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邑社區:繪就「生態畫卷」 迎來幸福生活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山邑社區:繪就「生態畫卷」 迎來幸福生活

  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山邑社區離縣城16公裡,國土面積14平方公裡,轄8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有1251戶4140人。山邑社區作為雲南省62個古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村莊背倚群山、面臨野鴨湖濕地,整體沿山體呈帶狀分布。村域內溝渠水網縱橫、農田相映、屋舍錯落、林木豐茂,宛若一幅在青山綠水間繪就的「生態畫卷」。

  做好村莊規劃。山邑社區按照「全面保護,突出重點,主次分明,點線面結合」的規劃原則及「千畝荷塘、十裡畫廊、生態農業、休閑勝地」的發展思路,堅持規劃先行,以「核心保護區、風貌協調區、建成控制區」三大區域為核心規劃,強化主體功能定位,科學合理布局,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村莊規劃對農戶建房和公共空間進行管控和引導,凸顯傳統古村落風貌,堅持保護生態濕地為主,順承鄉村生態旅遊發展路線。山邑社區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充分發揮生態旅遊特色,以生態環境融合帶動多產業發展,形成休閑、垂釣、餐飲為一體的蓮藕生態旅遊體驗區。

  保護生態環境。山邑社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保護野鴨湖濕地資源,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在「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古村落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實施項目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累計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完成山邑大河支砌、河埂出口道路擴建、渠系構築物、景觀橋、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等項目建設。拆除25戶違章建築,推進沿河農戶沼氣、水井、圈舍等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對農村生活汙水、生活垃圾進行集中統一處理,帶動村莊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共同提升,營造出生態宜居、和諧優美、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盤活土地資源。黨委政府引導山邑社區群眾樹立「種養結合、生態旅遊」發展觀念,針對「土地經營分散,效益低,增收難,致富慢」等土地「窮」的問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鞏固烤菸、水稻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充分挖掘區位、資源優勢。通過「合作股份」的形式,成功流轉459戶農戶(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06畝土地,按照每畝每年800元的標準共計80.48萬元股份入到施甸縣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老百姓在同一塊土地上有了「土地租金、務工報酬和收益分紅」三份收入。目前,山邑社區發展3000餘畝蓮藕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種植紅蓮藕136噸,放養魚種18噸,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0餘萬元。解決25戶116人就業問題,其中11戶47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困難群眾創收10多萬元。

  發展鄉村旅遊。來到美麗的山邑社區,遊客可以領略一下濕地野鴨湖春、夏、秋、冬渾然一體詩情畫意的自然美景,看到各種魚兒在湖中穿梭嬉遊,觀賞數不勝數的野鴨、白鷺,同時還可以近距離地感受生態濕地的美。一年一度的「荷花節」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每年接待遊客約20萬人次。山邑社區濕地野鴨湖周邊現有31家農家樂,遊客可以吃荷葉宴,品荷葉茶,喝蓮藕排骨湯,嘗涼拌荷芽兒絲、蓮葉肉丸子、荷花蒸雞蛋……2019年山邑社區群眾人均純收入15751元。

  山邑社區實用性村莊規劃讓當地群眾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體會到真真切切的幸福,社區結合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也為施甸縣鄉村振興起到示範帶頭作用。(施亦環)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雲南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6.8%  人民網昆明8月7日電 (李發興)8月6日,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發布雲南省上半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情況。2020年上半年,雲南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元,扭轉一季度增速明顯放緩的勢頭,比上年同期增長6.8%,呈現恢復性增長良…【詳細】

要聞

擁抱「數字經濟」 昆明送出「大禮包」  3月15日,雲南省區塊鏈中心掛牌成立,落地五華科技產業園。供圖 區塊鏈、大數據、5G、VR/AR、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近年來,一系列數字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在數字化驅動下,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數字經濟發展方興…【詳細】

