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矛盾論》?
很多人誤認為,《矛盾論》是革命理論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我又不是人民公僕,讀它有什麼用?
這樣認識就很片面。
沒有認真閱讀過《矛盾論》,更不懂學習哲學的重要性。
《矛盾論》是經過歷史反覆檢驗的經典,教我們怎樣觀察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怎樣應對錯綜複雜的形式局面,怎樣根據辯證邏輯分析去解決各種矛盾。
集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為一體,能快速打開我們的思維鏈。
通俗地講,它能讓我們眼睛變得更光亮,腦子變得更清醒,身段變得更靈活。
這篇文章,我們分四個部分來敘述。
①《矛盾論》是科學的認識論;
②《矛盾論》能提高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③《矛盾論》是學習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基礎;
④《矛盾論》是修齊治平的傳家寶。
一、《矛盾論》是科學的認識論
大多數人,都存在認識誤區。
習慣把《實踐論》看成認識論著作,又把《矛盾論》當成辯證法著作。
這樣分類沒有錯,但是不夠全面與精準。
因為《實踐論》主要講認識論,但裡面也有大量辯證法;《矛盾論》主要講辯證法,但裡面也有大量認識論。
《實踐論》從唯物論的角度,總結了認識運動的總規律「實踐→認識→實踐」。
《矛盾論》從辯證法視角,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矛盾運動的規律「特殊→一般→特殊」。
一句話,《矛盾論》是妥妥的認識論著作,並且是《實踐論》的延續。
我們結合文章來加以分析。
1、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所謂宇宙觀,就是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
由於人們的生長環境不同,學習知識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為此大家認識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也不盡相同。
在人類認識的歷史中,總體來講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論,一種是形上學的觀點,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觀點。
毛主席不兜圈子,一針見血地講到,形上學這種認識論是錯誤的。
那麼,形上學具體錯在哪裡呢?
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我們先來看《矛盾論》原文:
①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②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覆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③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
我們來逐句解釋。
第一句,批判形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孤立地看世界,
往往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永遠互不聯繫,永遠不會變化。
缺乏聯繫的觀點,缺乏發展的思維,缺乏整體的概念。
比如美國制裁華為事件。
很多人認為這事和我沒有關係,我既沒有在華為公司上班,也沒有使用華為手機。
孤立地認為美國制裁華為,不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沒有看到美國制裁華為背後的邏輯,目的是打壓中國科技公司,維護美國世界科技霸權。
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公司,遏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會搶走中國高端就業崗位。
進而影響中國產業升級,事關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及國民收入提高,這就同每個中國人都有關了。
第二句,批判形上學,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靜止地看世界,往往認為事物是簡單地重複,沒有性質的變化,不可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
比如很多勢利眼,看見有權或有錢人就點頭哈腰,想法設法地巴結對方;看見無權或窮人就愛理不理,一副看不起人的樣子。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凡是以地位財富待人的勢利眼,都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人,認為有錢人一直會有錢,窮人一直會窮下去。
勢利眼都是形上學,表面上看很精明,很務實,很有手段,實際上缺少智慧、缺少認識論、缺少辯證思維。
只知道靜止地看世界,沒有看到事物永遠處於運動的狀態,富的會變窮,窮的會變富。
第三句,批判形上學,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片面地看世界,看不到事物的質,具有多樣性;
看不到事物的質,在一定條件下,會能變成另一種的質。
比如野生的黃梔子,可以用來入藥,是外治扭挫傷痛的重要藥材,因為它具有止血消腫的功效;可以用來觀賞,是園林綠化的重要品種,因為它葉子翠綠美觀;可以用來做天然染料,因為它含有大量黃色素。
一個黃梔子,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具有三種完全不同的屬性,也就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質。因此不能片面地看黃梔子,否則就會低估它的價值。
總而言之,形上學的觀點是錯誤的認識論,錯在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錯在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孤立的,沒有看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錯在一個個地研究事物,缺少整體意識和系統思維。
那麼,什麼樣的觀點才是正確與科學呢?
