用——以消費模式研究為例 朱迪
從「大眾社會」到「社會學的想像力」——理解米爾斯的一條內在線索 聞翔
流動人口心理層面的社會融入和身份認同問題研究 崔巖
效率邏輯還是權力邏輯——公司政治與上市公司CEO強制離職 楊典
中國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代際比較 李培林 田豐
在「生人社會」中建立「熟人關係」——大學「同鄉會」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楊宜音 張曙光
第九卷
2013年
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基於中國經驗的社會學分析 楊典
鄉村社會轉型時期的醫患信任——以我國中部地區兩村為例 房莉傑 梁小雲 金承剛
「家庭福利」文化與中國福利制度建設 羅紅光
理論化與制度精神——由《佔有、經營與治理:鄉鎮企業的三重分析概念》引申的幾點思考 趙立瑋
我國社會組織體制的改革和未來 李培林
馬克斯•韋伯:基於社會動力學的思考 張旅平
互助合作實踐的理想建構——柳青小說《種穀記》的社會學解讀 羅琳
私營企業主任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因素分析 呂鵬
自我邊界的「選擇性固化」:公民運動與轉型期國家—個人關係的重塑——以B市被拆遷居民集團行政訴訟為例 施芸卿
農村市場化、社會資本與農民家庭收入機制 王晶
城市化中的「撤併村莊」與行政社會的實踐邏輯 王春光
農民如何認識集體土地產權——華北河村徵地案例研究 張浩
2014年
社會心態:轉型社會的社會心理研究 王俊秀
「單獨二孩」政策目標人群及相關問題分析 張麗萍 王廣州
教育不平等的年代變化趨勢(1940-2010)——對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再考察 李春玲
「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中」的學術路線——懷念與學習陸學藝先生 景天魁
結構生成:廣西大瑤山花籃瑤親屬制度演變的實踐理性 羅紅光
「80後」的教育經歷與機會不平等——兼評《無聲的革命》 李春玲
留守經歷與新工人的工作流動 農民工生產體制如何使自身面臨困境 汪建華 黃斌歡
自殺與現代人的境況——涂爾幹的 「自殺類型學」及其人性基礎 趙立瑋
增長與道義:城市開發的雙重邏輯——以B市C城區「開發帶危改」階段為例 施芸卿
嵌入在資本體制中的信用卡消費 趙鋒
2015年
努力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基於2006-2013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 李培林 朱迪
道德的起源與變遷——涂爾幹宗教研究的意圖 陳濤
作為禮物的現代公益——由某公益組織的鄉土實踐引起的思考 李榮榮
當代中國影像民族志:問題導向、科學表述與倫理關懷 羅紅光
中國歷史上的「均」與社會正義觀 何蓉
政治與社會——基於對《論法的精神》的詮釋 陳濤
世紀末憂鬱與美國精神氣質——帕森斯與古典社會理論的現代轉變 趙立瑋
中國大學生中的三道網際網路鴻溝——基於全國12所高校調查數據的分析 趙聯飛
第十卷
2016年
面子、羞恥與權威的運作 趙鋒
超越進化的發展——「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回眸與思考 景天魁
勞工宿舍的另一種可能:作為現代文明教化空間的民國模範勞工宿舍 楊可
市場競爭、集體消費與環境質量——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朱迪
當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消費傾向——從生存性消費到發展性消費 張翼
「差序格局」探源 閻明
轉型期家庭代際關係流變:機制、邏輯與張力 石金群
自然狀態的道德意涵:定位現代道德的開端 陳濤
社會學的想像與想像的社會學:帕森斯、米爾斯社會學研究進路比較論要 趙立瑋
市場糾紛與政府介入——一個風險轉化的解釋框架 向靜林
中國社會學的歷史擔當 李培林
中國精英地位代際再生產的雙軌路徑 (1978 ~ 2010) 呂鵬 範曉光
韋伯 1895 年就職演講:語境、文本與文本間關聯 何蓉
以「匠人精神」寫 ,「社會學的詩」:米爾斯的社會學遺產之重估 聞翔
與時俱進: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社會調查研究的發展 李煒
2017 年
包攬式政商關係、本地化用工與內地中小城市的勞工抗爭 汪建華
逆成長:農民工社會經濟地位的十年變化 (2006 -2015) 田豐
邊疆、邊界與國家:韋伯的「農業—政治」研究的理論啟發 何蓉
社會學與倫理學的爭執:涂爾幹的道德科學 陳濤
因開放而科學——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現實基礎 何蓉
2018 年
當代中國農民社會分層的新動向 王春光 趙玉峰 王玉琪
性愛、家庭與民族:潘光旦新家制的內在理路 杭蘇紅
金融全球化與「股東導向型」公司治理制度的跨國傳播——對中國公司治理改革的社會學分析 楊典
國家認同的影響因素及其代際特徵差異——基於2013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 李春玲 劉森林
論群學復興——從嚴復「心結」說起 景天魁
金融資本主義的崛起及其影響——對資本主義新形態的社會學分析 楊典 歐陽璇宇
康區的歷史與可能性——基於阿來四部長篇小說的歷史人類學分析 鄭少雄
詳情與購買,
請保存圖片,打開淘寶
策劃:xwz
原標題:《重磅 |《邁向人民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集萃》(全10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