要聞

相關焦點

  •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郎溪蝶變繪就新顏
    高樓大廈,群起聳立,夜晚華燈齊放,整個縣城呈現出都市般壯麗豪邁的氣魄,勾繪出美麗迷人的畫卷。全縣鄉鎮也已建設不少生態宜居的美麗富裕鄉村。今日郎溪城鄉建設舊貌變新顏,令人驚喜不已。 2019年9月28日,水韻郎川(郎溪縣城區水環境整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工,標志著郎溪城區水環境整合治理從規劃設計正式進入實施提升階段。
  • 黑河:健全社區治理體系 打通城市統戰「最後一公裡」
    把握新時代 擔當新使命 中共黑河市委統戰部啟動社區統戰工作以來,全市70個社區深入開展統戰工作,健全社區治理體系,促進城市統戰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較好地解決了「如何最大範圍將統戰對象聯系起來、組織起來、發揮作用,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 從海拔五千米到三千六百米 搬遷戶迎來新生活
    原標題:從海拔五千米到三千六百米 搬遷戶迎來新生活   「終於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黑色的牛毛帳篷成了記憶﹔第一次用上自來水,再也不用到冰河鑿冰背水﹔放下高舉的牧鞭,成為產業工人……」從海拔5000多米的那曲市雙湖縣,搬遷到海拔3600米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整整一年,白瑪幸福地向記者細數生活的變化和感受
  • 在澳留學生對高質量住宿需求提高 宿舍建設迎來黃金期
    原標題:在澳留學生對高質量住宿需求提高 宿舍建設迎來黃金期    據澳洲網報道,近日,由於海外留學生對高質量宿舍的需求高漲,澳大利亞學生住宿公司Scape迎來強勁發展期。他們制定了長期發展策劃,以滿足留學生們的需求。
  • 西藏迎來「直孔猴年頗瓦大法會」
    原標題:西藏迎來「直孔猴年頗瓦大法會」   14日,西藏拉薩市直孔噶舉派「猴年頗瓦大法會」迎來活動高潮,吸引數十萬西藏及內地信眾前來朝拜。   24歲的米瑪是西藏林芝市登木鄉巴桑村人。13日上午,他就和村裡的其他9個人一起,帶著帳篷、被褥和幹糧,來到直孔替寺下的草原上,「安營紮寨」,等待法會開始。   藏傳佛教有噶舉、寧瑪、薩迦、格魯等幾大教派和噶當、布頓等較小的分派。
  • 創新無界、生態有為 張江「科創」星辰大海
    12月16日下午,Vπ「創新無界,生態有為」張江科投科創生態峰會召開。 從無到有,從單個到集群,「而立」浦東實現了從全球集聚到創新引領的快速發展,張江更成為研發資源高度集聚、創新成果快速湧現、新技術新模式率先突破的標志性科技園區。 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創新參與者是張江人始終信守的使命。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生態激發山東發展新活力
    從2017年開始,濟南先後投入100多億元,對小清河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治理的同時,當地還對小清河沿線10多家化工企業進行搬遷。2019年,小清河出境斷面水質從劣Ⅴ類改善為Ⅲ類,達到有監測數據40多年以來最佳水平。今年5月,小清河環境提升改造全部完成,48公裡長的河岸不僅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還吸引了一批高科技和文旅產業落戶。
  • 山邑社區:「四好農村路」助推產業發展
    【解說】早在2015年,山邑社區就著手建設「四好農村路」,重點對山邑社區所在地到小花橋路段進行6米寬路面提升改造,極大提高山邑社區交通道路等級;對山邑社區所在地到甸陽鎮五福村、萬興鄉萬興村交界路段進行4米寬路面提升改造,構建了山邑社區北連甸陽鎮五福村,南接萬興鄉萬興社區的暢通便捷的交通網絡。
  • 營造水生態環境 廊坊著力打造生態支撐區
    近年來,廊坊綜合施治,著力打造京津間綠色水生態環境,取得初步成效,尚需在南水北調供水、引黃濟冀、水庫建設等方面獲得支持。   廊坊水生態形勢嚴峻   廊坊10個縣市區均與北京或天津接壤,水系連通,生態一體。廊坊市水務局研究室主任於正平說,廊坊是河北唯一沒有地表水庫的設區市,受上遊城市大型攔河工程影響,途經廊坊的絕大多數河道常年無水。