偉人認為,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世界才是正確與科學的。
2、和形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
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同形上學的觀點剛好相反。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萬事萬物之間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主張用聯繫與發展的觀點看世界,強調從事物內部與外部兩個維度來分析問題。
並認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外部的其他各種因素,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第二原因。
偉人進一步指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引發事物質變的根本原因,而外部因素最多只會引發事物數量的增減變化,不會引發性質上的根本變化。
以唐朝歷史發展為例。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文治武功,四海賓服,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到了唐朝末年,朝廷內部黨爭不斷,外部藩鎮傭兵割據,社會嚴重分裂,階級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中央政權在多股力量擠兌下土崩瓦解。
唐朝鼎盛時期和衰落時期,地理和氣候差不多,並沒有發生性質上的改變,但是國家綜合實力卻非常懸殊。
這裡面,社會內部的矛盾性是關鍵因素,即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統治與被統治的社會階層矛盾所決定的,其次才是外部因素。
由此可見,推動事物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而外部因素只是影響事物發展的第二原因。
基於這種認識,偉人總結到: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這就是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
總而言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分析事物矛盾時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地方入手,要知曉事物內部因素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正如《矛盾論》所言:
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3、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
這就是告訴我們,矛盾始終存在的。
舊矛盾解決了,新矛盾又會產生。只要事物沒有停止運動,矛盾就不會消失。
以中美關係為例,兩國之間的各種矛盾,既不會因為美國換了總統就消失了,也不會因為中國做出讓步就停止了。
無論是杜魯門、詹森,還是尼克森、甘迺迪、裡根,或者是柯林頓、歐巴馬、川普,以及即將入駐白宮執政的拜登,他們執政的核心利益,都是為推行與穩固美國世界霸權。
基於這種客觀事實,註定中美矛盾將長期存在,只不過每個階段的矛盾程度不同而已。
不要心存幻想,矛盾永遠都存在,要敢於鬥爭。
4、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
《矛盾論》從辯證法的角度,總結了人類認識過程。
認為人類認識的兩個過程是相互聯結的,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
簡單地講就是:特殊→一般→特殊。
從特殊到一般,是指人認識不同事物時,一般是先記住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再記住事物的共同的本質。
即先認識事物的個性,然後才認識事物的共性。
從一般到特殊,是講認識不同事物的共同屬性之後,又會進一步認識到事物的特質。
即認識不同事物的共性之後,才能深入認識了解到事物尚未發現的個性。
簡單地講:特殊,就是事物的個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般,就是事物的共性、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我們來舉例說明。
我們去超市買紅棗,大家第一眼看上去,先是認識紅棗大小或價格不同。紅棗個頭和價格就是顯著的特點與差異性,更容易讓人記住。
這就是先認識事物的個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即特殊。
在這個認識基礎上,接著會了解到兩種紅棗的共性,都來自我國新疆,都具有補血益氣、潤肺生津的功效,都可以用來煲湯煲粥煮糖水。
這幾點就是若羌紅棗和和田大棗的共性,也就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即一般。
如果再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這兩種紅棗的品種不同、種植環境不同、細微口感不同,這些都是認識兩種紅棗共性之後,進一步認識到紅棗的個性與差異,即特殊。
這就是矛盾分析法的認識順序:特殊→一般→特殊。
我們的認識方式,就是這樣無限循環,只要中間不掉鏈子,每次認識都會得到提高,眼睛會越來越光亮,內心會越來越透徹。
關於《矛盾論》的認識論,暫時就概述到這裡,後面章節文章再講。
接下來,我們講《矛盾論》中的方法論。
二、《矛盾論》能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為什麼講《矛盾論》能提高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呢?
因為《矛盾論》是世界辯證法集大成者,既吸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也繼承了中國傳統陰陽之道的思想精髓。
說通俗點,《矛盾論》是中西合璧的方法論。
偉人從辯證法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分析事物矛盾運動,了解事物具體不同的矛盾,提供解決事物矛盾的方法,是不折不可的科學方法論。
主要有以下6點內容:
① 內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告訴我們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內因,但不能排除外因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影響。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訴我們矛盾無所不在,分析問題要一分為二。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訴我們不同性質的問題、要用不同的解決方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原理,告訴我們工作既要抓重點內容,還要統籌兼顧。⑤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係原理,告訴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與支流。⑥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係原理,告訴我們工作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結合。
我們結合原文來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前面也分析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原因才是與事物關聯的外部因素。
所謂內因,就是事物內部的因素,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所謂外因,就是事物外部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互相作用的因素。
《矛盾論》告訴我們:分析事物矛盾運動,要從事物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切入。強調要重點研究分析內因,同時也要兼顧外因,這樣辯證地分析問題,才能更精準地解決矛盾。
以中華民族復興為例。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主要在於內因,其次在於外因。
內因就是要解決好中國內部的事情,比如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吏治、完善法制,建設國防、不忘備戰。當中國綜合國力上去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水到渠成。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內因之外,還要兼顧外部因素,要看到國際環境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2、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寧的話: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哲學基礎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因為事物存在千變萬化的特殊本質,具有各種各樣的特殊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一招吃遍天下鮮。
不同質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中國革命事業不能完全照搬蘇聯革命模式,其根本原因就是兩國的土地疆域、人口分布、經濟情況、敵對勢力、革命力量等因素都不同。
中蘇兩國革命各有各的特殊性,直接複製蘇聯的革命模式在中國境內行不通。
領袖洞察到革命失利的問題所在,看到中蘇革命矛盾的特殊性。
認為中國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以此為基礎制定正確革命戰略,來支撐革命事業的發展。
為此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略,並制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策略,來爭取農民的支持,讓自己在農村站穩腳跟,逐步壯大的自己的革命力量。
江西蘇區、延安邊區、全國解放戰爭,三個不同的革命時期,革命鬥爭的策略都不盡相同,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複雜事物,存在多個矛盾,要重點抓住主要矛盾。
這裡需要注意,「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句話需要正確理解其內涵。
很多誤解為,解決複雜問題時,只要捉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好立刻消失。這裡,關鍵是對「迎刃而解」理解存在偏頗,沒有明白其內涵。
「迎刃而解」,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在這裡表示,捉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都理順了,整個問題按主次順序解決就行,並不代表其他矛盾會憑空消失。
因為主要矛盾捉住了、解決了,但次要矛盾還是存在的,還有可能升級為新的主要矛盾。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捉住主要矛盾時,同時也要兼顧其他矛盾。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解決矛盾和問題。
以抗日戰爭時期矛盾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