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顯示,女性痛經發生率在33.19%。不少女性在經歷痛經時會選擇硬扛,她們認為,痛經是正常現象,忍忍就會過去。事實上,痛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熬一下可能就過去了,但是後者多跟器質性疾病,比如子宮腺肌症相關,並非忍所能解決的,還需通過正規的治療手段得以改善。因此,婦產科醫生提醒,如果出現嚴重痛經、經量過多、貧血等問題,可以通過B超檢查排除疾病因素。
忍受痛經十餘年,
最後痛到「生不如死」
41歲的陳女士一見到溫州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許向陽,直接來了一句:「醫生,幫幫我,我快要痛死了。」原來,陳女士痛經已有十餘年,最初還不怎麼嚴重,陳女士也沒當回事。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她的痛經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了。陳女士形容自己的痛經是「生不如死」,她說來月經那幾天,她什麼都做不了,只能躺著才覺得好受一點。因為疼痛難忍,她不得不吃止痛藥來緩解,之前是吃1片,到現在,吃2片都不管用了。實在受不了了,陳女士最後選擇了就醫。
痛到如此程度,許向陽憑藉經驗判斷陳女士是子宮腺肌症,後經B超檢查,果然不出所料,陳女士正是子宮腺肌症引發的痛經。考慮到陳女士沒有生育需求,許向陽隨後給予陳女士口服避孕藥以及放置宮內節育器等保守治療方法,但效果並不理想。而因為疼痛難忍,陳女士希望能夠徹底阻斷疼痛,最後,進行了子宮切除。
許向陽介紹,針對子宮腺肌症患者,一般會根據她們的年齡、有無生育需求等進行有針對性的保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還是建議手術治療。
不是所有的痛經都能忍忍就過去
子宮腺肌症是指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瀰漫或局限性的病變。該病多發於30-50歲的經產婦,但也可見於年輕未生育的女性,這主要跟剖宮產、人工流產等各種宮腔操作手術增多有一定關係。約15%的患者會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約50%合併子宮肌瘤,因此,對於子宮腺肌症,女性應引起重視。
許向陽介紹,子宮腺肌症的臨床症狀還是比較多的,最為典型的就是痛經、經量過多、經期長等。15%-30%的人會痛經;30%-40%的人會出現經量過多、經期過長。當然,也有人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對於這些人,許向陽說,可不予治療。但是如果有症狀,一定不能硬扛。要知道,子宮腺肌症所引發的痛經是漸進性的,會越來越嚴重,非忍忍就能過去的。但是臨床上碰到的不少患者,都是拖到比較嚴重才來就診的。許向陽之前接診過一名該病患者是從急診科轉過來的,該患者因為重度貧血導致暈厥前往急診科就診,後經血常規檢測,血色素只有32g/L,明顯低於正常值,再經B超檢查,發現是子宮腺肌症。「除了導致貧血,該病還可能引起不孕,而從臨床來看,不少前來就診的不孕患者也都患有子宮腺肌症。」
雖然子宮腺肌症發生惡變的可能性相當低,但其諸多表現會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甚至貧血、不孕,並且會帶來併發症,因此提醒女性,出現痛經、經量過多等最好做個B超檢查,以排除該病。
商報記者 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