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2020-12-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此外,葉綠體中另一個蛋白CP12也受TRX調控,並能在氧化狀態下與PRK、GAPDH相互作用形成GAPDH/CP12/PRK複合物。複合物形成後,兩個酶的活性均進一步受到抑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暗反應)中PRK的催化反應機制,並為卡爾文循環受光照/黑暗調控的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

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解析了PRK及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包括來源於藍藻的PRK結合輔因子二磷酸腺苷(ADP)和葡萄糖-6-磷酸(G6P)的晶體結構,分別處於氧化態和還原態的擬南芥PRK的晶體結構,以及擬南芥PRK與GAPDH、CP12形成的GAPDH/CP12/PRK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結合突變體測活與親和力實驗結果,確定了PRK的活性位點以及參與催化的關鍵結構域和胺基酸,解釋了PRK受氧化還原調控的分子機理,展示了GAPDH/CP12/PRK複合物中各蛋白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細節,並揭示了CP12響應氧化還原信號調控PRK及GAPDH活性的作用機制。這些研究結果為深入理解PRK的催化機理以及卡爾文循環的精細調控提供了重要結構信息。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於愛玲和博士解媛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上海光源、生物物理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有關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圖示:(A) SePRK-ADP-G6P結構;(B) AtPRKox和AtPRKred結構比對;(C) GAPDH/CP12/PRK複合物三維結構。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
  • 武漢病毒所揭示病毒RdRP核苷酸催化循環機制
    對多數RNA病毒來說,基因組複製過程缺乏糾錯機制,具有較高的變異性,因此增加了疫苗和藥物研究的整體難度。深入研究RdRP的催化與調控機制,對了解RNA病毒的本質、掌握其進化規律和發展病毒防控策略至關重要。RdRP催化過程主要由鏈引發和鏈延伸兩個階段構成。
  • 華中農業大學番茄團隊在光合作用及光呼吸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克隆了番茄黃葉基因YL,揭示了分子伴侶蛋白SlCPN60α1調控番茄葉片光合作用及光呼吸作用的分子機理,為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光呼吸是光合作用一個損耗能量的副反應,消耗氧氣,並生成二氧化碳。
  • 研究揭示了兩個光合作用酶起源及其進化機制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通過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吸收太陽光能,將CO2固定,轉變成化學能,作為地球上幾乎所有有機物和能量的源頭。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作為Crabtree陰性物種的白色念珠菌,TCA循環在適應人體宿主內低氧和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中尤為重要。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課題組從TCA循環入手,系統地解析了相關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物質和能量代謝、二氧化碳感應及致病性特徵調控等方面的功能。
  • 成都生物所揭示大熊貓主食箭竹碳氮代謝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成都生物所揭示大熊貓主食箭竹碳氮代謝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2015-12-30 成都生物研究所 然而,在我國乾旱頻率和強度日益增加的今天,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西南地區屢屢發生嚴重的乾旱災害,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有關箭竹對乾旱逆境響應及調控機制的研究卻鮮見報導,因而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下生態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劉成剛在研究員潘開文、副研究員王彥傑的指導下,以青川箭竹為研究材料,從物質代謝方面研究了青川箭竹碳氮代謝對不同程度乾旱脅迫的響應及磷對其調控機制。
  • 碳氫科學1200問之009組:從卡爾文循環到景天酸代謝
    答:光合作用的定義包括含義和功能兩層意思:(一)光合作用的含義: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的過程。(二)光合作用的功能: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
  • 德科學家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循環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轉化成糖,這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一種方法。
  • 從兩道有關卡爾文循環發現的試題來看,卡爾文循環是如何發現的?
    答案:同位素14C標記   提取   分離   突然降低CO2濃度解析:卡爾文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與去向時,用同位素 14C標記的CO2 供給小球藻,每隔一定時間取樣,並將樣品立即加入到煮沸的甲醇中。甲醇能殺死小球藻,並可以提取標記化合物。濃縮後再點樣進行紙層析,使標記化合物分離。
  • Plant Cell:中科院科學家在光合作用狀態轉換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課題組最近在國際權威雜誌Plant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Arabidopsis State-Transition Phosphatase TAP38/PPH1 and Phosphorylated
  • 增加卡爾文-本森循環的酶活性,會降低光合嗎?
    文中作者利用系統模型模擬的方法,系統評估了卡爾文-本森循環(CBC)中各個酶活性變化對光合CO2固定效率的影響,發現過度增加一些酶促反應的最大催化活性會抑制CBC的效率,並鑑定了維持CBC高效穩態的兩個必要調控因子,為以CBC代謝改造為目標的作物高光效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提高CBC的運轉效率是作物高光效育種的重要途徑之一。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近日,肝病領域期刊Hepatology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鵬遠課題組題為Targeting Histone Deacetylase 6 Reprograms Interleukin-17-Producing Helper T Cell Pathogenicity and Facilitates Immuno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藍藻光合作用環式電子傳遞的結構基礎研究獲進展
    1月3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米華玲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 青島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機制
    青島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機制 2020-02-17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呂雪峰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致力於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的生物合成研究(Metab Eng.
  • 中科大揭示藍藻光合作用關鍵機制
    記者5月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其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上述最新研究成果於5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上。
  • 碳-14除考古斷代,還作示蹤劑研究光合作用,卡爾文因此獲諾獎!
    卡爾文出生於1911年4月8日,因與安德魯·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發現卡爾文循環獲諾獎。碳-14放射性測年法碳-14是碳元素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碳14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考古學中測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測年法;二是以碳-14標記化合物為示蹤劑,探索化學和生命科學中的微觀運動。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通量篩選揭示sRNAs調控crRNA的生物發生
    重要的是,CRISPR前導序列所表現出的特異性,可以在適應期形成一個理想的目標底物,用於間隔區整合,但對於在crRNA生物發生階段,我們並不了解該前導物是否調控產生前體crRNA的轉錄。該文章通過高通量篩選揭示sRNAs通過靶向CRISPR 前導物抑制Rho的終止來調控crRNA的生物發生。
  • 生物物理所揭示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組蛋白變體可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在迄今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是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 bp,但是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組蛋白H2A變體H2A.B和H2A.Z.2.2分別在精原細胞和人腦組織中特異表達,在精子發生、轉錄起始、RNA剪切等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
  • AS:二維材料表面催化機制
    二維材料以其優異的晶體質量以及豐富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僅為新型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參考,還為研究基礎物理效應提供了可靠的平臺。四川大學材料學院王澤高特聘研究員與丹麥奧胡斯大學Mingdong Dong教授團隊研究人員早期的研究(NPG Asia Materials, 2018, 10, 703-712)系統的揭示了二硒化鎢場調製的雙極性電輸運特徵。將埋柵場效應電晶體與掃描探針顯微技術相結合,展示了二硒化鎢在雙極性調控中費米能級的移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